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指揮中心怎麼老是設在容易被打爆的艦橋

看板C_Chat作者 (BITMajo)時間1年前 (2022/11/11 04:35),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1年前最新討論串6/7 (看更多)
對 STAR TREK 系列研究沒有很深,如果有誤歡迎糾正。 就我所知,ST 系列作者最初的設計方向是: 一群探索者乘坐著一艘太空船探索宇宙, 這艘船有很強大的引擎,但引擎很危險、風險很高。 加上 ST 系列裡面的聯邦自詡為探索者而非軍人, 他們的船自然也是探索船而非戰艦, (至少表面上是啦) 所以聯邦船艦設計不是以戰鬥堅固耐打為考量, 而是首重引擎反應爐的隔離防護,避免成員在船艦失控時受到波及。 因此從最初的 TOS 系列的經典憲法級星艦開始, (ST 世界裡面的 RX-78) 聯邦的戰艦通常就區分為碟型部、工程部, 碟型部是收納成員的空間,工程部則容納著反應爐, 工程部再連接出 (通常是) 兩個曲速夾艙,用來進行超光速飛行。 因此主宰大部分聯邦星艦設計理念的, 最主要是引擎和反應爐,戰鬥方面的機能則不是那麼重要, 如果搜尋 Constitution class 的圖片, 可以看到憲法級的碟形部和工程部之間只有纖細的脖子連接著, 這處要是防護罩大破的時候被打斷,整艘船就完了, 和大幅暴露艦橋的弱點相比,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 後世的聯邦船艦雖然略有改善 (把脖子變比較粗), 但整體設計還是明顯得把各區域區分開來, 只用少量結構互相連接的方式構築船體, 這我想就算不是個天才,也會知道這樣的構造不是很堅固... 但聯邦在銀河系中算是相對強大的團體, 科技能力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優於其他人的, 加上前述自詡為探索家、外交家、科學家的理念, 所以能接受這種船艦設計。 但是在經歷 Wolf 359 之役, 39 艘聯邦星艦被一艘單獨入侵的博格方塊艦輕鬆殲滅後, 聯邦對星艦的設計思路也改變了,當然改變的方向不少,但以結構來說, 2370 年開始服役的元首級、無畏級、普羅米修斯級, 2380 年啟用的挑戰級,外型上很明顯的都設計了更結實強韌的構造。 值得一提的是 ST 系列的前傳作品,企業號系列 (ENT), 裡面出現的 NX 級企業號,在結構設計上看起來就比之後的憲法級更堅固, 這或許是製作組考慮到在當時的設定下, 星際聯邦尚未成立,人類的科技也明顯落後於其他種族, NX 級也沒有後世星艦具備的防護罩,只有極化裝甲來削減武器對船的傷害, 所以採取了比聯邦時期更保守的船艦設計方式。 回到這串的主題,艦橋的位置, 印象中所有聯邦的星艦,主艦橋全部都在 Deck 1 的位置, 也就是碟型部的最上層,通常位於碟型部中央。 這顯然不是為了視野而做出的選擇,因為艦橋螢幕上所看到的, 基本上都是攝影機與電腦處理過的影像, 不然以 ST 的世界觀,光靠肉眼觀察可能什麼都看不到。 我能想到的,直接從艦橋看到外面真實影像的情境, 只有影集 Voyager 的 Year of Hell 2,以及電影 Nemesis 的決戰, 兩個場景都是自身船艦大破到要直接去撞對方了, 船殼裂開只剩下防護罩隔絕外面太空的情況。 不太確定為什麼艦橋都在 Deck 1,也許是一種傳統吧。 不過即使被放在 Deck 1,艦橋倒也不是真的被很明顯地暴露了, 以 ST 的戰鬥來說,敵艦的位置可能在 360 度的任何一角, 只有敵艦在正上方的時候,艦橋才會被明顯的暴露在對方眼前, 如果是正面面對敵艦,艦橋只會佔整個輪廓邊緣的一小部分, 只要稍微揚起艦首,敵艦就沒辦法直接看到艦橋了。 所以在一對一的情況下,只要操作得宜, 基本上是可以避免把艦橋直接暴露在敵人眼前的。 另外 ST 的聯邦星艦也有第二艦橋、戰鬥艦橋的設定, 最初聯邦星艦是為了避免反應爐失控危害成員, 所以收納反應爐的工程部和收納成員的碟形部是可以分開的, 分開的碟形部原本作為成員逃生用, 但到了 TNG 系列的銀河級星艦,碟形部和工程部就可以分開航行、作戰, 並且不用依靠船塢,分開的船體就能自行組合回來, 所以聯邦的船艦在艦橋損壞的情況下, 還是有相當餘裕可以應對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8.107.13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_Chat/M.1668112545.A.5B4.html

11/11 07:15, 1年前 , 1F
專業
11/11 07:15, 1F

11/11 09:02, 1年前 , 2F
push
11/11 09:02, 2F

11/11 12:20, 1年前 , 3F
詳細推
11/11 12:20, 3F
文章代碼(AID): #1ZRM2XMq (C_Chat)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ZRM2XMq (C_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