Re: [問題] Sony a6000 鏡頭選擇

看板DSLR作者 (執著)時間7年前 (2016/10/22 22:09), 7年前編輯推噓14(14068)
留言82則, 1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newton12 (newton)》之銘言: : 攝影新手 剛買a6000 kit 組 : 想要增購鏡頭 : 爬文看到大家推24za : 但如果喜歡拍旅遊風景 偏好廣角 : 這顆會適合嗎? 這顆是大光圈人像鏡,蔡司畫質很好。 =>好吧,改一下。 =>大光圈蔡司鏡拍人像很讚。 如果有要拍人,覺得是必備,買水貨或品質好的二 手可以省很多。($22k) : 能不能推薦一鏡走天下的變焦鏡 : 或可以跟24za搭配的旅遊鏡嗎? 1670z,如果想要蔡司鏡,不過很重。其實kit 就夠用。($23k) 旅遊如果都是大景,山邊海邊遼闊自然景觀,1018($18k)。 不然三陽12mm手動鏡($12k)。 節儉是買16f28+ecu1($5k 二手),只有中心畫質不錯。但小聚會還可以但拆餅乾鏡出門, 不錯方便。 如果一般拍拍神社,車站,oo塔,到此一遊那種,kit 就夠了。 旅遊需求輕便最重要 : (1635有符合以上需求嗎? : 因為看到作品 發現風景或人像都不錯 : 可是又重又貴 不知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你看到的作品是不是FF拍的,可能要注意一下。 接上a6000是24-52mm 望遠鏡55-210,幾千,二手。 以上價格是憑印象,水貨新品,大概參考一下範圍就好。 其實應該看看你拍照頻率跟需求 很少拍 kit 常拍照 24z+kit (以下可以把kit 賣掉) 常旅遊+聚餐拍照 24z+1670z 沈迷於拍照 1018+24z+1670z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3.16.11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SLR/M.1477145366.A.17E.html

10/22 22:21, , 1F
推 買鏡頭是要看用途的(錢多當然例外)
10/22 22:21, 1F

10/22 22:25, , 2F
等效36mm的視角說成是人像鏡還挺少見的...
10/22 22:25, 2F

10/22 22:26, , 3F
18 20 24 35 50 85 105 135 200 這些焦段我都當人像鏡啊
10/22 22:26, 3F

10/22 22:26, , 4F
36是長了點,我都用16-35
10/22 22:26, 4F

10/22 22:56, , 5F
我都用500mm 拍對面大樓的人像
10/22 22:56, 5F

10/22 22:59, , 6F
我的意思是用來拍人像跟稱為人像鏡是有差別的...我也
10/22 22:59, 6F

10/22 22:59, , 7F
常拿打鳥鏡偷拍遠遠的路人~但我不會稱那顆鏡頭為人像
10/22 22:59, 7F

10/22 22:59, , 8F
10/22 22:59, 8F

10/22 23:03, , 9F
等效 35 一般就叫人文鏡,和等效 50 一樣其實沒有
10/22 23:03, 9F

10/22 23:03, , 10F
太明確的傾向,比較萬用,所以才會當掛機頭。
10/22 23:03, 10F

10/22 23:04, , 11F
拍對面大樓的人像XD
10/22 23:04, 11F

10/23 01:16, , 12F
要跳坑就肯定入手24z 只會後悔太晚買!超廣就10-18或12
10/23 01:16, 12F

10/23 01:16, , 13F
za 長焦55-210堪用 不然就找全幅鏡
10/23 01:16, 13F

10/23 01:25, , 14F
24z&kit +1 買了到現在都還沒帶出門拍過,好想找時間
10/23 01:25, 14F

10/23 01:25, , 15F
好好玩一下24z
10/23 01:25, 15F

10/23 01:37, , 16F
E環的鏡頭完整性,感覺比不上機身的強大性能,同時有兩
10/23 01:37, 16F

10/23 01:37, , 17F
個系統(E&FE)在發展,難免大小眼,尤其A7R2出來後更是如
10/23 01:37, 17F

10/23 01:37, , 18F
此。
10/23 01:37, 18F

10/23 02:28, , 19F
E 和 FE 不能稱作兩個系統,而叫做兩個鏡頭系列
10/23 02:28, 19F

10/23 02:29, , 20F
因為系統相機是指相機的鏡頭、元件、周邊可以交替使
10/23 02:29, 20F

10/23 02:31, , 21F
用。而E鏡可以放在 FF 機身,FE鏡也可以安裝在APS-C
10/23 02:31, 21F

10/23 02:32, , 22F
機身上。兩者的差別只是一個專為全幅設計,一個專為
10/23 02:32, 22F

10/23 02:33, , 23F
APS-C 設計。有些鏡頭雖然標 APS-C 專用,但其實沒
10/23 02:33, 23F

10/23 02:33, , 24F
有經過重新設計,只是用料差一點,價格便宜點,然後
10/23 02:33, 24F

10/23 02:34, , 25F
把外圍裁掉。當然,可能會因此便攜一些,但畫質並不
10/23 02:34, 25F

10/23 02:35, , 26F
會比直接拿全幅鏡來用出色。
10/23 02:35, 26F

10/23 02:36, , 27F
E 環 APS-C 機身能用的鏡頭其實不少;尤其在 APS-C
10/23 02:36, 27F

10/23 02:38, , 28F
的像素開始控制後,很多新出的 FE 鏡頭都可以在上面
10/23 02:38, 28F

10/23 02:39, , 29F
。只是一方面等效 24 以下的選擇有限,二來當你拿起
10/23 02:39, 29F

10/23 02:40, , 30F
那些巨大鏡頭,你會覺得留在 APS-C 做甚麼,直接上
10/23 02:40, 30F

10/23 02:41, , 31F
FF 機身就好了。所以它真正的問題是便攜鏡頭的選擇
10/23 02:41, 31F

10/23 02:42, , 32F
和水準不夠。高水準鏡頭,你拿35、55、50za 這種全
10/23 02:42, 32F

10/23 02:43, , 33F
幅鏡來用,不成問題。
10/23 02:43, 33F

10/23 08:27, , 34F
的確這樣不能說是兩個系統,算子系統吧.....不過這就是
10/23 08:27, 34F

10/23 08:28, , 35F
在下認為的完整性,高品質的塊頭不小,且很可能是FE環,
10/23 08:28, 35F

10/23 08:29, , 36F
在A7這麼便宜的情況下,鏡頭成本會佔整體支出的大部分,
10/23 08:29, 36F

10/23 08:30, , 37F
那直上A7而非A6300/A6500 (A6000倒是便宜的有差距),
10/23 08:30, 37F

10/23 08:30, , 38F
就很可能是個較好的選擇
10/23 08:30, 38F

10/23 08:31, , 39F
從A6300之後,也許Sony的想法是像7D/D500那像性能取向,
10/23 08:31, 39F

10/23 08:33, , 40F
但至少目前這類使用者還是C/N居多,以及這類用戶對MILC
10/23 08:33, 40F

10/23 08:33, , 41F
的信心度還不夠,例如對PDAF的信任感,對電池續航力的
10/23 08:33, 41F

10/23 08:34, , 42F
疑慮,以及對EVF的耗電和即時性都有高要求
10/23 08:34, 42F

10/23 08:35, , 43F
對MILC許多用戶還是停留在"微單眼"這種"輕便、接近單眼
10/23 08:35, 43F

10/23 08:35, , 44F
品質"的印象。
10/23 08:35, 44F

10/23 08:37, , 45F
而追求便攜的用戶,可能會期待不錯品質的輕便鏡頭,
10/23 08:37, 45F

10/23 08:37, , 46F
而E環的輕便廣角鏡頭,卻都不太跟上機身,也許這點是
10/23 08:37, 46F

10/23 08:38, , 47F
E環法蘭距短,成為"北港香爐"之後,要面對廣角鏡不好
10/23 08:38, 47F

10/23 08:39, , 48F
設計的原罪。
10/23 08:39, 48F

10/23 08:40, , 49F
而商業上,目前FE算是頗有斬獲,這更進一步壓縮Sony在
10/23 08:40, 49F

10/23 08:41, , 50F
E環上開發專用鏡的決心。如果Sony真是這樣規劃,那在E環
10/23 08:41, 50F

10/23 08:41, , 51F
上是需要一台"有這舒適握把、大電池、雙卡槽"的高階機,
10/23 08:41, 51F

10/23 08:42, , 52F
只是我覺得Sony會出在FE環上、而非E環上就是了.....
10/23 08:42, 52F

10/23 09:19, , 53F
我說實在的:我們說 E 環 APS-C 鏡頭爛,是指浪費了
10/23 09:19, 53F

10/23 09:20, , 54F
它大底的優勢。認真說它那些鳥鏡拍起來也不比M43差
10/23 09:20, 54F

10/23 09:21, , 55F
對便攜為主要考量的玩家來說夠用了。但是這類用戶也
10/23 09:21, 55F

10/23 09:22, , 56F
可以考慮 M43 或富士,既不貴,得到的系統支援也較
10/23 09:22, 56F

10/23 09:24, , 57F
好。其實如果 Sony 願意在 APS-C 上壓低畫素,也願
10/23 09:24, 57F

10/23 09:25, , 58F
意投注資本;即使鏡後距短也可以做出品質好又便攜的
10/23 09:25, 58F

10/23 09:26, , 59F
鏡頭。你又要鏡後距短,又要高畫素,又要便攜;那你
10/23 09:26, 59F

10/23 09:27, , 60F
的邊角就注定不能看。而且我實在不明白一般不出大片
10/23 09:27, 60F

10/23 09:28, , 61F
的人拿個兩千多萬畫素到底要幹甚麼?
10/23 09:28, 61F

10/23 11:25, , 62F
沒什麼特別目的 旅遊趴趴走1670真的方便
10/23 11:25, 62F
※ 編輯: tryshin (114.136.82.52), 10/23/2016 13:34:42

10/23 13:35, , 63F
的確E環普鏡拍起來和m43也差不多,只是浪費了較大片幅的
10/23 13:35, 63F

10/23 13:36, , 64F
的畫質潛力,但成本就會比m43高些,差不多的畫質,稍高
10/23 13:36, 64F

10/23 13:37, , 65F
的價格,就是定位上比較不利。m43一般來說,畫質不見得
10/23 13:37, 65F

10/23 13:38, , 66F
太突出,然合理的價格(高階那幾支除外)和邊角較一致的
10/23 13:38, 66F

10/23 13:38, , 67F
畫質,的確是便攜用戶不錯的選擇。至於高畫素,不大圖
10/23 13:38, 67F

10/23 13:39, , 68F
輸出,還真沒那個需求,頂多偶爾裁切方便吧,但畫素高低
10/23 13:39, 68F

10/23 13:40, , 69F
一直是賣點之一,手機大多突破1600萬了,相機也不能輸人
10/23 13:40, 69F

10/23 13:40, , 70F
而且 pixel peeping 的人也不少啊...就個爽度罷了 :)
10/23 13:40, 70F

10/24 11:54, , 71F
24za走天下~
10/24 11:54, 71F

10/24 11:54, , 72F
對我來說24ZA才是本體, A6000只是買來配他的
10/24 11:54, 72F

10/24 11:55, , 73F
回家看照片 失敗率頗低 覺得花得很值得
10/24 11:55, 73F

10/24 11:57, , 74F
一年前我也跟你一樣考慮很久 然後找遍這個板跟M01
10/24 11:57, 74F

10/24 13:37, , 75F
其實數位年代一直就是大底、高像素和短鏡距這三個
10/24 13:37, 75F

10/24 13:37, , 76F
具有"宣傳價值"的需求不願被妥協,所以才製造了邊角
10/24 13:37, 76F

10/24 13:38, , 77F
畫質的諸多問題。4/3 系統當年很誠懇地想解決這問題
10/24 13:38, 77F

10/24 13:39, , 78F
但不敵消費者追求那份"爽"。E 環那麼短的鏡後距,
10/24 13:39, 78F

10/24 13:47, , 79F
除非學貴族萊卡加微透鏡去校正光路,否則降低畫素大
10/24 13:47, 79F

10/24 13:47, , 80F
概是成本最低的選擇了。當然,還有一個選擇;繼續
10/24 13:47, 80F

10/24 13:48, , 81F
廣告超快對焦,超多畫素,超小機身....反正買的人又
10/24 13:48, 81F

10/24 13:48, , 82F
不懂也不在乎。
10/24 13:48, 82F
文章代碼(AID): #1O2tCM5- (DSLR)
文章代碼(AID): #1O2tCM5- (DS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