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如何以正確觀點去看待十四無記事物。

看板Buddha作者 (行人)時間7年前 (2017/06/29 17:00), 7年前編輯推噓4(4023)
留言27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4 (看更多)
恕刪~ 不好意思,針對提問的問題我想補充幾點~ 北傳佛教的一些相關知見 這樣或許有助於不會形成柳丁與橘子的對話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4.180.126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98707640.A.A46.html : ※ 編輯: amidha (36.224.180.126), 06/29/2017 11:42:11 : 推 Kermei: 懇請amidha大發慈悲心惠予儘力解說一下(謹供參考就很感謝 06/29 14:50 : → Kermei: 了)。就以「自我存在並不真實」為前提,所以應用到舍利弗 06/29 14:51 : → Kermei: 阿羅漢的話,他死亡後,依a大轉述的引號真理,很實際的 06/29 14:51 : → Kermei: 一個關於法華經的故事是真是假的層面就是:舍利弗死後如何 06/29 14:52 : → Kermei: 繼續依某個實體(x身)修行補足生前尚未圓滿的玻羅蜜,來 06/29 14:53 : → Kermei: 「再未來成佛」? 06/29 14:54 1.有些北傳的佛教宗派是主張證得阿羅漢還要再補六波羅密才能成就佛果 但事實上,若有機會可以問問主張此說法的宗派,什麼是阿羅漢 基本上和南傳所講的阿羅漢的本性是不太相同。 2.再來是法華經,這是圓教思想之一;講到圓教思想,還有華嚴,圓覺經,大般涅槃經 再來圓教,還有分天台圓與華嚴圓教,這是不同教方式;目的是講修學順序與次第 天台判教,藏通別圓;華嚴判教,小始終頓圓 要談法華或圓教,要先瞭解藏、通、別教或小、始、終教的思想演化 這是北傳的獨屬修學方式之一 有了先前的正確知見和觀念,再來看法華經的內容;會比較好契入法華經的圓滿 個人認為要評論前至少先瞭解對方的脈胳會比較好 3.證阿羅漢後是否要修行未完滿的波羅密,這問題關鍵在於,什麼是佛,什麼是阿羅漢 二個名詞,而依南北傳的思想來看,佛與阿羅漢的定義似乎二派也有不同 但不管是修學那一派的,都有自己一套斷三界離六道的解脫法 : → Kermei: 頗有修行功力的WEI大作證指出報身的真實存在,而且如果 06/29 14:55 : → Kermei: 練到開了天眼,自然看得到。換言之也看得到舍利弗如今憑藉 06/29 14:56 : → Kermei: 報身,仍在某處努力修行波羅蜜,以待未來成佛..... 06/29 14:57 1.北傳一般都說是三身,化身、報身、法身,南傳似乎很少提及這三身 這根本是不同体係的思想,我提出北傳有三身或五身的目的只是想表明 一個是南北傳思想在某些部份差異很大,拿南傳的來批北傳,或拿北傳的評南傳 這是玩哪招? 2.報身是不是真實存在?在北傳的報身,還有一個意義叫做智慧 依六祖壇經來說 「三身者,清淨法身,你之性也。圓滿報身,你之智也。千百億化身,你之行也。 這是六祖大師在替一位讀《楞伽經》千餘遍的智通禪師講解何為三身四智。 再來前面提到華藏世界中間有個盧舍那報身佛在那當教主傳正法 出處在 《華嚴經》盧舍那佛品謂:毘盧遮那佛修習無量劫海之功德,乃成正覺,住蓮華藏 世界(佛報身之淨土),放大光明,照遍十方,毛孔現出化身之雲, 演出無邊之契經海。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謂: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成就常樂我淨之四波羅 蜜,住於常寂光土。 《梵網經》謂:毘盧遮那佛於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法門,成等正覺,住蓮花臺藏世 界海,其臺周遍有千葉(即千世界),毘盧遮那佛化千身釋迦佛住 千世界。於每一葉世界復有百億之須彌山、百億之日月、百億之四 天下,及百億之菩薩釋迦坐百億之菩提樹下,宣說菩薩之心地法門。 這都是徧屬北傳和密教的思想特色。 又何必拿南傳的思想去解讀?或者是依南傳的角度來看,這些北傳思想是附佛外道!? 註:毘盧遮那佛梵名vairocana,為佛之法身,盧遮那rocana是佛的報身,也是vairocana簡稱 ,釋迦牟尼佛是毘盧遮那佛的變化身。 再引用 中台世界對三身佛的解釋 法身空寂,本自清淨,周遍含融,能生萬法。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一切物 象、心念等,都是法身所現。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心即佛心, 但因無明障蔽,所以眾生不能自見其本自清淨與佛無異之法身。若能證悟空性, 漏盡無明,所謂「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見」,最後必能契悟清淨法身佛的境地。 報身是因智慧心起觀照作用而感得的果報,行一切善法觀照自心修證圓滿,就能成就圓滿 報身佛的果位。報身佛位居淨土世界,例如釋迦牟尼佛的報身居於華藏世界,此淨土世界 中尚有諸多菩薩,他們是報身佛所教化的對象。 眾生無量,佛也無量;世界無量,佛土亦是無量。佛應機緣,化現在百千萬億世界中化導 眾生,不同世界的化佛,各有其名號,如娑婆世界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此一化現的佛身 就稱為化身佛。 最後回來說,報身是真實存在嗎?舍利弗是否還在某處修行波羅密以待未來成佛? 修行學佛了,何謂真實存在?何謂成佛?什麼是成佛?修六波羅密不能成佛嗎? 修三十七道品不能成佛嗎? 每一派都覺得自己學的才是正法都說自己學的方式才能成就佛道, 那我都會這樣回問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5.120.17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98726810.A.D0E.html

06/29 17:33, , 1F
小弟以為,不管說法是:成佛、開悟、證果、悟道等。最
06/29 17:33, 1F

06/29 17:33, , 2F
終目的還是滅苦、煩惱的止息吧。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06/29 17:33, 2F

06/29 17:33, , 3F
所謂的佛經佛法知識禪定止觀都是要幫我們學習怎麼斷除
06/29 17:33, 3F

06/29 17:33, , 4F
煩惱。佛教宗派法門實在太多分支,小弟以為會增加煩惱
06/29 17:33, 4F

06/29 17:33, , 5F
的修行方式就是不正確的,可能是ㄧ種戒禁取見。佛法修
06/29 17:33, 5F
佛教宗派法門分支多應該是北傳佛教的特色。 忘了是哪位大師說的,中土與東方人種的差異,就在於中土人性質純樸,東方較聰明狡詐 所以不同的民族性造就不同特色。 東方人太過聰明狡詐,總想要看能不能有捷徑,能不能更省事最好能一步登天。 所以後來禪宗大興,即心即佛的口號也是流傳千古。 若有興趣可以看看北傳佛教的演進史,只能說為了將佛法傳承下去,各朝各代的聖人 可說是使出渾身解數,一個宗派消失了,另一個宗派又興起了~

06/29 17:33, , 6F
行正確的話,心靈越自在,煩惱少、欲望少、執著少、少
06/29 17:33, 6F

06/29 17:33, , 7F
生氣、少記較、隨遇而安、為人謙和、心情常保平靜。能
06/29 17:33, 7F

06/29 17:33, , 8F
做到這樣小弟以為就是大修行人,大賢者了。整天跑法會
06/29 17:33, 8F

06/29 17:33, , 9F
聽說法、念經、坐禪、吃素、放生的人也不少,可是脾氣爆
06/29 17:33, 9F

06/29 17:33, , 10F
躁,我慢熾盛,覺得自己會得解脫會有大福報。照理說如
06/29 17:33, 10F

06/29 17:33, , 11F
此精進應該很有成就很有修為,可是大部分很用功的佛教徒
06/29 17:33, 11F

06/29 17:33, , 12F
都給人一種傲慢尊大的感覺,並不會讓人覺得清淨清涼的
06/29 17:33, 12F

06/29 17:33, , 13F
舒適感。
06/29 17:33, 13F
但還是有少數人依循佛陀正法在實踐,至於那些傲慢尊大的..... 只是太過世間的聰明而已~

06/29 18:17, , 14F
修行部份與R大有同感
06/29 18:17, 14F

06/29 18:17, , 15F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06/29 18:17, 15F
※ 編輯: WEINUO (175.181.224.57), 06/29/2017 19:55:01

06/30 10:53, , 16F
分享個想法,有時看佛像會覺得佛像有喜怒哀樂,但只是自己
06/30 10:53, 16F

06/30 10:54, , 17F
內心在作怪。所以有時看人如何如何,可以轉向往內看看自己
06/30 10:54, 17F

06/30 10:55, , 18F
的內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06/30 10:55, 18F

06/30 13:16, , 19F
我慢這個五上分結的細微習氣是得到一個深度的修行才
06/30 13:16, 19F

06/30 13:16, , 20F
有辦法斷的,一般能先斷戒禁取已經很不錯,至少已經
06/30 13:16, 20F

06/30 13:16, , 21F
有個正確的方向,但是貪與瞋的互相轉化與環境,業力
06/30 13:16, 21F

06/30 13:16, , 22F
的引導極為複雜,恐怕還需要修到一個深度才能慢慢淡
06/30 13:16, 22F

06/30 13:16, , 23F
化,其實有個觀點,我們常聽到眼耳鼻舌身意,去想像
06/30 13:16, 23F

06/30 13:16, , 24F
一下,如果你眼睛失明了,耳朵也聽不見,感官神經失
06/30 13:16, 24F

06/30 13:16, , 25F
去作用,事實上你也沒存在感了,被五蘊控制還是掌控
06/30 13:16, 25F

06/30 13:16, , 26F
五蘊,這是觀照覺知的練習。
06/30 13:16, 26F

06/30 13:26, , 27F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06/30 13:26, 27F
文章代碼(AID): #1PLC6QqE (Buddh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PLC6QqE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