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對佛教是無神論的疑問?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6年前 (2017/08/28 19:53), 6年前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9 (看更多)
※ 引述《yenbean (新北宅男)》之銘言: : 這應該先從定義來切入 : 若神的定義是有主宰性,或創造主等意涵 如耶穌 宙斯之類 : 那佛陀開示的是並沒有這樣的存在 : 眾生可說是被自我的業力所主宰,而非所謂外力所支配 : 故可說無神論 : 另若像台灣普遍講得成仙 ,玄天上帝,媽祖等 : 有神力幫助眾生之類概念 : 但佛教承認天人,也就是因為過去生善業成熟等升到天界去 : 對眾生來說 有緣的話當然也是有助緣等狀況 逢凶化吉等 但業力便現實也改變不了 : 也可說是多神論 : 所以應該是講多神論比較接近佛教 補充——多神宗教比較類似坊間的民俗信仰,印順法師在其"我之宗教觀"提到: 「最低級的宗教,要算是(幽靈,妖怪等)多神教了。....忉利天主──帝釋,近於 道教所傳說的玉皇(忉利天在佛教是欲界六天之一)。....比多神教高一級的,應該是一 神教,這在三界中,自兜率天以上,一面到初禪的大梵天(色界初禪有三天:梵眾天、梵 輔天、大梵天),....從大梵天向上,經二禪,三禪,到達四禪的色究竟天,這與初禪, 可總名為梵天(色界有四禪天,四禪天共十八天,此十八禪天總名為梵天)。....此上還 有四空處,這四天,是自心宗教。」 末學註:佛教的宇宙觀中,天界的分類有三種: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往生天界觀待因緣的成辦,往生欲界天要有行持五戒十善的因緣;往生色界禪天除了 要有五戒十善,還要加上有修習色界禪天相應的禪定。 對於世間的宗教信仰,印順法師把欲界的多神宗教配以泛神論;色界初禪大梵天創世 思想的一神宗教配以唯神論;色界四禪梵天的梵我宗教配以唯我論;無色界四空天的自心 宗教配以唯心論。 由此說明「上面所列的宗教層次──四類宗教,都不離自我的妄執,....唯神、唯我 、唯心,追根究原,只是同一內容──自性見(我見)的變形。佛教,是超越這印度的四 類宗教而實現為正覺的宗教。」 印順法師:我之宗教觀-- http://yinshun-edu.org.tw/en/book/export/html/2281 ------------------------------------------------------------------------------ 註:佛陀教導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 六念法中的"念天",學習天的功德持五戒十善,不起瞋恚等造作十不善業道,作為向 上提昇進道的資糧,但並非以天為究竟皈依處—— 《雜阿含931經》: 「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彼於爾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 槃。....聖弟子念諸天事:『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 自在天。若有正信心者,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亦當行此正信;彼得淨戒、施、聞、捨、 慧,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今亦當行此戒、施、聞、慧。』聖弟子如是念天事者,不起貪 欲、瞋恚、愚癡,其心正直緣彼諸天。彼聖弟子如是直心者,得深法利,得深義利,得彼 諸天饒益隨喜。隨喜已,生欣悅;欣悅已,身猗息(輕安);身猗息(輕安)已,覺受樂;覺 受樂已,得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處兇嶮眾生中,無諸罣閡,入法水流。念天所熏故, 昇進涅槃。」 《雜阿含550經》: 「聖弟子念於天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 在天,清淨信心,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亦如是,信、戒、施、聞、慧,於此命終生彼天 中。』如是,聖弟子念天功德時,不起欲覺、瞋恚、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於何 染著?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天念,正 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六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 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大方等大集經虛空藏菩薩品》: 「念天者,若菩薩念天,所謂念欲界天、或色界、或無色界天。念欲界天持戒果報故 ,受適意色聲香味觸,以天五欲遊戲娛樂,天衣飲食自恣滿足,一向受愛喜適意樂。菩薩 作是念:『此一切興盛皆當衰滅,是諸天等亦當無常變異,由放逸故不造善根,先有善業 今悉當盡,此諸天等雖生天上,猶未脫地獄畜生餓鬼之分。』菩薩作是念已,不悕望生欲 界天處,唯除兜率天宮。兜率宮中有一生補處菩薩,於一切菩薩行以到彼岸,一切諸地、 一切神通、一切諸定、一切陀羅尼、一切辯才、一切菩薩事,於一切方便等以度彼岸。但 憶念如是功德,於此天中心生欣仰,若欲生天者當願生如是天中。但作是念,我當作天中 天如來應供正遍知。是菩薩雖念諸天,不依欲界、色界、無色界天處,而於三界眾生起大 悲心。是為菩薩不離如如來所許念天。」 佛教的皈依戒,不皈依餘天,佛法以「四聖諦」為教法核心而不共世間法—— 《南山律》:「輪王是人主,十善化人;梵王是天主,以四弘化人,即慈悲喜捨四無 量心;不待佛出,故劫初即有,報在人天,故未超世教。法王下,次明歸戒之勝,莫非斷 集脫苦,修道證滅(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也。…諦教即四諦(四聖諦),法門 雖多,而以首者言之;又四諦統攝凡聖因果,大小教門廣略異宜,無出此四(四聖諦)。」 《菩提道次第廣論》:「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山林鬼神精靈等),及歸諸園囿, 歸所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 (苦聖諦)、苦集(集聖諦),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道聖諦),當趣般涅槃(滅聖 諦);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03921226.A.3C7.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79.24), 08/28/2017 21:38:56

08/29 01:10, , 1F
感謝您
08/29 01:10, 1F

08/29 01:10, , 2F
南無阿彌陀佛
08/29 01:10, 2F

08/29 07:43, , 3F
阿彌陀佛!
08/29 07:43, 3F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06/09/2018 09:40:45
文章代碼(AID): #1Pf0HAF7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Pf0HAF7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