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其它] 帕奧禪師‧如實知見‧即席問答篇-14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9年前 (2014/10/31 13:59), 9年前編輯推噓2(2013)
留言15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kevinsilver (Awareness)》之銘言: : 佛陀教導:『Asubha bhavetabba ragassa pahanaya.』── : 「要止息貪欲,應當修行不淨觀。」不淨觀能暫時止息貪欲。 相關閱讀—— 《雜阿含經》: 「更有因緣,如世尊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為比丘說:『此身從足至頂,骨幹 肉塗,覆以薄皮,種種不淨充滿其中,周遍觀察:髮、毛、爪、齒、塵垢、流唌、皮、 肉、白骨、筋、脈、心、肝、肺、脾、腎、腸、肚、生藏、熟藏、胞、淚、汗、涕、沫 、肪、脂、髓、痰、(病-丙)+陰、膿、血、腦、汁、屎、溺』大王!此因此緣故,年少 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 《大般若經》: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從足 至頂,種種不淨充滿其中,外為薄皮之所纏裹,所謂此身唯有種種髮、毛、爪、齒、皮 、革、血、肉、筋、脈、骨、髓、心、肝、肺、腎、脾、膽、胞、胃、大腸、小腸、屎 、尿、涕、唾、涎、淚、垢、汗、痰、膿、肪[月*冊]、腦、膜、[月*(嵐-几)]聹,如 是不淨充滿身中。如有農夫或諸長者,倉中盛滿種種雜穀,所謂稻、麻、粟、豆、麥等 ,有明目者開倉睹之,能如實知其中唯有稻、麻、粟等種種雜穀。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 是,審觀自身,從足至頂不淨充滿不可貪樂。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 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大智度論》: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內身,從足至頂,周匝薄皮,種種不淨,充滿身中。作是 念:身中有髮、毛、爪、齒,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腎、心、肝、肺,小 腸、大腸,胃、脬、尿、屎,垢、汗、淚、涕,涎、唾、膿血,黃、白痰、髀,肪、[ 月+冊]、腦、膜。譬如田夫倉中,隔盛雜穀,種種充滿,稻麻、黍粟、豆麥。明眼之人 ,開倉即知是麻、是黍、是稻、是粟、是麥、是豆,分別悉知。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觀是 身,從足至頂,周匝薄皮,種種不淨,充滿身中,髮毛、爪齒,乃至腦膜。如是,須菩 提!菩薩摩訶薩觀內身,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菩提道次第廣論》: 「淨行所緣者。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略有五種,謂:不淨、慈愍、緣起、界別、 阿那波那。緣不淨者,謂緣毛髮等三十六物,名內不淨,及青瘀等,名外不淨。是於內 心所現不淨、非可愛相,任持其心。慈謂普緣親、怨、中三,等引地攝,欲與利益、安 樂意樂。即由慈心行相,於彼所緣任持其心,名曰緣慈,是於心、境俱說為慈。緣緣起 者,謂唯依三世緣起之法,生唯法果,除法更無實作業者、實受果者,即於是義任持其 心。緣界差別者,謂各別分析地、水、火、風、空、識六界,即緣此界任持其心。緣阿 那波那(安那般那)者,謂於出、入息,由數觀門住心不散。」 【淨行所緣】者(淨:淨化;行:煩惱習氣的現行)(淨行所緣為修習奢摩他之前行,能 增上保任奢摩他的修習)。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淨化貪嗔癡慢疑等現前較強猛 粗重的煩惱),略有五種,謂:1. 不淨,2. 慈愍,3. 緣起,4.界別,5. 阿那波那。 1) 緣不淨者,謂緣毛髮等三十六物名內不淨,及青瘀等名外不淨;是於內心所現不淨 非可愛相,任持其心。 2) 慈謂普緣「親、怨、中」三者,等引地攝(平等捨),欲與利益安樂意樂;即由慈 心行相(有境),於彼所緣任持其心,名曰緣慈(無嗔心所),是於心(慈心行相) 境(予對方快樂)俱說為慈。 3) 緣緣起者(業感緣起,緣起觀對治癡),謂唯依三世緣起之法,生唯法果,除法更 無實作業者、實受果者,即於是義任持其心。 4) 緣界差別者(對治慢心),謂各別分析地水火風空識六界,即緣此界任持其心。 5) 緣阿那波那者(安那般那),謂於出入息,由數觀門住心不散。 【善巧所緣】亦有五種(由業感緣起對治粗分補特伽羅無我)。謂:善巧 1. 蘊,2.界, 3. 處,4. 緣起及 5. 處非處。 1) 蘊謂色等五蘊,蘊善巧者,謂能了知除蘊更無我及我所(五蘊是我及我所之施設處) 2) 界謂眼等十八界,界善巧者,謂知諸界從自種生(諸界從各自的因緣{近取因、俱有 緣}產生,由業感緣起起了知無我:補特伽羅無獨立實體),即知因緣。 3) 處謂眼等十二處,處善巧者,謂知內六處為六識增上緣,知外六處為所緣緣,知無 間滅意為等無間緣。 4) 緣起(無獨立實體:無我)謂十二有支,緣起善巧者,謂知緣起是「無常性」、「 苦性」、「無我性」。 5) 處非處者(處:符合道理的原因,非處:不符合道理的原因;業決定理),謂從善 業生可愛果是名為處,從不善業生可愛果是名非處,處非處善巧者即如是知,此即 善巧緣起,其中差別(如理抉擇),此是了知各別(業感緣起)之因。又以此等作 奢摩他所緣之時,謂於蘊等所決定相(無我決定相之感受、比量定解),任持其心 一門而轉。 又【淨惑】(惑:煩惱,較前二者微細的煩惱)者,謂 1.唯暫傷(暫時壓伏)煩惱種子 (以壓伏俱生煩惱為主)及 2. 永斷種。 1) 初所緣者,謂觀欲地乃至無所有處下地粗相,上地靜相。(粗靜相道,觀察下地粗 重過患、上地靜妙殊勝。緣粗靜相道所修四禪八定之止觀可壓伏煩惱現行。) 2) 第二所緣,謂四諦中無常等十六行,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緣之時,謂於諸境所現影 像,隨心決定任持其心不多觀察。(緣四聖諦所修之止觀可永斷煩惱種子。) ■ 次第: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 淨行所緣是修習奢摩他的前行,可以保護奢摩他不退。在欲界的色聲香味觸境界中, 極易引生貪嗔癡慢等粗猛煩惱,在欲界出定後,於後得智對境時容易退失,淨行所緣可對 治粗猛的煩惱,暫時壓伏而不會造作太猛烈的惡業,真正要根斷煩惱則要緣空性的奢摩他 、毘缽舍那。善巧所緣與淨惑所緣較能直接對治煩惱,但把淨行所緣修好可降伏貪嗔癡慢 等粗猛的煩惱,對境的時候才不會產生大的煩惱退失奢摩他,為修習奢摩他的方便。 修習奢摩他可培養正念正知,應多修習,對於學習經論的專注力、法義的了解、於聞 思修三慧有很大的幫助。心情散亂時可止住修,穩定時再觀察修,交替著修習止住修與觀 察修,如此對長遠的修行很有幫助。 --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14735190.A.EE8.html

10/31 16:02, , 1F
奢摩他(三摩地,止禪),毘缽舍那(觀禪),無止觀即無修證.
10/31 16:02, 1F

10/31 16:23, , 2F
《大乘起信論》:「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
10/31 16:23, 2F

10/31 16:25, , 3F
。」《大乘起信論疏筆削記》:「若行等者,此約四儀六緣
10/31 16:25, 3F

10/31 16:26, , 4F
之中,皆須止觀雙修、定慧俱運。」《大乘起信論直解》:
10/31 16:26, 4F

10/31 16:27, , 5F
「云何修行止觀門?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
10/31 16:27, 5F

10/31 16:27, , 6F
他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毘缽舍那觀
10/31 16:27, 6F

10/31 16:28, , 7F
義故。……今欲雙修並運,正在因行,故合為一門。」
10/31 16:28, 7F

10/31 16:34, , 8F
《大乘起信論疏筆削記》:「皆應止觀俱行也,以因時俱行
10/31 16:34, 8F

10/31 16:35, , 9F
,果方雙運。如有足無目,有目無足,皆不到清涼池。」
10/31 16:35, 9F

10/31 16:36, , 10F
《解深密經》:「善男子!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
10/31 16:36, 10F

10/31 16:37, , 11F
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
10/31 16:37, 11F

10/31 16:39, , 12F
)所得之果。」「此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以何為
10/31 16:39, 12F

10/31 16:39, , 13F
果?」「善男子!善清淨戒(增上戒學)、清淨心(增上定
10/31 16:39, 13F

10/31 16:40, , 14F
學)、善清淨慧(增上慧學),以為其果。」
10/31 16:40, 14F
※ 編輯: cool810 (123.205.66.248), 10/31/2014 17:30:04

11/01 00:04, , 15F
隨喜
11/01 00:04, 15F
文章代碼(AID): #1KKoLMxe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KKoLMxe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