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分享] 阿含經故事選057.佛陀的沈默回應

看板Buddhism作者 (hi)時間12年前 (2012/02/24 22:02), 編輯推噓3(3037)
留言40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 [本文轉錄自 Learn_Buddha 看板 #1CveV_iG ] 作者: AHJKL (hi) 看板: Learn_Buddha 標題: [分享] 阿含經故事選057.佛陀的沈默回應 時間: Fri Nov 19 22:21:48 2010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i.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57.htm 《阿含經故事選》 057.佛陀的沈默回應   有一次,一位婆蹉族的出家外道遊行沙門,到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的迦蘭陀竹園 精舍拜見佛陀,問佛陀說:   「瞿曇!有『我』嗎?」   佛陀什麼話也不回他,只以沈默回應。   「那麼,瞿曇!沒有『我』嗎?」婆蹉族出家外道繼續追問。   佛陀還是以沈默回應。   這樣再問、三問,佛陀都是以沈默回應。   那位婆蹉族出家外道心想,他已經連續問了三次佛陀都不回答,繼續留下來也沒意思 ,便起身離開了。   這時,站在佛陀後面擔任侍者的尊者阿難,感到很不解地問佛陀:   「世尊!為什麼您都不回答他呢?這樣豈不是讓他誤以為您無法回答他的問題,而成 為邪見嗎?」   佛陀回答尊者阿難說:   「如果我回答他『有我』,這不是和那些執於『常見』的沙門、婆羅門一樣了嗎? 豈能和我『一切法無我』的證知一致?   如果我回答他『無我』,這不是和那些執於『斷見』的沙門、婆羅門一樣了嗎? 徒增那位已經習慣執於『有我』的婆蹉族出家外道的困惑,心想:先前我所賴以理解的 『有我』都不存在了。   之前執於『有我』常見的人,聽了『無我』以後,如果還在『有我』的舊思惟中,以 為有『我』可以斷除,這樣,又陷入了斷見。 如來超離了常見斷見兩邊的思惟範圍,站在正中而不偏的如實立場說法,而說: 一切法都會敗壞變化,所以是無常;敗壞變化中又有其前後的接續性,所以是不斷,一切 都在不常不斷中。一切的生起與存在,都有其因緣條件,如果因緣條件不存在了,就要敗 壞消逝了,所以,由於無明而有行,由於行而有識,由於識而有名色,由於名色而有六入 處,由於六入處而有觸,由於觸而有受,由於受而有愛,由於愛而有取,由於取而有有, 由於有而有生,由於生而有憂悲惱苦、純大苦的聚集。 反之,結果的滅除,也有其原因:當無明滅盡無餘,行就滅了;行滅了,識就隨著滅了; 識滅了,名色就隨著滅了;名色滅了,六入處就隨著滅了;六入處滅了,觸就隨著滅了; 觸滅了,受就隨著滅了;受滅了,愛就隨著滅了,愛滅了,取就隨著滅了;取滅了,有就 隨著滅了;有滅了,生就隨著滅了,生滅了,所有的憂悲惱苦、純大苦的聚集就隨著滅了 。」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九六一經》、《相應部第四四相應第一○經》、《別 譯雜阿含第一九五經》。   二、「無我」,是一個很深徹的道理,不是那麼容易正確理解的。二千七百多年前, 印度文化發展到《奧義書》時代,才對業力思想有所突破,提出「業感輪迴」說,推翻了 「祭祀求福」的傳統。然而,在解說如何輪迴上,卻還陷於傳統「真我」的思想窠臼,無 法突破,一直到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了生命的緣起,在「緣起」的思惟下,才脫離「真 我」(有我)的枷鎖,成為劃時代的解脫者。   三、不能瞭解一切事物都在條件聚散中生滅的「緣起」道理,就會以為有永恆不變的 存在,而成為「常見」。同樣地,看不到複雜因緣條件前後變化的相關性(相續性),就 成了「斷見」。從緣起的角度正確來說,那應當是「相似相續」、「不常不斷」。   四、故事的最後一段,《相應部第四四相應第一○經》中無,而《別譯雜阿含第一九 五經》最詳備,這是佛陀解說「無我」的典型教說。   五、顯然,佛陀對婆蹉族出家外道所提出的問題,陷入了解說上的兩難,所以默然了 。但佛陀大可以拿回答尊者阿難的話,來回答婆蹉族出家外道,不是嗎?為何要默然呢? 我們無法從有限的文獻資料得到答案,或許,佛陀看不到婆蹉族出家外道有理解「緣起無 我」的可能,評估後認為以採取默然的回應,對他是最好的回應吧!總之,這是一個事實 的陳述,我們看到佛陀也不得不受因緣條件(聽者的程度)的限制,不能無限慈悲地度化 眾生。這與後來部派佛教時期,某些理想的佛陀觀,認為佛陀「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如來威力亦無邊際」,《異部宗輪論》大正大藏經第四九冊第一五頁)的看法,是有些 距離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5.248.96

11/19 22:24, , 1F
未學佛者,執著於"常見"。而學佛者,執著於斷見(認為一切諸
11/19 22:24, 1F

11/19 22:24, , 2F
法皆空、無我),我也就沒必要修了。
11/19 22:24, 2F

11/19 22:25, , 3F
惟有因緣見,緣起性空,才是真正學佛者不落兩邊(常見、斷見)
11/19 22:25, 3F

11/19 22:26, , 4F
-----------------------
11/19 22:26, 4F

11/19 22:27, , 5F
按語五、有時默然也是一種渡化的方法。並不是說"不能無限慈
11/19 22:27, 5F

11/19 22:27, , 6F
悲地度化眾生。"
11/19 22:27, 6F

11/19 22:29, , 7F
本篇與 目前進行的"四雙八輩實修運動"之十二因緣法,呼應,
11/19 22:29, 7F

11/19 22:29, , 8F
#1Cv1gJd6 (Learn_Buddha) 就是這麼剛好,令人不得不驚嘆
11/19 22:29, 8F

11/19 22:29, , 9F
以佛陀的善解說跟他心通 怎麼無法讓對方理解緣起無我??
11/19 22:29, 9F

11/19 22:30, , 10F
推文第五行。
11/19 22:30, 10F

11/19 22:33, , 11F
但該外道也沒有因為佛陀的默然而解脫阿
11/19 22:33, 11F

11/19 22:37, , 12F
就像你問一隻鹿 請問你是熊還是馬 他沉默是正解
11/19 22:37, 12F

11/19 22:40, , 13F
佛陀會是聽不懂我在問什麼的鹿嗎??
11/19 22:40, 13F

11/19 22:44, , 14F
我剛搜尋了雜阿含經,雖然按語五"無法從有限的文獻資...",
11/19 22:44, 14F

11/19 22:45, , 15F
但若搜尋"婆蹉",發現在該篇前後,該"婆蹉種出家"連續問了
11/19 22:45, 15F

11/19 22:45, , 16F
你沒聽懂我所說 如我發問者用一個兩者皆錯的選項去fram
11/19 22:45, 16F

11/19 22:46, , 17F
你 你選擇不答很正確
11/19 22:46, 17F

11/19 22:47, , 18F
如果你問我日本在台灣東邊還是西邊 我會沉默嗎??
11/19 22:47, 18F

11/19 22:48, , 19F
還是告訴你日本在北邊
11/19 22:48, 19F

11/19 22:49, , 20F
很多無記等的問題,從雜(九五七)~(九六四)
11/19 22:49, 20F

11/19 22:49, , 21F
笑 我說沉默的否定是對的 你在說沒題共資訊有錯
11/19 22:49, 21F

11/19 22:50, , 22F
無妨
11/19 22:50, 22F

11/19 22:51, , 23F
無記從(九五七)問到(九六○),"婆蹉種出家"一直問
11/19 22:51, 23F

11/19 22:51, , 24F
佛陀已經答了(詳見該篇)"隨汝所問,當為汝說",但他還是一直
11/19 22:51, 24F

11/19 22:52, , 25F
問,就像me板友一樣。最後佛陀在(九六一)以默然的方式回應
11/19 22:52, 25F

11/19 22:52, , 26F
,也就是"本篇"。
11/19 22:52, 26F

11/19 22:53, , 27F
佛陀也許是覺得"默然的方式"讓他自己思考"苦集滅道"比較好
11/19 22:53, 27F

11/19 22:55, , 28F
,但在(九六二)(九六三)佛陀還是回應"無記"。最後他還是
11/19 22:55, 28F

11/19 22:55, , 29F
問了(九六四),佛陀於是又選擇"默然的方式",乃至問了第三
11/19 22:55, 29F

11/19 22:56, , 30F
遍佛陀都默然,最後"婆蹉種出家白佛言:「我與瞿曇共相隨順
11/19 22:56, 30F

11/19 22:56, , 31F
,今有所問,何故默然?」爾時,世尊作是念:「此婆蹉種出家
11/19 22:56, 31F

11/19 22:56, , 32F
長夜質直,不諂不偽,時有所問,皆以不知故,非故惱亂,我
11/19 22:56, 32F

11/19 22:57, , 33F
今當以阿毘曇律納受於彼。」....",最後佛陀認為已可渡,於
11/19 22:57, 33F

11/19 22:57, , 34F
是開示"十善業",乃至貪嗔癡滅,慧解脫。
11/19 22:57, 34F

11/19 22:59, , 35F
所以打破砂鍋問到底 佛陀也還是答了阿 哪有無記
11/19 22:59, 35F

11/19 22:59, , 36F
請看,雜(九六四),或本板 #1CbTozOx (Learn_Buddha)
11/19 22:59, 36F

11/19 23:04, , 37F
是的 我有過去看原文
11/19 23:04, 37F

11/19 23:13, , 38F
請教一下 九六三是說什麼??
11/19 23:13, 38F

11/19 23:17, , 39F
實際看原文 好像跟一般的解說有不少的差別
11/19 23:17, 39F
還有 20 則推文
還有 1 段內文
02/24 22:15, , 60F
隨喜
02/24 22:15, 60F

02/24 22:45, , 61F
某些人邪見太深,沉迷於用文字概念解釋一切的文字遊戲,
02/24 22:45, 61F

02/24 22:46, , 62F
連佛也無法幫助他們,因此只能用無記回應.
02/24 22:46, 62F

02/24 22:47, , 63F
真正的佛法只有遠離文字概念,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
02/24 22:47, 63F

02/24 22:47, , 64F
親證涅槃才能了解.
02/24 22:47, 64F

02/24 23:10, , 65F
金剛經:"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
02/24 23:10, 65F

02/24 23:11, , 66F
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
02/24 23:11, 66F

02/24 23:11, , 67F
夫之人貪著其事"
02/24 23:11, 67F

02/24 23:12, , 68F
道:不可說,道可道,非常道。不言不語不二法門,只有親身實修
02/24 23:12, 68F

02/24 23:12, , 69F
驗證,才能體會世尊所說的無記問題。如上一篇故事選推文
02/24 23:12, 69F

02/24 23:23, , 70F
至於"真正的佛法只有遠離文字概念",這句話說嚴格來說還要
02/24 23:23, 70F

02/24 23:24, , 71F
再補強。佛經記載佛法,遠離文字概念是最後的"捨覺支",
02/24 23:24, 71F

02/24 23:25, , 72F
佛經記載文字,為何原始佛教佛弟子要背誦經文,不立文字?
02/24 23:25, 72F

02/24 23:26, , 73F
乃至現今西藏弟子,仍在"背誦"經文?目的無他,為了隨時念法
02/24 23:26, 73F

02/24 23:26, , 74F
。佛經所說"受、持、讀、誦"意謂在此。
02/24 23:26, 74F

02/24 23:27, , 75F
念法是為何保持正念正定,如同念佛號一樣,在眾難之中保持,
02/24 23:27, 75F

02/24 23:28, , 76F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單一法門有時對眾生難以滿足,這點在緊獸
02/24 23:28, 76F

02/24 23:29, , 77F
篇(雜1175)已有明述。
02/24 23:29, 77F

02/24 23:30, , 78F
故佛弟子常見的毛病就是喜歡以己法門,以己派別非他法門派別
02/24 23:30, 78F

02/24 23:30, , 79F
,而不能以大眾、八萬四千眾生煩惱去對應法門。(主觀與旁觀)
02/24 23:30, 79F

02/24 23:31, , 80F
#1BTdIJXo (Buddhism) 增一阿含首篇十念,已明說"念佛"(擺
02/24 23:31, 80F

02/24 23:32, , 81F
第一):"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
02/24 23:32, 81F

02/24 23:32, , 82F
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佛""
02/24 23:32, 82F

02/24 23:33, , 83F
為何佛經常見此句,當修一法,自致涅槃?因為針對不同眾生而
02/24 23:33, 83F

02/24 23:33, , 84F
說,但始終圍繞在三法印。
02/24 23:33, 84F

02/24 23:34, , 85F
#1BTdIJXo (Buddhism) 後又說"念安般",四念處若離安般念
02/24 23:34, 85F

02/24 23:34, , 86F
,不是四念處。
02/24 23:34, 86F

02/24 23:34, , 87F
因為"安般念"為四念處的基礎。
02/24 23:34, 87F

02/24 23:35, , 88F
學佛不是學己就好,若學己是小乘,還要觀眾生而對應不同法門
02/24 23:35, 88F

02/24 23:36, , 89F
真正的佛法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2/24 23:36, 89F

02/24 23:37, , 90F
念佛念法的目的,為大船舟,目的是為了划向彼岸,到了在捨
02/24 23:37, 90F

02/24 23:38, , 91F
,絕不是文字理論或遊戲,乃是"離經一字,即同魔說",自誤
02/24 23:38, 91F

02/24 23:39, , 92F
尚小,誤人尚大。以四念處(七覺支)為入門、必修,是絕對正確
02/24 23:39, 92F

02/24 23:40, , 93F
的,不過佛法不是只有四念處,四念處是涵蓋法門,無數法門
02/24 23:40, 93F

02/24 23:40, , 94F
都可看到四念處,但也針對各種根器的眾生而廣說開演。
02/24 23:40, 94F

02/24 23:43, , 95F
並且"法、次法向",如七車經,一車接著一車,次第而上,
02/24 23:43, 95F

02/24 23:43, , 96F
不是一下子給您不言不語離一切文字,佛對在家眾的說法一向"
02/24 23:43, 96F

02/24 23:44, , 97F
示教利喜,戒論、施論、生天之論、後說四聖諦"。這些在長阿
02/24 23:44, 97F

02/24 23:45, , 98F
含經很常見,如板面讀經。
02/24 23:45, 98F

02/25 00:01, , 99F
生在佛後的我們應該要笑不出來才對
02/25 00:01, 99F
文章代碼(AID): #1FHvXut3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FHvXut3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