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請問一個字

看板Chinese作者時間17年前 (2006/10/21 12:0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7 (看更多)
轉一篇博客文章 從“嫪毐”字和人說起 先說﹐毐字吧﹗因為毐的發音按音序在嫪前﹐希望“嫪”字和“毐”字不要互相不服﹐在字典裡爭位。 《古今漢語字典》商務印書書館(2003年北京)第三頁左欄倒數第四行(大字)明確地寫著﹕毐 ai上聲﹐義有兩條﹕其一為品行不端的男子﹐《說文‧毋部》﹕士之無行者。其二﹐指戰國時秦國人嫪毐。例秦皇太後﹐嫪毐亦淫荒。(唐﹐李白) 該字典的正文第355頁左欄正數大字第四行﹐明確寫著﹕嫪 lao去聲﹐義有兩條﹕1.留戀﹐例﹕江流背村落﹐偶往心已嫪(唐﹐陸龜蒙)。2.姓﹐戰國時秦有嫪毐。 《現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書館(2005年版)、《漢語規范字典》南方出版社(1998年)其中對嫪毐字的另有解釋說﹕毐﹐會意字﹐用於人名﹔嫪﹐人名用字﹐從女。 我手頭隻有這樣的兩本字典﹐一本詞典﹐這些是我認為較為權威的合法出版物﹔其對二字的釋義在我看來基本合乎當代人﹐古人對“嫪毐”兩字的用法和看法﹐我削尖腦袋能想起些什麼呢﹖從對這兩個字查閱細究過程中我能得到些什麼呢﹖又能做些什麼呢﹖先拋開這些與已有關的無聊自問﹐我提出如下的問題﹕ 1.戰國時﹐秦國有個人姓嫪他的真名是否為毐﹖ 2.嫪字的產生肯定在“嫪毐”這個秦國人為人所稱道痋戮J瑲弊值牟□□奔□推湎衷詰囊庖灞恢泄□絲隙u氖奔涫欠褳□保? 3.嫪毐這個秦國人﹐為後人﹐今人所不恥﹐所以人們用這兩個字銘記他的行為的可恥性。嫪毐這個具體的人在戰國時代到底有哪些行為為後人所不恥呢﹐這種不恥合理嗎﹖這種不恥是否在歷史中延續到了今天﹖在今人身上,在時代中此類行為實際情形如何呢﹖ 4.自秦國人嫪毐死後﹐嫪毐這兩個字何以流傳至今﹖這兩個字同其後的中國歷史有關聯嗎﹖能夠自嫪毐之小見中國歷史之大嗎﹖如果能﹐今天我們能得到何種啟示、警醒﹖ 5.我一個三十歲的人﹐借“嫪毐”字及其人做中國歷史的文章(文字集合體)以表達我的一些個人態度﹐情感﹐我希望引人關注。 第一個問題是﹕戰國時﹐有人姓嫪。我覺得這是確實的﹐無須懷疑﹗秦人嫪毐真名是否為毐呢﹖我覺得很值得一考﹔可是我的文史知識有限﹐工具亦有限﹐權且當發現問題吧﹐為什麼值得一考呢﹖ 1.我所知道的“嫪毐”二字的最早出處是《史記》著作者司馬遷(西漢人)。在其生時﹐在中國的古代和現在及今後都有很好的名聲﹐也對歷史有實際貢獻﹐名實相稱﹐值得相信其文字的真實性﹐可是《史記》中有許多傳聞性質的記載﹐很多事件和人物﹐作者因歷史局限、個人著作態度等原因而對歷史進行臆斷和剪裁取舍。比如﹕我認為嫪毐其人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同刺客﹐佞信者滑稽者等類人相當﹐但嫪毐很突兀地出現在始皇本記中﹐出現在呂氏列傳中﹔司馬遷瞧不起小人物﹐瞧不起不合他的道德的人﹐遍覽《史記》﹐小人物都是陪襯﹐活著無意義﹐死了也無甚意義。大人物在其筆下就迥然不同﹐司馬遷詳細考究其出生和動機、成長歷程﹐詳細記錄其言行。我不能用今天人的認識去要求司馬遷﹐但必須告訴讀者﹐司馬遷活著的時候他見過很多人很多事﹐他隻主觀性的記錄了他認為應該記錄﹐值得流傳的一小部分。嫪毐其人其事就是司馬遷個人主觀性的集中証明﹐象這樣的事例很多﹐希望讀者朋友們和喜歡歷史的人關注並發掘。 《史記》在現代有什麼樣的價值呢﹖《史記》是歷史嗎﹖我認為《史記》是歷史中的一小部分﹐是史馬遷的個人的社會觀察﹐是社會中有特殊地位的個體一世一時的主觀性文字記錄。《史記》是一種歷史上有一定可靠性的人制造的文字材料﹐是主觀性極強的個性化記錄﹐需要一讀﹐但別舉過頭頂﹐也不能踩腳下。平視它﹐用平等的態度對待死人──活人﹐作者──讀者﹐古人──今人﹔用當代話語去表現它、再現當時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 魯迅似乎說過﹕“嚴格的講﹐古代的中國﹐隻有政治歷史的詳細記錄和評價。沒有經濟、文化、科技、哲學、思想的詳細分類﹗”──我覺得我所知道的中國古代的確是這樣的。 我隻想做我自己﹐不願被死人壓﹐不願抬高死人﹐也不想被活人埋沒﹔嫪毐是被活人埋藏的一種人﹐現在活著的人和曾經活過的人都說他品行不端﹐可誰的品行就是端正的呢﹖哪一個有權指責一個死去的人呢﹖嫪毐這兩個字深思之﹐細看之﹐給了我很多啟迪﹗尤其在“人是什麼和什麼是人的問題”上。您想知道更多啟迪嗎﹖仔細看這兩個字﹐琢磨自己的責任和社會的實況﹗嫪毐本義見文首﹐字形不同於“謬毒”。 秦人“嫪毐”的真名是否為毐﹐有興趣者﹐自己努力讀書識字吧﹗ 嫪毐若有名﹐字為何呢﹖古人有名有字的習慣又起於哪個年代呢﹖很多有意思的問題都在書裡,在自問自答中對嗎﹖ 讀者朋友﹗ 第二個問題﹕嫪字的產生時間肯定早於嫪毐其人之前﹔可毐字呢﹐毐字是否是嫪毐專用的呢﹐就我的視界而言﹐沒見過毐字同其它字並用的實例﹐沒準是呂不韋出於政治的考慮專為嫪毐其人造了一個“毐”字。 嫪毐是被當作秦始皇的母親的性奴送進宮的﹐為遮人耳目﹐專門造假﹐上演了嫪毐未被閹割的鬧劇。秦始皇當時年幼﹐尚被其母和其仲父呂不韋及其勢力集團玩於股掌之中﹐待其覺醒﹐誅殺呂不韋﹐誅殺嫪毐﹐幽困其母﹐剝奪其母的性交自由以便母儀天下──秦始皇浴血征戰好不容易得以一統的天下。 秦始皇的母親﹐又被稱為趙姬﹐司馬遷惜其紙墨﹐未作傳記﹐可見司馬遷的男權意識。其作為秦始皇的母親﹐不願守活墓﹐追求一點性的自由就不行﹔秦始皇就可以粉黛三千﹐隨意臨幸。 由男性壟斷的史筆﹐自私地不記錄母不貞的事跡﹐可何為貞呢﹖落單的母親必須守活寡。女性對貞就沒有自己的闡釋權嗎﹖男性憑什麼有權為女性設立人生目標和女性世代延傳的守節道德﹖女人們為什麼會遵從這樣的道德數千年﹖ 歷史如此﹐如今若何呢﹖男性中心男性特權的歷史應該早早終結﹗還落單的母親以性選擇的自由﹐還無偶的任何人以重新擇偶的現實的行動自由。 嫪毐是性奴的別名﹐性奴是寂寞的明証﹐是不言自明的存在。毐指品行不端的男人﹐這是後人強姦人意。嫪毐的品行無大問題﹐當時無﹐現在也無﹐有的隻是象司馬遷、秦始皇、呂不韋、始皇之母之流的俗男俗女道貌岸然的說教和掩過飾非。有的隻是為尊貴者服務的是非標準﹐有的隻是利用道德公然教化勞苦民眾的不合理企圖﹐有的隻是合法地公然使用公權力愚民的長期的罪惡行動著的歷史。 《史記》中這樣的記載和個人取舍﹐對現代人應該絕對是戕害人心靈的毒草﹗ 毐乃品行不端的人﹐這種解釋已公然進入很正規的字典﹐今人也基本不反對這種約定俗成的表達形式。可這樣下去﹐什麼是真呢﹖什麼叫品行﹖什麼是叫品行不端呢﹖人是什麼﹖難道道貌岸然的歷史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可無能力懷疑的時候﹐信還是不信呢﹖恐怕信的人不會少吧﹗現在恐怕是無能力懷疑的人居多﹐有能力懷疑的人中部分人公然在企圖著一些身外之物吧﹗這些人的存在和這樣的企圖是否是導致“毐乃品行不端的人”這種缺乏事實依據的主觀判斷在歷史中公然流行的重要原因呢﹖今天我們有能力抵制並清除這類的臆斷嗎﹖──我拭目以待﹗ 這樣的事還有哪些﹐讀者朋友﹗睜大眼來懷疑吧﹗毐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何時形成﹖如何解﹖ 第三個問題﹐我將《史記》所謂的嫪毐的不端行為列舉如下﹕《始皇本記》與《呂不韋列傳》中所記的嫪毐的故事﹐互相矛盾。始皇本記中記載﹐嫪毐被封為長信侯﹐未提及皇太後生子情況﹔呂不韋列傳未無提及封侯的事﹐反而提及嫪毐有食客三千﹐爭當宦者﹐爭著待奉皇太後。嫪毐死法也有異﹐《始皇本記》中說﹕文信侯反叛﹐被擊潰後﹐懸賞緝拿後被殺。《呂不韋列傳》中說﹕“嫪毐被人告發﹐私通皇太後﹐非宦﹐有子二人。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實,事連相國﹐下詔誅殺。九月嫪毐舍人被遷入蜀。”嫪毐為國不道在兩部分中記載則一。 嫪毐是個政治鬥爭中的犧牲品﹐其個人命運真實的反映了太後、皇帝、大臣三者間的力量對比﹐其個人品質無太大問題﹗ 嫪毐破壞了母儀天下的虛偽和道貌岸然的表象﹐這應該誰負責呢﹖皇太後﹐嫪毐﹐秦始皇﹐呂不韋﹐天下人﹖ 天下之荒謬的人﹐如嫪毐、秦始皇、皇太後、呂不韋。天下人和司馬遷一樣的偽善乏誠。不是神﹐不是獸﹐都是人﹐活生生的人﹗ 第四﹐由嫪毐之小可見﹐歷史之實﹐司馬遷等歷史著作者為了使歷史像他們所意識到的一樣﹐忽略了很多史實﹐強加於歷史以許多道德準則。假相如同肥皂泡﹐正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破滅﹗ 嫪毐這字是可以見証出許多歷史資料中的不確切﹐臆斷妄想﹐許多人的道貌岸然假相。由嫪毐可見歷史之小﹐而不是歷史之全貌﹔歷史的全貌是不能為個、ㄐ慼慼撮넿 第五﹐我所寫成的文字中﹐嫪毐這兩個字義是不確切的。秦人嫪毐自其死後﹐毐字的使用鮮見﹗嫪字為姓也不多見了。是否都與嫪毐行為不端﹐持國無道有關呢﹖因人廢字的歷史事例﹗ 其它的引申議論﹐就留給讀者吧﹗ 【 在 joQoQoQoQoc (chongch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在想他的父母為什麼給他起這個名字﹐還是說是個謚號。 -- ※ 來源:‧水木社區 http://newsmth.net‧[FROM: 221.215.84.*]
文章代碼(AID): #15EPj200 (Chines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5EPj200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