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怎樣算毀壞佛法

看板Buddhism作者 (南無阿彌陀佛)時間7年前 (2017/06/27 00:52), 7年前編輯推噓5(500)
留言5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 Travel312: 對於之前常在文章和推文與之爭執邪淫議題的板友,我想 06/26 22:14 : → Travel312: 跟您們說聲對不起,因為我的無知而害您們起那麼多煩惱 06/26 22:14 : → Travel312: ,更間接造成板上無端增加那麼多戒邪淫文的洗板,只好 06/26 22:14 : → Travel312: 平時多懺悔,念佛迴向給大家了 06/26 22:14 : → Travel312: 不知道我曾在文章與推文持反對意見的那些話,究竟有沒 06/26 22:36 : → Travel312: 有達到"謗法"的程度?這是我目前所關心的。如果真的有 06/26 22:36 : → Travel312: 謗法,是否真的如推文所述,只要誠心懺悔,努力念佛就 06/26 22:36 : → Travel312: 可以消罪嗎? 06/26 22:36 : → Travel312: 我到底有沒有在這些文章推文中,無意間造了什麼重業? 06/26 22:44 阿彌陀佛。 隨喜您的懺悔心,很值得學習。 佛法並非獨裁者,若不容許任何人反對,則與慈悲包容相違了。 淨土宗有二位祖師大德,蕅益大師、印光大師,他們年輕時也曾闢佛、謗佛, 以您反對的意見跟這二位相比,恐怕還稱不上謗佛,只是單純理解上跟佛友有歧異而已。 而這二位祖師,真正深入經藏後、明白知見錯誤了,發心懺悔且皈依佛門, 後來的行持、智慧、德行,也是受到大家所景仰的一代大師,也都往生淨土了。 由此可知,縱使真正謗佛、乃至於犯五逆十惡罪,真正肯願意回頭,真懺悔,後不再造, 以這樣的誠心去斷惡修善,深信切願持名,還是可以往生淨土,以及成聖成賢的。 這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當中也有經文明載。 我們若能至心念阿彌陀佛,以稱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然而有一點很重要,這並非我們的德行能力功勞,而是承蒙阿彌陀佛曾經發過的願力, 佛的願力跟我們凡夫常發的空願是不同的,願力發了,還要修持去成就願力,才有力量, 就像發願要蓋房子,設計圖畫了,遲遲不動工,這還是空願。 佛的願力不同,能成佛者,所意味著就是願力的功德作用已經成就。 就像新屋蓋成了,檢驗品管合格了,才有房屋所有權狀..等等證明。 能被稱為 "佛",就是證明的意思。 而我們能因念佛帶業往生,關鍵是這一念回頭的心,跟願力感應而得到加持(共鳴), 若沒有佛的願力,單憑己力,想懺淨往昔無量劫之罪業,猶恐與扁舟渡海一樣困難。 如攀登喜馬拉雅山,自己一人摸索登頂,和有頂級經驗的登山嚮導帶,有天淵之別。 後者雖靠己力與他力,二力互兼,然而實在說,嚮導的作用還是最大的。 念佛自力與佛力之間的關係,也是這個道理。 而求學當中,難免會有不懂的地方,或有疑心,這都很正常,但不代表要去爭個對錯。 破疑無非多聽經,深入經教,然後去落實印證,或向善知識求教討論等。 學習其實是自己的事情,破疑明白了,受益的人還是自己, 時間花在這當中,無非也是求個真實利益,能自利也能利他。 以誠敬謙卑的心態學習,無論今天學世間法、其他宗教、還是佛法都應該如此。 今天假如我們花時間在學習一部基督教聖經,縱使經文有許多跟佛教相悖之處, 要去辯論嗎 ? 還是要去挑毛病 ? 還是要去告訴基督徒你們錯了 ? ...等等。 偶爾回頭想想一開始的初衷," 我花時間在學習聖經用意為何 ? " 然而今日 " 我花時間在學習佛法用意又是如何 ? " 或許找回一開始的初衷,心其實自自然然就能平靜學習了。 學佛本為了得一份清淨慈悲,有時候混久了,反感覺沾染一身塵汙煩惱。 這些都是要很警覺的,佛性人人有,本是同根生,都是自家人。 而若能以一份平常心、真心去學習,乃至於與相關人士討論問題, 自己獲益是最大的,何樂而不為 ~ 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233.168.18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98495943.A.2DD.html ※ 編輯: Bonaqua (118.233.168.188), 06/27/2017 01:00:44

06/27 01:10, , 1F
阿彌陀佛!
06/27 01:10, 1F

06/27 03:07, , 2F
阿彌陀佛
06/27 03:07, 2F

06/27 10:36, , 3F
南無阿彌陀佛
06/27 10:36, 3F

06/27 17:39, , 4F
阿彌陀佛!
06/27 17:39, 4F

06/29 18:06, , 5F
阿彌陀佛!
06/29 18:06, 5F
文章代碼(AID): #1PKJl7BT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PKJl7BT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