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佛法中有關勵志精進的座右銘

看板Buddhism作者 (慈悲喜捨)時間12年前 (2012/04/06 10:56), 編輯推噓10(100110)
留言120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golden168 (1.6180339887)》之銘言: :   敬愛的大德們,大家好, :   好久以來,一直想找幾句佛經中和"勇猛精進""勵志不放逸"的字句, :   當做座右銘, :   不過末學實在不夠用功,所知極為有限, :   是不是能請諸位大德們提供堪為座右銘的字句及出處? :   非常謝謝大家! 仁者您好 ^_^ 在佛教中這類的經句教言非常多,整個佛法修行很強調精進不放逸。 例如菩薩六度裡有精進度,八正道裡有正精進。 三十七道品中「四念處」修習正念需要精進力成辦; 而「四正勤」:「已生惡令斷除、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就是以精進策勵我們的身語意。 「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 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行捨覺支。」都可見到精進的成分。 在《阿含經》中常如此記載描述比丘的證果:「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 逸住。見法自知作證。」 在北傳寺院中,我們也能常見到牆上、壁上或柱上貼有《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 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古德也經常勸勉:「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 度此身?」 總之,此類教言在佛典中很常見到,今隨舉幾例: 「佛子善諦聽,  我今如實答, 或有速解脫,  或有難出離。  若欲求除滅,  無量諸過惡, 當於佛法中,  勇猛常精進。  譬如微少火,  樵濕速令滅,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鑽燧求火,  未出而數息, 火勢隨止滅,  懈怠者亦然。   如人持日珠,  不以物承影, 火終不可得,  懈怠者亦然。  譬如赫日照,  孩稚閉其目, 怪言何不覩,  懈怠者亦然。   如人無手足,  欲以芒草箭, 遍射破大地,  懈怠者亦然。  如以一毛端,  而取大海水, 欲令盡乾竭,  懈怠者亦然。  又如劫火起,  欲以少水滅,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有見虛空,  端居不搖動, 而言普騰躡,  懈怠者亦然。」 《華嚴經‧菩薩問明品》 21、 勤向不死(Amata指涅槃)徑,放逸趣死徑, 精勤者不死,放逸如已死。 22、 智者如實知,精進之道理, 安徐喜精進,親證聖樂境(三十七道品)。 23、 智者心堅定,精進修止觀, 解脫四繫縛(貪愛、有、邪見、無明), 證無上涅槃(寂靜無苦境界)。 24、 勤奮持正念(念住),約己守正行, 正命辨善惡,精進善名揚。 25、 勤勉不放逸,持戒自調御, 智者作自洲(Dipa,沙洲,庇護所), 不為瀑流(煩惱)沒。 26、 愚者陷放逸,智者善護持, 精進不放逸,如獲無上寶。 27、 不行於放逸,不浸溺欲樂, 正觀禪修者,獲得大安樂。 28、 正念除放逸,慧生無憂苦, 智者觀眾苦,如山巔下望。 29、 放逸中無逸,智者獨醒覺, 如善馳良駿,超越老羸馬。 30、 帝釋(Maghava摩伽婆,即帝釋Sakka,三十三天主。做人時為他人謀福利,死後為 天主)不放逸,故為諸天主, 精進為人讚,放逸受人訶。 31、 喜精進比丘,畏懼放逸苦, 如熊熊大火,焚盡大小結(Samyojana或Sannojana,身見、疑、戒禁取,貪、瞋— 五下分結;色愛、無色愛、我慢,掉舉惡作,無明—五上分結)。 32、 喜精進比丘,惶恐放逸害, 是故不退轉,而趨向涅槃。 《南傳法句經‧不放逸品 法增比丘譯》 另,精進主要是守護觀照我們自己的內心,相關的精進不放逸教言亦可見寂天菩薩 《入菩薩行論》第四品〈不放逸〉、第五品〈護正知〉、第七品〈精進〉等諸品。目前 正有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教授《入菩薩行論》,網路同步播放,歡迎前往聆聽。 (《入菩薩行論釋‧佛子正道》網路視訊播放網址:http://gtrpc.ods.org/) 佛陀提醒我們修行要中道,修行要細水長流不要過猛了,長時過於挑戰自己的極限 容易彈性疲乏,後續提不起力,所以要懂得適當的放捨;但也不能用此來合理化自己的 懈怠。總之修行要有身心的平衡,這要依個人不同的頻率、步調自己去實驗調整。 祝 法安。 --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 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04/06 11:07, , 1F
隨喜,C大真是博學多聞!
04/06 11:07, 1F

04/06 11:10, , 2F
推 法句經一推勵志的座右銘
04/06 11:10, 2F

04/06 14:26, , 3F
推四正勤
04/06 14:26, 3F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82.233.166.1 (04/06 18:59)

04/06 21:14, , 4F
隨喜讚嘆
04/06 21:14, 4F

04/06 21:32, , 5F
感謝大德,非常非常受用!希望能終生奉行 :)
04/06 21:32, 5F

04/08 21:12, , 6F
整個佛法的主軸就是"精進"而已
04/08 21:12, 6F

04/08 21:13, , 7F
"唯精進修習、多修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4/08 21:13, 7F

04/08 21:14, , 8F
佛陀所有的教法裡,都含有"精進"二字,舉凡"四神足、五根
04/08 21:14, 8F

04/08 21:14, , 9F
、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六度波羅蜜",甚至成佛了的十八
04/08 21:14, 9F

04/08 21:15, , 10F
不共法也有"精進無減",意旨成佛並非就可以不用精進了,
04/08 21:15, 10F

04/08 21:15, , 11F
仍"精進無減",精進無減才能成佛。
04/08 21:15, 11F

04/08 21:16, , 12F
值得探討的是只有"四念住"裡沒有看到精進二字,四念住在佛陀
04/08 21:16, 12F

04/08 21:17, , 13F
的教法裡是屬於一個較特殊的法門。有些人就有不同的觀點,
04/08 21:17, 13F

04/08 21:17, , 14F
看到"唯一乘道",就以為只要修四念住就好了,等到後來發覺
04/08 21:17, 14F

04/08 21:18, , 15F
好像不夠用,沒有看到"精進"二字,就把四正勤給加進來,甚至
04/08 21:18, 15F

04/08 21:19, , 16F
不斷擴張把四念住解釋成八正道。四念住是八正道之一的"正念"
04/08 21:19, 16F

04/08 21:20, , 17F
,四念住也是五根五力修習法門的念根念力而已。
04/08 21:20, 17F

04/08 21:21, , 18F
舉凡一定要有因果,苦集滅道即是趣向涅槃的法門,唯有透過
04/08 21:21, 18F

04/08 21:21, , 19F
四聖諦的八正道,才能圓滿人、天、聲聞乘。
04/08 21:21, 19F

04/08 21:23, , 20F
佛陀最後所度的"須拔陀羅",所問佛陀與其他外道的差別在哪?
04/08 21:23, 20F

04/08 21:24, , 21F
佛陀也是回答,差別者,佛陀的教法有四果,能究竟解脫,因為
04/08 21:24, 21F

04/08 21:24, , 22F
我的教法有八正道,沙門內無八正道則是外道。
04/08 21:24, 22F

04/08 21:25, , 23F
至於為何只有四念住裡沒有看到精進二字?我的看法是因為四念
04/08 21:25, 23F

04/08 21:26, , 24F
住是涵蓋法門,涵蓋所有佛陀的教法,是唯一的正門、守門者,
04/08 21:26, 24F

04/08 21:27, , 25F
任何想要學佛的人,都一定要透過四念住這個正門而行,無其他
04/08 21:27, 25F

04/08 21:28, , 26F
門,因為是涵蓋法門,故稱四念住是一切法。金剛經:"是故如
04/08 21:28, 26F

04/08 21:28, , 27F
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
04/08 21:28, 27F

04/08 21:30, , 28F
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所言.....)
04/08 21:30, 28F
四念住也有強調精進。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一十四 第二分念住等品第十七之一 「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謂四念住。云何為四?一、身念住。二、受念 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 「身念住者,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雖於內身住循 身觀,或於外身住循身觀,或於內外身住循身觀,而永不起身俱尋思,熾然精進正知具 念,調伏貪憂。 「受念住者,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雖於內受住循 受觀,或於外受住循受觀,或於內外受住循受觀,而永不起受俱尋思,熾然精進正知具 念,調伏貪憂。 「心念住者,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雖於內心住循 心觀,或於外心住循心觀,或於內外心住循心觀,而永不起心俱尋思,熾然精進正知具 念,調伏貪憂。 「法念住者,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雖於內法住循 法觀,或於外法住循法觀,或於內外法住循法觀,而永不起法俱尋思,熾然精進正知具 念,調伏貪憂。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第四地   「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則能以十種智成熟法故,得彼內法,生如來家。何等為十 ?所謂:深心不退故;於三寶中生淨信,畢竟不壞故;觀諸行生滅故;觀諸法自性無生故 ;觀世間成壞故;觀因業有生故;觀生死涅槃故;觀眾生國土業故;觀前際後際故;觀無 所有盡故。是為十。佛子!菩薩住此第四地,觀內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觀 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觀內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如是, 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循受觀,觀內心、外心、內外心循心觀,觀內法、外法、內外法循 法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編輯: cool810 來自: 182.233.156.176 (04/08 22:07)

04/08 23:30, , 29F
四念住本身無精進字眼,那是在配合四正勤(精進)下去修的。
04/08 23:30, 29F

04/08 23:31, , 30F
四念住一定要搭配其他道品去修,以四正勤、四神足、五根、
04/08 23:31, 30F

04/08 23:31, , 31F
五力、七覺分修四念住、八正道等
04/08 23:31, 31F

04/08 23:36, , 32F
正確的修法是"以七覺支修四念住,以四正勤來達到四神足",
04/08 23:36, 32F

04/08 23:37, , 33F
再以"五根"的修學次第,精進往上達到五力。最後就是以八正道
04/08 23:37, 33F

04/08 23:37, , 34F
(正念即是四念住),來圓滿人、天、聲聞乘。
04/08 23:37, 34F

04/08 23:38, , 35F
五根的念根就是四念住,五力之念力也是四念住。四念住的修學
04/08 23:38, 35F

04/08 23:38, , 36F
方式其實都包含在其他道品之中。一如上說。
04/08 23:38, 36F
其實如果以上面所引《大般若經》與《華嚴經》:「觀身是身、觀受是受、觀心是心 、觀法是法」,本身就需要精進的內觀力,才能觀其剎那生滅,體會無常、苦、非我。 這邊可能卡在一個實修上的觀念,就是北傳的對「正念」的定義比較強調「憶念」, 而南傳的四念處法門之正念比較強調當下不作憶念概念式的直觀;取向有不同,這在末學 之前的文章有分享過。都可以嘗試看看,但不同的傳承修學體系可能會卡在個人先入為主 的看法與無法放捨之前熟悉的修習方法,而無法轉換過來去嘗試另一種體證的修法,因此 有些老師會比較喜歡學生是一張白紙就是這個道理,不然教法會被自我的成見障礙裝不進 去。依個人的經驗而言,北傳(例如瑜伽師地論講授的修習)或南傳法門皆能受到法益。 另修行有五道次第,經資糧道至加行道煖、頂、忍、世第一法後方見諦(以二乘者言 如實見四聖諦)而見道。見道位斷除遍計煩惱(見惑)至修道位斷除俱生煩惱(思惑), 最後至無學道。 茲引 世親《俱舍論》供參考: 「四念處通攝一切法故,能對治四倒故。云何作四念處觀?偈曰:身受及心法,由簡 擇二相。釋曰:先由別通相簡擇身,次簡擇受、心、法。別相者,是彼各各自性;通相者 ,譬如一切有為以無常為相、一切有流以苦為相、一切法以無我空為相。」 「彼次第隨生,生云何如此?如麤先觀察故。由身是麤愛欲依止,此由受愛欲,此由 心不調伏,此由惑不滅;故立次第。偈曰:四,對治倒等故。釋曰:能對治淨、樂、常、 我。是故說念處次第有四,不增不減。」 「如此數數修習,身等為境四種念處已。偈曰:此人法念中,總攝境界住,觀法無常 、苦、空、無我相故。釋曰:此修觀人,住相雜境界,於法念處中,一切身等四法,總攝 為一境,由四相觀察。謂:無常相、苦相、空相、無我相。偈曰:從此煖行生。釋曰:從 此法念處,如此次第數數修習,至最上上品,有善根名煖行即生起,是如煖行名煖行,是 能燒惑薪,四聖道火前起相故,故說名煖。偈曰:具四諦為境,有十六種行。釋曰:此煖 善根由位長故,具緣四諦為境有十六行。以四相觀苦,謂:無常、苦、空、無我;以四相 觀集,謂:因、集、生、緣;以四相觀滅,謂:滅、靜、妙、離;以四相觀道,謂:道、 如、行、出。十六行差別後當說,如於煖行前亦如此。偈曰:從煖頂亦爾。釋曰:是煖由 軟中上品次第增長。從煖上上品,有善根名頂即生起,此善根應知如煖,具緣四諦為境, 有十六行,由是最上上品勝彼故立別名。由是善法頂故,故說名頂何以故?從此有墮有過 故。」 「釋曰:此二善根已生,更修四念處故得增長。若人增長已,於前所得無復現前,由 不恭敬故。偈曰:從彼忍。釋曰:從軟中上次第增長,頂善根忍善根得生,最極能忍四聖 諦理故,無退墮故。」 「同用法念處為增長,不由餘念處。偈曰:欲界苦為境增上品。釋曰:是最上品忍, 為引世第一法故,故緣欲界苦起。是故煖等善根,緣三界苦等為境,此義自成,由不說決 定義故。是時能滅色界無色界,對治一一諦相境界。乃至由二剎那心,思惟欲界苦,如此 一切說名中忍。若一剎那緣欲界苦為境,此名上品忍。偈曰:一念。釋曰:此上品忍但一 剎那無長時。偈曰:世第一亦爾。釋曰:如上品忍緣欲界苦為境,一相一剎那。世第一法 亦爾,緣欲界苦為境,一相一剎那。此法是世間法,由有流故,於世間法中最勝故,說世 第一勝者,離同類因,由此功力,能引聖道故。」 修四念處過加行道“煖、頂、忍、世第一法”後,就入出世見道位,此時以聲聞乘行 者而言如實見四聖諦,有見道十六剎那八忍八智,這是如實見四聖諦與四聖諦相配的。 見道位十六剎那:諦現觀四聖諦成八忍八智十六心,正斷三界見惑。 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苦諦) 集法智忍、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集諦) 滅法智忍、滅法智,滅類智忍、滅類智。(滅諦) 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道諦) 緣觀欲界苦聖諦之境並忍可之,所生起的無漏法智忍,名為苦法智忍。於其間,緣觀 欲界苦聖諦之境並決了證知之,所生起的無漏法智名為苦法智。其次,緣觀上二界苦聖諦 之境,忍可之而生起者,名為苦類智忍。又緣觀上二界苦聖諦之境,決了證知之而生起者 ,名為苦類智。此外,更緣觀欲、色、無色界集滅道之境而生忍、智,故合四諦成八忍八 智十六心。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82.233.156.176 (04/09 00:25)
還有 44 則推文
還有 1 段內文
04/09 10:23, , 81F
令人佩服。
04/09 10:23, 81F

04/09 13:11, , 82F
這篇我要提的是"四念住"的一個導向涅槃的船筏(熾燃於法、歸
04/09 13:11, 82F

04/09 13:12, , 83F
依於法),但這個船筏本身是不會動的,必須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04/09 13:12, 83F

04/09 13:12, , 84F
去划動他(當自熾燃、當自歸依),才能導向彼岸。
04/09 13:12, 84F

04/09 13:13, , 85F
這也是四念住沒有看到精進二字的原因。因為它是一艘船,
04/09 13:13, 85F

04/09 13:14, , 86F
船本身不會動,要靠自己實修的力量(四正勤)去推動他,首先
04/09 13:14, 86F

04/09 13:14, , 87F
要知道"五根"、"五力"的次第,五根五力本身已經可以究竟解脫
04/09 13:14, 87F

04/09 13:15, , 88F
了,但若是要圓滿人、天、聲聞乘,一定要實修"八正道",因為
04/09 13:15, 88F

04/09 13:15, , 89F
五根五力尚未包含"正語、正業、正命",只有八正道才能圓滿
04/09 13:15, 89F

04/09 13:17, , 90F
。所有學要學究竟佛法的正門,一定要從四念住(守門者),
04/09 13:17, 90F

04/09 13:17, , 91F
這是唯一個道路,四念住也是三十七道品之首。
04/09 13:17, 91F

04/09 13:18, , 92F
三法印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即是四念住,"涅槃寂靜"是四聖
04/09 13:18, 92F

04/09 13:19, , 93F
諦。四念住本身常包含在無量法門之中,舉凡大乘佛經也可以看
04/09 13:19, 93F

04/09 13:19, , 94F
到,五根、五力、八正道之一的"念"就是四念住。
04/09 13:19, 94F

04/09 13:21, , 95F
把四念住擴大解釋成八正道,就有點過頭了。我上述說的話,
04/09 13:21, 95F

04/09 13:22, , 96F
雖是自己的觀點,但都引自雜阿含經心得,若疑者可自行驗證
04/09 13:22, 96F

04/09 13:22, , 97F
我所說是否為真。
04/09 13:22, 97F

04/09 13:47, , 98F
不管怎樣 我覺得八正道最圓滿啦XD
04/09 13:47, 98F

04/09 13:47, , 99F
上面A大的觀點已經在版上看過A大重複提許多次,有機緣的話
04/09 13:47, 99F

04/09 13:47, , 100F
建議可以再進階研讀實修已證果聖者如世親、無著等之論典,
04/09 13:47, 100F

04/09 13:48, , 101F
深入了解三十七道品配合四諦十六行相,資糧道、加行道、見
04/09 13:48, 101F

04/09 13:49, , 102F
道、修道、無學道之道次第實修,但這些論典的內涵最好也要
04/09 13:49, 102F

04/09 13:50, , 103F
有具格善知識的開闡講釋才能圓滿,將自己的知見打開後以後
04/09 13:50, 103F

04/09 13:50, , 104F
修行的路會越走越順。
04/09 13:50, 104F

04/09 13:52, , 105F
關於四念住,若要達到「念住」,而不是不住的忘念、失念,
04/09 13:52, 105F

04/09 13:53, , 106F
本身就要念念不忘於所觀察到正知的內容,如底下末學有轉錄
04/09 13:53, 106F

04/09 13:54, , 107F
一篇格西提到四念住觀察的「總相」與「別相」,又如覺音尊
04/09 13:54, 107F

04/09 13:55, , 108F
者《清淨道論》提到四念處所緣的四十種業處,要念念不忘才
04/09 13:55, 108F

04/09 13:55, , 109F
能「念住」,「念住」本身就要精進的功夫,才不會失念忘念
04/09 13:55, 109F

04/09 13:56, , 110F
目前末學在版上分享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教授的《入菩薩行論
04/09 13:56, 110F

04/09 13:57, , 111F
》,剛好上到〈守護正知品〉,這品就是講正念正知的重要,
04/09 13:57, 111F

04/09 13:58, , 112F
以及實修的方法,這個課程持續到四月底,有興趣的人不妨參
04/09 13:58, 112F

04/09 13:58, , 113F
考看看。
04/09 13:58, 113F

04/09 13:59, , 114F
另這篇末學未跟A法友論及四念處是否包含八正道,如果是A法
04/09 13:59, 114F

04/09 13:59, , 115F
友在某些議題上有跟其他人爭議的地方,可自行另開討論串與
04/09 13:59, 115F

04/09 14:00, , 116F
有興趣的法友討論,這篇至此似乎已不是末學回覆原po的初衷
04/09 14:00, 116F

04/09 14:00, , 117F
,如另有議題再延續下去似乎不妥。
04/09 14:00, 117F

04/09 21:38, , 118F
提到三十七道品跟四念住不知不覺就回講那麼多,已經有離題
04/09 21:38, 118F

04/09 21:38, , 119F
就這樣吧,隨喜c大。
04/09 21:38, 119F

04/09 21:46, , 120F
^^
04/09 21:46, 120F
文章代碼(AID): #1FVbjGle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FVbjGle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