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所謂「臺灣人」

看板CrossStrait作者 (友善國際)時間10年前 (2014/05/01 17:0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5 (看更多)
http://www.wufi.org.tw/%E5%BE%9E%E7%B5%84%E7%B9%94%E6%8A%97%E5%8E%9F%E6%8E%A 8%E8%AB%96%E9%96%A9%E5%8D%97%E4%BA%BA%E5%8F%8A%E5%AE%A2%E5%AE%B6%E4%BA%BA%EF %BC%8C%E6%89%80%E8%AC%82%E3%80%8C%E5%8F%B0%E7%81%A3%E4%BA%BA%E3%80%8D/ 林媽利 (馬偕紀念醫院輸血醫學研究室) 摘要 臺灣的閩南人及客家人也就是所謂的「臺灣人」(以下均以括弧的「臺灣人」代表閩南人 及客家人),是近幾世紀以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移民的後代,在基因上經族群系統 發生樹( phylogenetic tree )及族群相關分析(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 研究計 算後,發現閩南人及客家人是屬於南亞洲人種,這剛好配合民族史的記載,認為「臺灣 人」是大陸東南沿海原住民「越族」的後代。A33-B58-DRB1*03 ( 即A33-Cw10-B58-DRB 1*03-DQB1*02 )是「臺灣人」最常見的組織抗原(HLA)半套體,頻率為6.3%,而這半套體 在新加坡華人及泰國華人也算是最常見,顯示這是被完整保留下來的古代越族的基因。 前言 「臺灣人」是臺灣島上最大的族群,袓先是近400年從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移民過來的。先 民到達臺灣後,不少和原住民通婚,主要是和平地的平埔族,也有和高山原住民。在我 們以前的研究發現「臺灣人」13%的基因( HLA-A,B,C半套體 )是來自原住民,在那個研 究我們是做了九族高山原住民及在消失中的「巴宰」平埔族的研究,這雖然顯示「臺灣 人」的基因中並沒有像想像中的有許多原住民的基因,但因為昔日的九族平埔族現在已 不易找到,無從研究及比較,所以到底有多少現在「臺灣人」的基因是來自這些已經消 失的平埔族是不得而知的(參考文獻1)。但是另一方面「臺灣人」經口述或從族譜代代相 傳,自認「臺灣人」的祖先是來自中國北方的中原,在漢朝及以後的幾百年當中為了逃 避北方匈奴的侵略而南遷到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所以「臺灣人」應該算是北方中原 漢人的純種後代,所以屬於偉大的漢人傳統「華夏」。在這研究中我們分析閩南人及客 家人的HLA(為組織抗原的簡稱)資料,建構族群系統發生樹、畫製族群的相關分析圖、追 蹤及比對在閩南人客家人最常見的HLA半套體在別族群出現的情形,借此希望澄清有關「 臺灣人」的來源。 材料及方法 我們研究在馬偕醫院做家族血緣關係的123個家族,當中共有167人為互相無血緣關係的 「臺灣人」,其中136人有閩南人的雙親,24人有客家人的雙親,及7個人各有一個閩南 人及客家人的父母。 血液檢體經血清學的方法利用Terasaki Chinese HLA-A,B,C 72洞的測定盤及後來的Ter asaki單株抗體亞洲HLA class I測定盤,以測定HLA型別。所有的檢體也都經我們發展出 來的「臺灣HLA class I測定盤」測試。HLA-class II DNA的測定是用中等解析度的One Lamda Micro SSP Generic HLA class II DNA測定盤做的。 我們也檢測取自75個互相 無血緣關係客家人的血液檢體(32人取自屏東縣萬巒鄉及內埔鄉,43人取自新竹縣新埔鎮 ),這些人的父母親都是客家人。我們將這75個檢體當成panel細胞參加1998年日本紅十 字會中心區組織配合研討會,所以這些細胞和日本、韓國、泰國、美國、非洲及臺灣等 參加的實驗室收集到的420個抗血清反應,而測定出HLA class I的分型。這75人也做HL A class II的DNA測定。 136個閩南人及99個客家人 ( 24+75 ) 的HLA-A, B, C, DRB1及 DQB1基因頻率是根據第11屆國際組織抗原研討會(11th IHW)發展出來的最大的可能性法 (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 計算得到(參考文獻2)。至於A-Cw-B, A-B-DRB1及A- Cw-B-DRB1-DQB1半套體的頻率是經由直接計算血緣鑑定個案的半套體數得到。族群間基 因距離的遠近D (1972年 Nei的標準基因距離,參考文獻3)及DA (1983年Nei設計,參考 文獻4)的計算是依據本報告的頻率與11th IHW許多別族群HLA-A,B,C基因頻率的報告(見 參考文獻5)的比較,再經 “ODEN”計算(一個開放使用的電腦軟體)。我們研究的族群標 明在圖1,計算出的基因距離D經鄰近連接法( neighbor-joining method,參考文獻6 ) 建構的族群系統發生樹如圖2。根據許多族群不同的HLA-A,B,C基因頻率,經Vista ( 一 個開放使用的電腦軟體,http://forrest.psych.unc.edu )畫製出來的族群相關分析圖 如圖3,這報告研究的族群包含本報告的閩南人、客家人及11th IHW的許多族群。 結果 136個閩南人及99個客家人HLA-A, B, C, DRB1及DQB1的基因頻率如表1,可見到A2及B27 的基因頻率在這兩族群間有明顯的差別(P < 0.05),這很可能是由於我們個案數不夠引 起的,因為在另一多個案數的研究報告中並沒有這個差別(參考文獻7)。客家人Cw8基因 頻率較高而CBL較低,可能是因為客家人的檢體大部份由420個HLA抗血清測定而得到的結 果,因為一般的測定盤較不易測到Cw8而變成CBL。A2, A1101, B60, B46, B58, B13, C w10, Cw7, Cw1, DRB1*04, DRB1*09, DQB1*06, DQB1*0301及DQB1*05在這兩個族群中有 高的基因頻率。分析「臺灣人」HLA半套體A-Cw-B, A-B-DR及A-Cw-B-DR-DQ在我們研究的 家族中出現的情形,結果發現A-Cw-B 3個基因位半套體有在這些「臺灣人」家族中共出 現126不同的組合,A-B-DR有212組,A-Cw-B-DR-DQ有247組。只有A-Cw-B 3個基因位的半 套體在這些家族出現的數目超過6次的才顯示於表2,而A-Cw-B-DR-DQ 5個基因位的半套 體數出現超過4次的顯示於表3。從表2可見5個最常見A-Cw-B 3個基因位的半套體是A33- Cw10-B58 (10.8%),A2-Cw1-B46 (7.8%),A1101-Cw7-B60 (5.7%),A1101-Cw10-B13 (3 .9%)及A1101-Cw1-B46 (3.2%),而5個最常見的A-B-DR 3個基因位的半套體是A33-B58-D RB1*03 (6.3%),A2-B46-DRB1*09 (3.0%),A33-B58-DRB1*13 (3.0%),A1101-B13-DRB1 *15 (1.8%)及A1101-B75-DRB1*12 (1.8%)。表3顯示在「臺灣人」3個最常見的A-Cw-B-D R-DQ 5個基因位的半套體是A33-Cw10-B58-DRB1*03-DQB1*02 (6.3%),A33-Cw10-B58-DR B1*13-DQB1*06 (3%) 及A2-Cw1-B46-DRB1*09-DQB1*0303 (2.7%)。從計算得到基因距離 的D所建構的族群系統發生樹如圖2,可以看到閩南人及客家人先合併在一起(顯示為基因 最接近及最相似的2個族群),然為後再和泰國華人及新加坡華人接連起來,成一個發生 樹的一枝,這一枝和旁邊的由泰國人、越南人、布依族人形成的一枝及由南方漢人及苗 族所成的一枝連起來而成南亞洲族群枝。黎族成一獨立的一枝,而北方漢人與北亞洲族 群的回族、滿族、蒙古人、Buriat人、Uygur人、哥薩克人、韓國人、日本人及鄂倫春人 在一起。我們用DA建構的族群系統發生樹也是將南亞洲及北亞洲族群分開。 以基因頻率 計算及繪製的有關閩南人、客家人及許多亞洲族群的族群相對分析圖,點畫出的關係如 圖3,同樣顯示閩南人、客家人與其他南方的亞洲族群包括南方漢人、新加坡華人及泰國 華人靠近而成一群。北方漢人和韓國人、滿族及回族成一群。臺灣原住民和新幾內亞高 地人成另一群。 -- 漢語之盡頭就是英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7.198.179.34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CrossStrait/M.1398935162.A.9EC.html
文章代碼(AID): #1JOWvwdi (CrossStrait)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JOWvwdi (CrossStr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