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藥王脈學講壇

看板ChineseMed作者 (幸好有妳)時間13年前 (2011/01/31 10:18), 編輯推噓15(15016)
留言31則, 1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10 (看更多)

01/31 00:40,
記得tinmean是手面相版的版友,是否是因為在五術與中醫
01/31 00:40

01/31 00:42,
的觀點上陳先生與您的意見相左?(記得他認為學中醫無須
01/31 00:42

01/31 00:42,
學習玄學)
01/31 00:42
*. 我是人相理論研究與實證板版(前手相版)版主, 如果你認真看過幾篇就知道人相學怎麼回事, 人相與干支關係最淡 btw, falo的武術文章更是童話, 只是沒人理他而已 我就是從他武術文章, 開始對他每篇文章存疑. aplasmaman, 你猜的太離譜, 而且你這幾句就是把我搞成講玄學的 你是名校畢業工程師, 知道什麼是禮貌吧? *. falo的最近反駁Wan的文章我請臨床醫師踹共, 感冒, 請自行看: http://www.commoncold.org/index.htm Don't use google translating it for that if so you will misunderstand it. 古人看事情只能觀察, 沒有現代人有如此多的儀器輔助, 我們不能怪古人胡扯 但是身為現代人, 有新的事實應該要面對, 思考, 避免食古不化. *. 脈分層這點, 先以物理觀點看, 用指頭按住橈動脈, 他是依賴形變而使得脈搏型態改變, 為什麼五層是錯的? #. 形變跟分層本就沒啥關係, 就算那個上面有皮膚, 有肌肉 也不會因為你用力大小不同, 就會讓哪一個單元獨立反應. #. 把不到的那層, 是第1層還是第2層? boundary在哪裡? 在把不到的那層能夠清楚告訴我層的界線? 每一層多厚? 如果是以形變, 手指用力的觀點, 不會有這種問題. #. 為什麼臨床的醫生覺得五層脈好像是對的? 因為falo混淆概念 把脈當然是從輕到重,在由重到輕擷取脈的反應 所有臨床醫生一定可以感受到這點, 他就是利用這個感覺混淆視聽, 搞的好像五層脈是對的. *. falo最近反駁Wan的文章,根本就是斷章取義。 自己所寫的回應內容不斷偷換概念, 邏輯不清 就是靠著衝字數, 讓人感覺很有學問而已, 就像一本不怎樣的碩士論文, 寫200頁也是可以唬倒很多人. *. 臨床醫生會覺得falo好像對? 因為falo用的詞或感覺跟你感覺到的一樣 但是他"賣"給你的東西, 包在這些"共同概念"底下的東西, 請各位好好深究, 想一想就知道很詭異, 剛講過falo最擅長"偷換概念", 他還習慣雞同鴨講. 我簡單交代一下, 我從1999年就上ptt了, 不是什麼免洗id, 我不太想在中醫版發言, 因為這邊有個活躍的版友 當年找上手相版看相以後, 自己就把文章刪掉也不回應, 故不想在這版看到他. 二來, 我07年開始因為病痛纏身, 來過中醫版找過建議的醫師 但實在讓我失望, 因此也少來看少發言. 另外, 我跟WanYanKai確實認識, 我也因為跟他學中醫(去年4月到今) 在半患者半學習的狀況下, 除了學了不少, 還解決身體的毛病. 或許有人懷疑Wan是惲派, 但不是, 現在西醫的資料這麼公開,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我也有一本啊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我也有一本啊 最近還在查呢, 鼓勵各位同好一起讀書, 讀書最樂 國外關心這些資訊的人也很多, 不是只有西醫才懂西醫. 此外, 在這兩三年間, 由於親自求診, 也很明白"網路"上的中醫怎麼回事, 外面的診所在做什麼, 去看過兩三次病, 看幾次藥方也就知道了. 以上, 我這篇文章不期待有誰可以看的下去, 只是對那些懷疑WanYanKai的人, 我站出來講講話 *. 網友們, 只要自己看看資料, 就可以當個明白人 http://scholar.google.com => 可以找最新研究paper出來看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index.html => 中醫書, 我也瀏覽過一次 (以前版上還有一個系統有許多中醫書, 古文不難, 有字典輔助加上以前國民教育的訓練不會有太大問題) *. 臨床醫師網友們, 我站在曾是一個病患的立場, 拜託你們不要為人扛轎 西諺有云: Believe those who are seeking the truth. Doubt those who find it. Wan的文章也說過, 有些東西他也不是很清楚, 各位臨床醫師網友們, 我知道你們深信人外有人 但是在找這種"人"的時候, 要謹慎啊 文章形式是最會騙人的. 以上也是稍微回應cmonkey醫師網友的推文, 至於"中醫討論", 我全部推給WanYanKai..... 此篇不再回應, 其他相關心得WanYanKai陸續會在他blog講 (雖然不是專給ptt網友們) BTW, 這篇文章有隻字片語被falo斷章取義的放到他那個faq裏面的話 各位又可以再次欣賞到中醫界最逗趣的行為: "自己紮稻草人自己打" --Tinmea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1.169.198.2 ※ 編輯: tinmean 來自: 221.169.198.2 (01/31 10:19)

01/31 11:22, , 1F
推~
01/31 11:22, 1F

01/31 11:28, , 2F
很想聽你求診學中醫的經歷 要如何學到能判別中醫好壞的程
01/31 11:28, 2F

01/31 11:28, , 3F
度呢~~
01/31 11:28, 3F

01/31 11:53, , 4F
橈動脈之上還有許多細小血管及神經
01/31 11:53, 4F

01/31 11:54, , 5F
指頭按的力道大一些的話 的確會跳過那一層的感知
01/31 11:54, 5F

01/31 12:03, , 6F
部分推
01/31 12:03, 6F

01/31 13:26, , 7F
01/31 13:26, 7F

01/31 13:33, , 8F
好奇問一下:有「醫師」會「持續」看falo的文章嗎?
01/31 13:33, 8F

01/31 13:58, , 9F
對不起,我無心冒犯,只是一些猜測,還請見諒>"<
01/31 13:58, 9F

01/31 14:02, , 10F
看完您的文章,感謝您的釋疑。
01/31 14:02, 10F

01/31 15:49, , 11F
..思考過程中 牽涉到脈時 不會將之量化或標準分類化 而
01/31 15:49, 11F

01/31 15:49, , 12F
是直接用記憶中的 手感 來代替一個符號...
01/31 15:49, 12F

01/31 16:12, , 13F
萬醫師有在台灣看診嗎? 想去給他看看
01/31 16:12, 13F

01/31 21:39, , 14F
分層應該就是由按壓力道區分,由三菽到十五菽
01/31 21:39, 14F

01/31 21:42, , 15F
只是使用分層這個詞造成的誤解吧...應該用候避免爭議
01/31 21:42, 15F

01/31 21:45, , 16F
同意falo的見解也不算為他扛轎吧...學術討論本該正反並陳
01/31 21:45, 16F

01/31 21:48, , 17F
falo提出的觀念可能有對有錯...所以才需要討論阿
01/31 21:48, 17F

01/31 22:00, , 18F
(有一說) 分層是表示脈位 脈形等元素需另外再獨立定義
01/31 22:00, 18F

02/01 00:21, , 19F
原PO你撈過界的評論文章那麼多,看兩本書就認為自己了不得
02/01 00:21, 19F

02/01 00:21, , 20F
我從1999年前就看你命理網站愛評論,現在玩起中醫來
02/01 00:21, 20F

02/01 08:21, , 21F
那時我是年輕氣盛兼白目沒錯,不過99年前哪來的命理網站?
02/01 08:21, 21F

02/01 08:27, , 22F
推第一段第三行
02/01 08:27, 22F

02/01 12:26, , 23F
在由輕到重,由重到輕的過程中,把它分為三層浮中沉
02/01 12:26, 23F

02/01 12:26, , 24F
或分為五層,還蠻ok的呀,不懂您為什麼說他錯
02/01 12:26, 24F

02/01 12:29, , 25F
可以請問文章所述「底層」、「偷換概念」具體為何嗎
02/01 12:29, 25F

02/01 12:29, , 26F
不然實在看不出來
02/01 12:29, 26F

02/02 14:27, , 27F
萬醫師以前叫大嬸婆對嗎?早就被罵翻了
02/02 14:27, 27F

02/02 14:27, , 28F
02/02 14:27, 28F

08/09 18:34, , 29F
對不起 樓上轉貼的那篇文章內容很誇張 砷離子會造成中毒是
08/09 18:34, 29F

08/09 18:36, , 30F
沒有什麼好懷疑的 寫該文章的人舉"氯離子不會結合成氯"為例
08/09 18:36, 30F

08/09 18:36, , 31F
並不能反駁砷離子對人體的傷害
08/09 18:36, 31F
文章代碼(AID): #1DHXm4G7 (ChineseMed)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DHXm4G7 (Chinese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