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廣告時間--部落格<<怒插港女>>

看板CultureShock作者 (@Seattle)時間16年前 (2007/10/06 15:00), 編輯推噓4(4012)
留言16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前陣子看到一個探討 "港女" 現像的blog,看完一篇之後就停不下來把 全部都看完了,這邊探討的 "港女" 台灣的 "美洲獅" 現像到是滿接近 的,想分享給各位版友看看.. 下面先轉貼兩篇,有興趣的在自幾上該網站去看 http://strikingkonggirls.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_12.html 流動 我有時會認真地思索,是何種土壤會令這種文化滋生?雖然在《進化》和 《犀象》二文曾經探討過,香港男人可能是製造港女的最大元凶,但這畢 竟是遠因。香港男人從來如是,但「港女」二字,在英治時期,我從未聽 過。男人對其忍無可忍,出來口誅筆伐,大概也只是這幾年的事情。在此 當中,應該還存在著一條導火線。 首先要說個declaimer。以下所書,充滿了個人假設和以偏概全的生活經씊蝖A無法論證,不過有興趣也可以一讀。 這一切,可能是由階級矛盾所激發。(按:甚麼是階級矛盾,成因發展特點 影響如何,大可以走去讀馬列毛,這裡按過不表)在中世紀的歐洲和日本 ,階級乃是世襲,在印度,階級更是宿命;除了殺戮外,鮮有階級流動的 階梯。相較之下,中國算是文明了一點,畢竟有科舉這條正常管道,但也 僅限於男性。古時候的女性想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幾乎只有一條途徑, 就是通過婚嫁依附男人,這是無分中外的。這種觀念,維持了幾千年,到 近代才開始改變。文明如英國社會,也要直至一次大戰之後的1928年,才 讓女性有投票權。因為一戰時,男人多上沙場作戰,而後勤和軍需的工 作,唯有依賴女性,這才得以肯定女性對社會的貢獻。英國在12世紀已經 擁有大學,但也要直至1878年,才由倫敦大學大學學院首次取錄女生。 近代的女性比古時候幸福得多,能夠通過工作和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社 會地位。以香港為例,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大學文學院,就是政府高官的搖 籃。「手袋黨」近十多年來權傾朝野,有人能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 也說明了香港社會的進步。而另一方面,依附男性以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這種觀念,從未消失。既然能夠輕鬆地單靠結識男人來提升社會地位, 為何還要捨易取難,選擇努力發奮這條路?有些有能力的女性,當然不屑 為此,但這並不能否定這種觀念的客觀存在。一個家住屯門屋村的女子, 大學讀不成,英文只是半通,但因為機緣結識了一位年輕才俊,及後遠 嫁美國,丈夫供她讀書。五年之後她回來香港,不但英文流利,而且談吐 得體,還擁有同輩沒有的國際視野和品味。這種故事,在我們身邊畢竟時 有發生。所以你也難怪,不少女子結識到一名新的異性時,她有點像jobsdb 的過濾器,會問問他的學歷,工作,薪水,甚至有否車子房子。在下就是 試過,說自己是雙失青年,和說自己是從事某種工作,會得到截然不同的 對待。思之不禁莞爾。 所謂階級提升,有時候並非純是金錢的問題,而是一種願景。能夠結識到 一位年輕才俊,他未必會供養妳,但妳在他身上,總會學到一些一般男友 身上學不到的東西。他能夠帶給妳的,可能是看懂一部電影,聽懂一部歌 劇,穿好一件衣服,也可能是明暸一件新聞事件背後的含意,還有旅遊的 經歷和國際視野。在生活上很多微細的地方也能夠體現到這種提升,但要 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得,的確並不容易。 這種依附而獲提升的文化,是香港獨有的嗎?非也非也。不單亞洲地區有 ,連人們眼中的文明社會如英美澳加,也一樣存在,只是程度有深淺而已 。我大膽地假設一下,這種港女風釆,在階級矛盾愈嚴重,貧富愈趨兩極 的社會,便愈容易滋生。在歐美一些高稅的福利社會,中產家庭和勞工家 庭的收入,可能只是相差40-50%,但在今天的香港社會,兩者相差可以是 幾倍的事情了。一名二十幾歲的洋妞,在結識到一位異性時,可能還會看 他對哪個流行歌手有興趣,看看他紋身的花樣是否有型,為人是否風趣。 但有些港女在這個年紀結識異性,可以是赤裸裸的jobsdb了。我有時候 會覺得,洋妞到了二十多歲,思想上都不及港女成熟,還是帶點少女的天 真。這可能是因為其社會的貧富矛盾並不嚴重所致。 香港的港女文化在這幾年變本加厲,成為一個現象,愚見以為,還是因為 階級矛盾之激化。導火線,在於香港回歸後經濟不景氣,後來更跌進谷底 。在2003年,大家都一窮二白,齊心共渡難關之時,還沒有見過探討這種 風釆的風氣。可是此後兩年,經濟開始好轉,但只是一部份人受惠,很多 人還是生活艱難,此時這種港女現象便漸漸浮現了。我在《弔詭》一文中 描述了一段騎牛找馬的故事,在這幾年間我當真目睹過七八遍。尤其當堅 尼系數達到危險的水平,當身邊的人生活好轉,當一些女性朋友透過依附 男人而改善了生活,而自己卻沒有趕上時,這種心態便更容易出現。 這其實並非香港獨有的問題,在貧富更為懸殊的大陸社會,可能更嚴重。 幾年前我去上海開會,下機時已是夜晚,給同事拉了去衡山路。我們四處 亂闖,去到了一間很堂皇的Club,擁有一個很大的露天花園,還有室內酒 吧場地。在花園裡站了密密麻麻喝酒聊天的人,少說也有五百來人,洋人 超過了一半。但是唐人面孔的人中,有99.9%都是女性,男性唐人只有小뼊葧X隻,這是在香港LKF不能看到的現象。是否上海男性都不喜歡Clubbing ?這背後的意義,可以留待大家想像一下。我還見過另外一個情景,一班 香港男人在大陸的Club喝酒聊天,和一個新認識的女子閒談了幾句。那女 子知道他們是香港人,也知道他們的簡歷後,忽地走開,到一旁去跟另外 幾個女子說了句話。下一刻,那班女子竟同一時間轉頭望了過來。然後那 新認識的女子便走回來,說她有些朋友想結識你們,何否做個朋友?如此 情境在香港實在很難看到,可謂嘆為觀止。有道香港男人在大陸受歡迎, 大膽假設一下,這還是和階級流動有關。 中國女人這種渴望流動的神緒,也體現在一部香港電影之中。許鞍華大導 ,在大陸修行了幾年,拍了一部絕佳的電影,叫《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姨媽是誰?她是一個出身上海的文藝知青,文革時上山下鄉去了東北,自 此落地生根嫁了個大老粗。這和她的身嬌肉貴,自不是很配合。她不甘於 這種社會地位,最終也拋下丈夫女兒,出走回了上海。而到了她女兒那一 代,卻整天嚷著要男友帶她出國,男友力不從心,她便罵他無用,天天吵 架,說要分手。中國女人如果代代如是,不知多少家庭會破碎,誠可悲也。 http://strikingkonggirls.blogspot.com/2007/07/blog-post_25.html 內外 有一種人相信,天地之間,宇宙萬物,都有內外之分。我就是這種人。 我沒能力證明我是對的,也沒這個必要。不過我可以告訴你,不少時空 ,地域,背景,學識,都截然不同的人,也同樣相信著這個道理。這些 人,包括了莊周,包括了Rene Descartes,甚至也包括了鄭穎濂。當然 ,他們都不一定是全對的。 三個月前寫了《高質》那篇文章,引起了一些回響。有人問,你說的那 些洋港女生活模式,我也同樣地進行著,難道我很有毛病嗎?我可以答 ,沒有毛病。即使你吃的,喝的,看的,玩的,和文中所述一模一樣, 都沒有毛病。問題並不出自行為;問題之根本,乃源自「內外」 甚麼是「內」?甚麼是「外」? 在一個遠東的城市,擁有一個洋學位,好像很重要。近年很多人都對海外遙距課程趨之若鶩,但報名之前,他們最關心的,並非課內容是否適合,並非有多少重量級教授會越洋來授課。他們最關心的,是一個諾定咸大學的遙距課程,畢業證書之上,究竟會否同時刻上「香港大學太空學院」這個可怕名詞?因為這個證書上的烙印,是會破壞鍍金學位的價值,讓別人看到金玉之中的敗絮。沒有這個名詞,人們才會安心報名交費,小心謹慎,符合消委會提倡的精明原則。 在同一個城市,我認識另外一個人,他很懶。大學畢業後,跑了去歐洲念研究院,之後回老家找了份大學工作。雖然擁有數個學位,但畢業禮,他從沒去過,證書,也懶得去拿。他所感興趣的,是在大學所獲得的學問,並非一紙證書,亦非畢業袍。他求職面試,從不失手,因為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已盡在心中,既不需一紙證明,亦不是沒做過的人可以吹牛亂說。在這個意義上,證書寫上的是「哈佛大學」,還是「哈爾濱佛教大學」,都已經不重要了。 甚麼是「內」?甚麼是「外」? 在一個遠東的城市,能說一嘴流利英語,是身份的象徵。大學在爭吵是否將英語作為法定教學語言,中學生的家長絞盡腦汁要把子女往英中送,至於幼稚園的學生,連母語還未掌握,便要開始投入嚴苛的英語訓練課程。學好英語,在這個城市裡,已經成為原教旨主義的信仰。為甚麼要花莫大的心力學好英語?因為這個城市的政商菁英告訴人們,只要英語好,就能掌握現代知識,就能有國際觀,與「國際接軌」。 聽到這裡,我這個求學時期念中文中學的人,胡塗了。我所認識的是,英語所以能成為霸權語言,是因為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曾經發表《大憲章》,限制王權,確立了議會政治和法治精神。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曾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創造了半部微積分,亦為物種的起源作出了解釋,使自然科學的研究掙脫了宗教的枷鎖。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勇於冒險,曾經縱橫七海,深入不毛,亦曾向險峰,荒漠,甚至兩極,作出勇敢的挑戰。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曾經發明蒸汽機,電燈,電腦,互聯網,帶領了科技的發展,亦曾在哲學思考的領域出類拔粹。現今世 代,英語文化的確非常強盛,無庸置疑。問題是,這個遠東城市的人們,是否學了一嘴流利的英語,就能夠學懂法治的理念,擺脫迷信,擁有理性科學的精神,獲得無比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建立冒險的勇氣,環球的視野,而且能獨立思考,尖刻批判? 當「國際接軌」被簡化為英語的學習,當你在中環看見那些滿嘴流利英語,卻認為Clubbing高級過落D,Les Miserables是Opera,高行健拿過物理獎的洋港女,請你告訴我,甚麼是「內」,甚麼是「外」? 在一個女人聲討港男的網站中,我看見其中一個討論版,擁有很高雅的名字,叫「置地High Tea」。我的腦海中,立即浮現這樣的畫面:一位貴氣的女士,坐在置地廣場裝修別緻的咖啡館裡,一手翻著《Harper’s BAZAAR》,一手拿著茶匙,優雅地攪拌著杯中的紅茶,感覺好像很中產,品味好像很高尚。但我也禁不住在想,「置地High Tea」,代表怎樣的一種生活模式呢?一個人,如能擁有英國人那種悠閒的心情,放下急速的步伐,在下午五點喝一杯紅茶,看一下書,思索一下人生,High Tea,當真需要在置地嗎?High Tea當真需要在Starbucks,需要在Pacific嗎?不,只要你擁有這種心景,無論你在麥當勞,在茶餐廳,在公司,在家裡,你都可以High Tea。而當你真正明白甚麼是「內」,甚麼是「外」,High Tea,又何需要High Tea?沐浴在這種文化中的人,在那個悠閒的下午,無視恆生指數,不理老闆急Call,無論他喝的是Earl Grey還是龍井,無論他吃的是English Muffins還是港式蛋撻,無論他是在看書,思索,還是休息,他都會怡然自得,舒暢愉快。 從這個角度思考Lonely Planet,你會有新的感覺。一個女子,自己訂了巴黎的機票和酒店,抵步後一頭栽進Printemps和Lafayette瘋狂掃貨,夜晚再到紅磨坊旁的La Loco跳舞,順便結識一個鬼佬,然後在一間俯瞰Champs Elysees全景的房間中跟他作深層次體液交流;這種旅遊模式,是否便能稱之為Lonely Planet呢?不,我很想告訴她,這並非Lonely Planet意義的所在。 一個人,如果只停留在歐美一些華麗的大城市,只懂吃喝玩樂和購物,只會參觀一些官方指定的明勝古蹟,雖然回家時能宣稱自己見多識廣,但她永遠都只是一個 Tourist。而懂得Lonely Planet文化的人,是會讓自己成為一個Traveler,告別繁華鬧市,故意選擇一些人煙稀少的目的地,體驗當地的生活文化,享受孤獨和廉價的冒險。 Lonely Planet,就是在西伯利亞往歐洲的火車上,你會看到人們怎樣把火車的內壁拆開,再把貨物一件一件地塞進去走私;Lonely Planet,就是在打比郡杳無人煙的森林裡,你會拿著電筒,四處找尋羅馬士兵的足跡;Lonely Planet,就是把美鈔塞在馬雅金字塔那個持槍守衛的手裡,拜託他讓你在塔頂睡一晚,感受二千年的天地靈氣,看看會不會被外星人帶走;Lonely Planet就是,去到荷蘭的鄉郊,看見那些風車乳牛和穿著19世紀女傭服的人,你會毫不感興趣,因為你知道那是旅遊局攪的偽景點,其意義相等於維多利亞港的木帆船。 不,有些朋友可能會抗議,這通通都不是。Lonely Planet,就是觀看事物的角度,生活的修養,思考的方式,當你明白這一點,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它。Lonely Planet其實,可以是散發出濃烈鹹蝦醬氣息的那個大澳夕陽。 祟洋,是中國人的原罪。150年前,有很多中國人說,要下決心學習西化,努力與國際接軌。可是他們的學習,卻是表面的;他們對西方的態度,是一種夾雜著階級觀念的盲目媚外態度。結果只學懂了型式,失去了靈魂。時至今天,仍有一些人認為,擁有一個洋學位,說一口流利洋文,去置地喝下午茶,交個洋男友,放假去歐洲購物,對本土的電影食物語言文化嗤之以鼻,這種生活模式,就是高品味,會令人羨慕,而且和國際接軌了。其實弔詭地,這種心態,就是這一個半世紀以來國際化寸步難行的根本原因。 一個真正擁有國際視野的年青人,容閎,在150年前回到中國。他看出了中國國際化的根本問題,明白內外的分別。他知道中國所欠缺的,不只是鐵船大炮,不只是電報火車,所以他決心由人的思想和視野開始改造起。但是知音難求,面對泱泱大國的幾億人,他是孤獨的,注定失敗。這令到他的一生,非常痛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7.183.24.112

10/06 19:28, , 1F
其實這篇文章就是我想表達的意思 無奈才疏學淺寫不出這種文章
10/06 19:28, 1F

10/06 19:29, , 2F
當女人致力於追求她們個人的幸福時, 男人擔憂社會現象
10/06 19:29, 2F

10/06 19:29, , 3F
女人一方面異口同聲說都是個案,一方面又說"關你什麼事?"
10/06 19:29, 3F

10/06 19:31, , 4F
有時候不是真的要交洋男朋友的女生怎樣怎樣
10/06 19:31, 4F

10/06 19:31, , 5F
而是不用對自身的文化抱持著鄙視的態度...
10/06 19:31, 5F

10/06 19:32, , 6F
當然, 我是指崇洋的女人跟多管閒事的男人..
10/06 19:32, 6F

10/07 00:52, , 7F
這是一篇不錯的文章。 部分台灣女生心態的確是如此。
10/07 00:52, 7F

10/08 00:33, , 8F
為什麼他只提到"交男洋朋友" 台灣南生能否認有些也很
10/08 00:33, 8F

10/08 00:34, , 9F
喜歡洋女嗎?為什麼只撻伐女生
10/08 00:34, 9F

10/08 04:09, , 10F
給一樓的 不是只有男人才會「擔憂社會現象」
10/08 04:09, 10F

10/08 04:09, , 11F
另外,男人就不會「追求個人幸福」嗎?我想未必吧。
10/08 04:09, 11F

10/08 10:24, , 12F
我想是因為靠男方而得到物質生活提昇的女生多得多
10/08 10:24, 12F

10/08 11:16, , 13F
當然男女都有,只是人數上...我想一般男性還是比較無法靠
10/08 11:16, 13F

10/08 11:16, , 14F
婚姻來依附女性提升生活品質吧? 不然就不會有看不上當地男性的
10/08 11:16, 14F

10/08 11:17, , 15F
高生活水準女性寧可單身也不願娶較落後地區的男性
10/08 11:17, 15F

08/29 03:51, , 16F
希望對您有幫助 http://Now.to/1l1
08/29 03:51, 16F
文章代碼(AID): #171pAHyR (CultureShock)
文章代碼(AID): #171pAHyR (CultureSh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