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大小乘

看板Buddha作者 (Yogi)時間7年前 (2016/11/30 12:47), 7年前編輯推噓2(2061)
留言63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WEINUO (行人)》之銘言: : 法 :大乘菩薩有四弘誓願,以慈悲心而出現於世;阿羅漢性樂寂靜。 : 心性和弘法方式不同,相輔相成;一者重利生,一者重自解脫; : 二者並進並不會互相妨礙。 話說甚麼叫做"利生"呢? 是讓人人有飯吃,幼有所養老有所終,大家安居樂業這樣嗎?如果只是這樣,那佛法 有沒有出現在世間也沒什麼差別,反正很多宗教或者世俗的團體都追求這樣的目標, 很多團體的成績也做得不錯呀。 佛法出現在世間的意義在於看到眾生苦難的來源是渴愛與邪見,所以佛教真正的利生 應該是建立在幫助眾生解除渴愛與邪見的基礎之上,而這基本上就必然要透過 戒-定-慧 這樣走向解脫才有可能實現了。而倘若自己不先消除自己的渴愛與邪見,有可能真正 幫助其他眾生走向解脫嗎? 所以佛陀才會有這樣的教導,要弟子們先求自己的解脫: #1O6CkrtA (Buddhism) http://www.budaedu.org/story/dp166.php 法句經166注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佛陀即將般涅槃以前幾個月,早早就先跟僧團預告了,所以比丘們無不珍惜最後與 佛陀相處的機會,跟前跟後禮敬佛陀聽佛說法。 這時有個比丘,他反而心想:在佛陀般涅槃以前我應該更加精進用功,體證涅槃與阿 羅漢道果! 他這樣想之後,就開始了精進的禪修,因為如此地精進,他甚至不去參加僧團的集會 ,也不去禮敬佛陀,而與僧眾甚少往來,這種人現在我們會說他是系邊(?)或者邊緣 人(?)。後來其他僧眾乾脆給他取了個外號叫阿塔達塔(Attadattha),巴利文的意思就 是"自利",意思是他只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其他人了。後來甚至有(凡夫)比丘看 不下去了,於是趁佛陀還在世趕快跑去告狀說這個人都不盡義務啦等等的。於是佛陀 就把這位自利比丘叫過來問他這樣做的原因。佛陀聽完以後只說了“善哉善哉善哉” 就是肯定這位比丘行徑的意思啦。 佛陀接著解釋:所有佛陀的弟子都應該以這位自利比丘為榜樣。那些拿著香花供佛 的行為並不是真正對佛的供養與禮敬,真正的供養禮敬應該是精進禪修實踐止觀。 於是佛陀接下來說出了法句經這個偈頌: (以下我參考不同版本的翻譯) 不要因為他人的利益,不論這樣的利益多大,而放棄了自己的利益(指涅槃)。 不要忘記自己的利益,朝向至高之法而努力吧。 出世間涅槃的功德之崇高,世間的小恩小惠根本比不上其零頭啊.. 所以解脫道學人/聲聞種姓學人真的也沒必要聽到人家講什麼自了漢(?)焦芽敗種(?) 就跳腳啦。聽到這種話就科科笑兩聲知道佛陀怎麼教的就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5.227.37.16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80481233.A.715.html

11/30 14:03, , 1F
你現在回的這篇文,就是利生的一種;若是自利比丘的心態
11/30 14:03, 1F

11/30 14:05, , 2F
就不會回文或發表自己的想法。利生就是為其它人而不是自己
11/30 14:05, 2F

11/30 14:47, , 3F
"自利"指的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優先,不是說都不講話。佛陀在
11/30 14:47, 3F

11/30 14:48, , 4F
這邊讚揚的"自利"指的是,不會因為要利益他人而放棄自己的利
11/30 14:48, 4F

11/30 14:49, , 5F
益。自利的人一樣可以鼓勵他人禪修,但是不會因為別人而影響
11/30 14:49, 5F

11/30 14:49, , 6F
自己於禪修上的努力與前進。
11/30 14:49, 6F

11/30 14:59, , 7F
若依三十七道品去實踐,隨著止觀加深,厭離心會愈來愈深
11/30 14:59, 7F

11/30 15:04, , 8F
到了後段根本不會想生起鼓勵他人禪修這想法,更何況行為~
11/30 15:04, 8F

11/30 15:06, , 9F
畢竟最後色身的生死根本是掌控在自己的一念之間~
11/30 15:06, 9F

11/30 15:22, , 10F
薩度薩度!
11/30 15:22, 10F

11/30 15:33, , 11F
"到了後段根本不會生起鼓勵他人禪修這想法" 請問這是你的體
11/30 15:33, 11F

11/30 15:33, , 12F
驗還是..? 孫倫禪師/隆坡田禪師/馬哈希尊者表示:..........
11/30 15:33, 12F

11/30 15:38, , 13F
應該說,不會想生起其它念頭(包括鼓勵他人禪修)
11/30 15:38, 13F

11/30 15:39, , 14F
念頭初生起即被照見,然後熄滅;有修習止觀的應該都會經歷
11/30 15:39, 14F

11/30 15:40, , 15F
你是不是誤會了什麼?不會生起其他念頭?你當比丘修行都不用
11/30 15:40, 15F

11/30 15:40, , 16F
出去托缽的嗎?
11/30 15:40, 16F

11/30 15:40, , 17F
過~一開始是在定中,而後行住坐臥皆是如此用功
11/30 15:40, 17F

11/30 15:42, , 18F
禪修時觀照念頭然後消失 不表示比丘是24/7在禪修啊 佛陀制定
11/30 15:42, 18F

11/30 15:42, , 19F
的戒律,本來就是要避免比丘完全地與世隔絕
11/30 15:42, 19F

11/30 15:44, , 20F
知道念頭的生起與消失 不等於沒有念頭。了知名法色法的生滅
11/30 15:44, 20F

11/30 15:45, , 21F
也不等於名法色法不會生起。
11/30 15:45, 21F

11/30 15:46, , 22F
托缽只是為了安養色身;若已知生己盡,那色身還重要嗎!?
11/30 15:46, 22F

11/30 15:51, , 23F
有沒有念頭生起,有實修的應都會体驗過~
11/30 15:51, 23F

11/30 15:52, , 24F
你的意思是阿羅漢就不會叫人努力禪修囉?XDDDDDDDDDD
11/30 15:52, 24F

11/30 15:53, , 25F
道智果智斬斷的是煩惱 不是斬斷念頭或者各種名法色法
11/30 15:53, 25F

11/30 16:22, , 26F
我比較想看看有沒有其它人會回應~
11/30 16:22, 26F
四念處的修行確實是應該於行住坐臥之間用功。對於定力已經足夠的行者來說,確實可能 在觀照到念頭/痛/其他名色所緣的當下,就觀察到所緣的滅去。要注意的是這還不是生滅 觀智或者壞滅智所觀照的滅去,而是在更之前的階段,在定力足夠時就能做到的。 所以在坐禪時,確實妄念生起時就可以觀照妄念,妄念也隨即滅去。甚至於在正念更強的 時候,可以在心中自然浮現的極微細影像/聲音等等生起時觀照,這些微細目標就不會有 機會發展成為妄念,並且隨即滅去。(題外話,觀照到這樣微細目標的行者,在離開禪修 狀態以後,就可以依推論而知道原來妄念生起的過程就是如此,第一次以親身經驗了解 到妄念於心竟然是這樣子運作的時候,那是一種很特別的感受,這就無法以言語形容了) 同樣地,對於行禪來說,一樣可以去觀照到心中挪動腳步動機或者腳上的色法。可是一般 禪師會指導行者只要去觀照腳上的色法,心中的動機或者偶然的念頭不需要去觀照,只要 知道就好。這是因為在走路的時候動機是一連串生起的,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名法色法交互 生起彼此影響的過程,如果要像坐禪那樣去觀照心 念頭 動機,那就觀不完也不用走路了 。動機一被觀照到就消失,那腳還會動嗎?XD 行禪的重點是在培養精進力,把觀照心 不斷帶向色法目標,用來平衡坐禪時的定力。所以行禪時知道心的活動就好,不用去觀照 心的目標。 所以雖然說念頭一被觀照到就隨即滅去,但不能無限上綱去說所以阿羅漢都不會有什麼念 頭。照這樣無限上綱的講法的話,五百阿羅漢到底怎麼會說好要一起來結集經典勒? ※ 編輯: yogi (210.61.150.57), 11/30/2016 16:58:47

11/30 16:53, , 27F
有些故事還是有阿羅漢 指導別人修行並證果的吧
11/30 16:53, 27F

11/30 17:01, , 28F
厭離不是厭世,觀念頭升起與另不生不是這麼一回事,
11/30 17:01, 28F

11/30 17:01, , 29F
那是回憶,未來未發生之事,白日夢妄念,身心是交互
11/30 17:01, 29F

11/30 17:01, , 30F
影響的,身體要有動作,不可能無心念,那是帶著覺知
11/30 17:01, 30F

11/30 17:01, , 31F
的念頭想法,妄念是不帶有覺知的,在家眾也可以修行
11/30 17:01, 31F

11/30 17:01, , 32F
四念處,平時也要工作,還是得思考,但那是保持覺知
11/30 17:01, 32F

11/30 17:01, , 33F
的思考,如有人問佛陀問題時,他還是得有想法,不是
11/30 17:01, 33F

11/30 17:01, , 34F
說成為阿羅漢之後就形同枯木,而且先使自己成為四果
11/30 17:01, 34F

11/30 17:01, , 35F
聖者,大家看到這樣的智者也會有種吸引力,升起想修
11/30 17:01, 35F

11/30 17:01, , 36F
行的心念。
11/30 17:01, 36F

11/30 18:27, , 37F
咦!?既然都知道念頭一被觀照到就會滅去。這代表的意義
11/30 18:27, 37F

11/30 18:52, , 38F
被觀照到的是妄念,不是觀照到就滅去,是令妄念不繼
11/30 18:52, 38F

11/30 18:52, , 39F
續延展下去,然而需要思考的時候是主動式思考,是帶
11/30 18:52, 39F

11/30 18:52, , 40F
著覺知的,知道什麼是妄念嗎?我上面有描述,進入妄
11/30 18:52, 40F

11/30 18:52, , 41F
念時你的眼睛是看不到眼前的景色的,補充一下常看到
11/30 18:52, 41F

11/30 18:52, , 42F
的字眼,名色,白話就是心與身,身動知道身動,感受
11/30 18:52, 42F

11/30 18:52, , 43F
知道感受,動念知道動念也就是觀照。不過這些都已經
11/30 18:52, 43F

11/30 18:52, , 44F
是你的覺性開發到一定的程度後的事了,不過要以文字
11/30 18:52, 44F

11/30 18:52, , 45F
描述頂多是這樣。
11/30 18:52, 45F

11/30 18:56, , 46F
坐禪時應該觀照的目標是入出息的觸或者腹部上下的觸。這時
11/30 18:56, 46F

11/30 18:56, , 47F
心中生起的念頭只是干擾禪修的妄念,所以定力的作用是讓這
11/30 18:56, 47F

11/30 18:56, , 48F
個目標被觀照後就消失。但是日常生活中必然有各種念頭:思
11/30 18:56, 48F

11/30 18:56, , 49F
考、計劃、動機等等。我真的不懂到底你糾結的點是什麼XD
11/30 18:56, 49F

11/30 19:04, , 50F
然後妄念不繼續 不就是滅去嗎?一個生起的法(現象),不繼續
11/30 19:04, 50F

11/30 19:04, , 51F
了、消失了,就是滅去。
11/30 19:04, 51F

11/30 21:30, , 52F
菩薩道是同時培養如來十力,阿羅漢道只主要培養解脫力
11/30 21:30, 52F

11/30 21:30, , 53F
而已
11/30 21:30, 53F

11/30 22:42, , 54F
呵,尊重你的体悟囉~順便看有沒有其它人的回應,太有趣了~
11/30 22:42, 54F

11/30 23:13, , 55F
如果不能容,何苦發這種讓自己遍起瞋心的文?你是在等...
11/30 23:13, 55F

11/30 23:14, , 56F
什麼樣的附和呀?
11/30 23:14, 56F

11/30 23:46, , 57F
知道我在說什麼的,但不一定會同意我所說的~
11/30 23:46, 57F

12/01 00:09, , 58F
不管什麼道,最終都要以追求智慧為目的。
12/01 00:09, 58F

12/01 00:12, , 59F
www 所以我說佛板的風氣都喜歡在隱晦不明的文字中裝弄境界。
12/01 00:12, 59F

12/01 00:12, , 60F
反正什麼都不要講清楚,就可以繼續維繫那境界的隱晦不明囉。
12/01 00:12, 60F

12/01 00:13, , 61F
個人的心態是個人的事,想要追求趣味,那麼也只是得
12/01 00:13, 61F

12/01 00:13, , 62F
到趣味。
12/01 00:13, 62F

12/01 00:23, , 63F
佛法一直都是公開透明,並不會有什麼隱晦不明的裝弄境界
12/01 00:23, 63F
文章代碼(AID): #1OFbdHSL (Buddh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閒聊
1
6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2 篇):
閒聊
1
6
文章代碼(AID): #1OFbdHSL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