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請問我適合當研究助理嗎? 該如何準備?

看板Cognitive作者 (choc.)時間10年前 (2014/02/27 22:00),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一般我們稱為 "Top-Down" 跟 "Bottom-Up" 以避免好像做高層次功能的才比較「高」 認知科學一直都需要數學人才,(準確說,統計、建模跟編程) 不過你的問題分兩個層次: 一個是如何找到研究助理、另一個則是你想轉認知科學的動機。 找到研究助理是比較簡單的事。 你沒碰過 wet lab、本來生化的就幾乎不可能, 一般來說研究助理都需要統計, 你是數學系的,相信線代一定比我們紮實的多, 無論高維資料、因素分析、無母數統計、乃至建模, 你只要複習 R 跟 Matlab 就可以了, 其他看 Lab 要求 SAS (健保資料), SPSS (?), Python 等等。 你有興趣的題目其實就是「認知建模」, 以臺大來說,心理系、資工系都有老師,你可能找到神經生物的系所去了。 建模是個很複雜的問題, 你可以從很基本的生物物理、模擬光合作用, 乃到抽象概念、語意網路來處理,甚至把個人當作建模單元去模擬社會, 這臺大都有人在做。 找研究助理,只要他有開缺就能投了,如果沒缺,你也可以自介希望去老師那旁聽學習, 那就是看實驗室有沒有人力教你理你了,拿個兼任助理也可以當重考過日子。 只是你要有預期到:研究助理不是讓你學東西、發揮專業「而已」, 行政的事情,機械性的資料處理,這些才是真正研究的細節、 真正在收集現實世界、尤其人的資料,難以避免的麻煩事。 千萬不要覺得這是綁手綁腳!(不然你自己買書讀就好啦) 說實話,就算你是研究生,也不會讓你全職專心讀書吧! 如何學習在研究室跟人合作,是很重要的一環。 但關於你對認知科學的初衷, 我覺得很好,很有挑戰性,絕對不是潑你冷水,而是分享我的心得: 工程的人在乎有多好用;理科的人在乎有多真實。 (想像成 data predict 和 model fitting 吧!) 人可以很簡單的做到這些任務, 例如我們可以導航走路,這現在的機器人都還有困難。 (你舉的圍棋、我記得西洋棋 AI 已經超越人類了,但這不是討論重點) 但,我們真的模擬出每個肌肉如何牽引關節,然後眼睛如何跟小腦協動, 就一定能夠做出「會保持平衡」的機器人嗎? 我覺得這是個盲點。 (建模的層次更是複雜的問題,關於你要在抽象概念上、還是知覺輸入、  還是腦區、神經傳導物質、甚至布朗運動或貝氏學習去模擬你的認知功能,  很大程度上只是取決於你的背景。但這導致不同建模層次之間沒有可比性) 請仔細想想,尤其推理運思領域,你應該知道「誰說人是理性的」。 認知建模很大的努力是在模擬人類如何之為人、如何有認知缺陷, 比較應用的,也多半只到認知缺陷的人口學變項成因。 我不覺得這跟你想像的認知科學對資工的幫助類似。 認知科學對資工應用的幫助,我想可能遠少於統計系, 我記得 Google 有個笑話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可以讓你想像真實的狀況: 「每當翻譯部門開除一個語言學家、新聘一個統計學者, 翻譯的品質便有級數性的上升!」 建議你考慮考慮去讀個 HCI,或是找找 AI 的老師有沒有人想法跟你比較像, 那個並不是學者不願意、或是固守成見的問題, 很可能只是人類們都還做不到。 認知科學在創立的時候,也是一批工程師認為, 我們可以從人類的「直覺」、「頓悟」、「內隱學習」去幫助機器。 等到他們開始研究的時候, 有的人,變成自己定義一個「什麼叫電腦的直覺」的數學模型, 有的人,則發展更多的認知神經測驗去測量「直覺」, 然而主流一直都是,只要演算法更快、更方便,就是更好的模型。 難道類神經網路模型跟真實的神經很像嗎?別鬧了。 難道人類真的有一個 Fuzzy 在感知嗎?說實話,我不知道。 我只能說這是不同的工作方向,沒有對錯, 只是如果你真的要投入進來,可以想想現代的研究到底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下個世代的研究曙光在哪。 因為你講的願景一百多年前就有人這樣想了, 只是我們逐漸發現,可能這問題不是這樣討論的。 歡迎你加入認知科學的家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21.113 ※ 編輯: skylikewater 來自: 140.112.121.113 (02/27 22:15)

03/02 02:16, , 1F
非常感謝你願意回應得這麼詳細!! 不好意思,這麼多天了
03/02 02:16, 1F

03/02 02:21, , 2F
還沒好好回應你。因為我需要一些時間仔細讀你的意見。
03/02 02:21, 2F
我稍微更正一下好了...還是可以用 High 跟 Low 啦, 我把 Top-down vs. Bottom-Up 的歷程性講成研究目標了 如果要避免,我們可以說比較 base 的研究這樣 ※ 編輯: skylikewater 來自: 140.112.4.209 (03/02 19:04)
文章代碼(AID): #1J3qK8Qh (Cognitiv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J3qK8Qh (Cogni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