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南北對話】 以下是漢傳某一位法師

看板Buddha作者 (Mindfulness)時間7年前 (2016/10/22 22:05), 編輯推噓11(11037)
留言48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南北對話】 以下是漢傳某一位法師與瑪欣德尊者的對談: 法師:尊者您好!我對南傳佛教很感興趣,知道她在許多方面都很好地保持了佛陀在世時 的風貌。但是,我們對南傳佛教一直以來的『保守』態度卻難以接受。 法師:比如你們不會考慮來到漢地後作些變通嗎?例如你們所穿的衣服,可否考慮在裡面 也穿著咱們漢傳的大褂呢? 尊者:對於我們來說,比庫所穿的袈裟必須符合戒律的規定,要按一定的尺寸進行割截、 縫製、染色等,否則是犯戒的。 法師:但佛陀不是也說過『隨方毗尼』嗎? 尊者:什麼是『隨方毗尼』? 法師:佛陀規定比丘們應該根據各地的風土民情對戒律進行取捨變通。假如佛所制定的戒 律與當地的風土習俗不合,則不可用。又雖然不是佛所制定的戒律,但在當地必須遵行的 ,則必須遵行。[1] 尊者:上座部佛教並沒有這樣的說法。而且,據唐代到印度、南海(今東南亞)等地求法 學律達25年之久的義淨大師認為這段律文在翻譯上有問題。[2] 法師:那佛陀應該說過『小小戒可捨』吧! 尊者:是的,佛陀確實說過! 法師:那對一些小小戒就不用那麼執著了。 尊者:佛陀說的這句話原文是:āka khamāno, ānanda, sa gho mamaccayena khudd ānukhuddakāni sikkhāpadāni samūhanatū'ti.「阿難,如果僧團願意,在我入滅 後,可以捨棄微細又微細的學處。」[3]佛陀所說的這句話只是一個假設句。只有同時具 備三項條件,這句話才能生效,即:1、僧團願意。如果僧團不願意,則不可捨。2、只有 僧團才有權利捨棄,而不是某個群體、個人。亦即僧團必須如法舉行甘馬進行表決才能捨 棄。3、所捨棄的範圍只能是微細又微細的學處。 然而,佛陀賦予僧團的這項權利在第 一次聖典結集時,已經被當時參加結集的五百位大阿拉漢通過如法的甘馬放棄了,這表明 我們現在不用再追究這個問題。 法師:如果現在舉行羯磨再行表決呢? 尊者:至少上座部僧團是不會這麼做的,因為在律中佛陀制定:「若比庫明知已如法裁決 的諍事,為了再度甘馬而翻案者,巴吉帝亞。」(Pc.63)由於當時通過這項表決的都是曾 親聞佛陀教導、德高望重的阿拉漢比庫,他們表決的程式是如法如律的,所以我們沒必要 到現在才想到要翻案。 法師:但是他們當時所作的表決會不會與佛陀說這句話的本意相衝突呢? 尊者:不會!佛陀提出「可以捨棄微細又微細的學處」這句話是在《大般涅槃經》中說的 。然而,就在這部經的開頭部分,佛陀卻說了這樣一句話: Yāvakīvaca bhikkhave,|| bhikkhū appa嚭attaṃ na pa嚭āpessanti,|| pa嚭attaṃ na samucchindissanti,|| yathā pa嚭attesu sikkhāpadesu samādāya vattissanti,|| vuddiyeva bhikkhave,|| bhikkūnaṃ pā ika khā no parihānī.|| || 「諸比庫,只要比庫眾對尚未制定者將不再制定,已經制定者將不廢除,只按已制定的學 處受持遵行。諸比庫,如此即可期待比庫眾增長而不衰退。」 這句話也同樣出現在經律的其他地方,如《增支部》第七集、《律藏‧巴拉基咖》等。所 以佛陀不只一次地強調不要更改戒律。 法師:那佛陀豈不是說了句廢話? 尊者:古代的義注解釋說:佛陀之所以使用不定語氣,是因為他預見到馬哈咖沙巴(Mahā Kassapa,摩訶迦葉)尊者在第一次結集時將不會捨棄任何學處。《彌林達問經》中解釋佛 陀說這句話是為了考驗僧團。 法師:然而,佛陀在世時的時代背景、社會制度、眾生根機等等都和我們現代的中國有很 大的差別,難道你們還有能耐把佛陀在世時的那一套原封不動地搬來咱們漢地不成? 尊者:這是不可能也是沒必要的。我們在某些形式上可能會作些適應,比如使用中文講經 開示、通過網路、音像製品進行弘法等,但在內容上不會改變佛陀的教法,在原則上不會 改變上座部佛教的傳統。 法師:這樣做會不會有點自以為是呢? 尊者:不,這並非自以為是!上座部弟子有責任要維持佛陀教法的純潔性,以及上座部佛 教的傳統性,而不是依個人的喜好來吸收、摻雜、融合各種思想、學說。正如佛音尊者說 過:「自己的觀點是最沒威信的,唯有符合聖典的義理才能被接受。」 法師:我們在聽您教導散播慈愛時強調要包容、要包容,但實際上你們卻這麼心胸狹窄, 這不是言行不一嗎? 尊者:散播慈愛是寬以待人,維護傳統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同時難道就不能嚴以律己 嗎?嚴以律己不能算是心胸狹窄吧! 法師:但你們的有些做法卻被人感覺是在排斥異己。 尊者:難道您曾經聽過我誹謗大乘、打倒北傳? 法師:那倒沒有。但有些人在學了南傳不久就隨便對北傳佛教評頭品足。 尊者:我一直以來都希望學習上座部佛教的弟子們一定要尊重北傳,不要隨便批評。不懂 得尊重他人,怎麼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呢?!打倒他人的信仰,就是為自己樹敵。這是很 不明智的做法!那些愛批評北傳的人,如果去基督教堂批評上帝、去清真寺批評真主,看 會有什麼後果?! 法師:對,很贊同您的觀點!那您如何看待北傳佛教? 尊者:北傳佛教在歷史上曾有輝煌的過去和驕人的成績,很希望北傳佛教能繼續保持和發 揚兩千多年來的優良傳統;同時也希望北傳的比丘、比丘尼法師們能夠嚴淨毗尼、精勤道 業,教化更多的眾生進入佛門! 法師:看來您對北傳佛教還是挺友善的。那您對我們北傳法師學習南傳佛法有什麼看法? 尊者:上座部佛教只是因為它保守佛陀的原始教法,不增加、不刪減、不摻雜,所以才給 它貼了個標籤叫『上座部佛教』。也就是說:上座部佛教所保守的就是佛陀的教法,佛陀 的教法並沒有南傳北傳之分。只要我們是佛陀的弟子,就應當學習和實踐佛陀的教法! 法師:但是我們看待南傳佛法不可能像你們一樣,我們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學習。 尊者:當然,上座部佛弟子對傳統的保守和忠誠只是在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別人。你們 想用什麼方式來看待上座部佛法,那是你們的選擇。只要北傳僧信們學習了上座部佛法之 後,不要再以『小乘』、『自了漢』、『焦芽敗種』來貶低聖者和譭謗僧寶就行了。至於 北傳法師們學習南傳佛法,最終還是會把大乘佛法淩駕於上座部佛教之上,把南傳佛法當 成是修學大乘的某個次第或者附屬品,甚至創立一個南北混合或南漢藏雜糅的新宗派、新 法門,那是在我們的意料之中但卻又無可奈何的事。 法師:那您還贊不贊成我們學南傳佛法? 尊者:當然贊成,而且越普及越好!漢地佛教傳統上的十宗和當代的三大傳佛教,決定了 北傳僧信們有很大的選擇空間。選擇性的多樣化本來是件好事,但現在咱們佛教缺的不是 『百事通』,而是專精人才。雖然從雜貨店裡可以買到很多東西,但到處都開雜貨店,卻 連一家專賣店都找不到,總有點美中不足吧!無論是做學問還是講修行,能一門深入才是 更難能可貴的。我只是希望有心學習上座部佛教的法師們能夠學得更純粹一點。 法師:那麼你們在發展南傳佛教的同時,會不會也考慮適當地吸收漢地的某些信仰因素, 以適應咱們漢地人的根性呢? 尊者:尋求發展不能以犧牲傳統為代價!在這裡且讓我舉一個例子:有個地方一直以風景 秀麗、民風淳樸而聞名天下,因此常年吸引著八方遊客前往觀光旅遊和采風覽勝。由於遊 客量的不斷增加,當地政府和旅遊部門為了發展旅遊經濟和提升知名度,在風景區內修建 了賓館、酒樓,開設了歌廳、舞廳,使那些來自大都市的遊客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這種 現象在我們身邊並不鮮見。您說這種做法對當地的傳統文化和民風來說是一種保護和發展 ,還是失落與悲哀呢? 法師:嗯,這當然是失落。而且一種文化的失落往往是永久性的,就像珍稀動物絕種一樣 。 尊者:同樣的,我們也可以預料到:即使上座部佛教有機緣傳到漢地,不久之後也會遭人 摻雜、篡改,逐漸走向邊緣化。喜歡“圓融”是咱們漢民族的習性。當然,這也是這個時 代的大勢所趨,就像現在有些上座部佛教國家的僧團一樣,在近百年來也出現了明顯的變 質,反傳統傾向不斷地加劇。我們沒辦法改變這種趨勢,但卻不希望發生在我們身上。 法師:你們只知道傳統傳統,難道就不會為眾生著想一下嗎?傳統是死的,眾生卻是活生 生的啊! 尊者:佛法確實是要給眾生帶來利益福樂才行,不過也要看側重點放在哪裡。就好像一家 生產飲用水的公司,為了保證廣大消費者都能喝上純淨的飲用水,公司不斷地向員工們強 調一定要保證產品的品質和信譽。您認為這家公司有必要像其他飲料廠一樣,不斷地根據 市場的需求變化而生產蘋果汁、葡萄汁、橙汁、冰紅茶等嗎? 法師:只要保證產品的品質和信譽,一定能夠贏得消費者的認可。 尊者:對,上座部弟子對待佛陀的教法與眾生的關係也是這樣。我們認為,只要保證佛陀 教法的純正性,自然能夠吸引熱愛正法的人們前來學習和實踐。只要我們承認佛陀的教法 是圓滿的,就沒必要過分強調外在的因素而對『法』進行發展和改變。作為佛陀的弟子, 有義務讓佛陀的教法純正無雜地傳承下去,以令正法久住世間,讓未來的有緣眾生也能學 習和實踐純正的佛法! 法師:是啊,正因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的這種保守作風,才能夠保持、守護佛陀教法的純潔 和完整,使我們今天仍然能夠學到原汁原味的佛陀的教法。我們大老遠跑來這裡學習南傳 佛法,也是希望能夠學到更純粹的、而不是摻了水的南傳佛法。 尊者:薩度!薩度!薩度! 瑪欣德比庫 於江西寶峰禪寺 2009-6-8 [1] 北傳《五分律》卷二十二中說『雖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 ;雖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2]《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二中說“有現著非法衣服,將為無過,引彼略教文雲:此 方不淨,余方清淨,得行無罪者,斯乃譯者之謬,意不然矣。” [3] 微細又微細的學處:巴利語khudda,意為微細的;anukhuddaka,意為更微細的;s ikkhāpada,意為學處,即戒律。『微細又微細的學處』古代也意譯為小小戒、雜碎戒。 根據《彌林達問經》,惡作罪(dukkaña)為微細學處,惡說罪(dubbhāsita)為更 微細的學處。佛陀在臨般涅槃前所說的這一句話在整套巴利三藏中是絕無僅有的。佛陀曾 無數次強調『對於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甚至制定即使輕視這些學處也會犯戒:「若 比庫在誦巴帝摩卡時如此說:『為什麼要誦這些微細又微細的學處呢?那只會導致疑悔、 惱害、混亂而已!』誹謗學處者,巴吉帝亞。」(Pc.72) 巴吉帝亞:古代依梵語prāyacittika音譯爲「波逸提」「波夜提」「波逸底迦」等。今 依巴利語p趓ittiya音譯爲「巴吉帝亞」。「巴吉帝亞」意爲令心墮落。義註中解釋說: 「令心墮落爲巴吉帝亞(pāteti cittan’ti pācittiyaṃ)。」在《附隨》中說:「 所謂『巴吉帝亞』者,請聽如實而說:令善法墮落,違犯聖道,心處於迷妄的狀態,因此 如是說。」這一類學處共有九十二條。違犯者只需向一位比庫懺罪即可。 尊者:薩度!薩度!薩度! 瑪欣德尊者 於江西寶峰禪寺 西元2009年6月8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1.79.16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77145142.A.088.html

10/22 22:14, , 1F
所以南傳佛較保持它的傳統是必須也必要的
10/22 22:14, 1F

10/22 22:15, , 2F
因為因地制宜而改變傳統,雖然信徒變多了,在異地宣揚的速
10/22 22:15, 2F

10/22 22:16, , 3F
度變快了,但是到最後就已經不是原來的了
10/22 22:16, 3F

10/22 22:17, , 4F
但是我也認為還是要尊重北傳的出家眾
10/22 22:17, 4F

10/22 22:17, , 5F
不可以因為他們對傳統有所改變就輕視他們
10/22 22:17, 5F

10/22 22:18, , 6F
因為在漢地民眾老早習慣到廟裡拜拜捐香油錢
10/22 22:18, 6F

10/22 22:19, , 7F
要養成供養食物的觀念並不容易
10/22 22:19, 7F

10/22 22:20, , 8F
最主要還是在法義的部分,北傳的確需要回規傳統法義
10/22 22:20, 8F

10/22 22:20, , 9F
否則基本無法證果
10/22 22:20, 9F

10/22 22:21, , 10F
我觀察台灣已經有中道僧團在實行食物供養,但是還是只能
10/22 22:21, 10F

10/22 22:21, , 11F
若有人言:吃素才有佛者 ~ 則佛不應出於吃肉眾生處
10/22 22:21, 11F

10/22 22:22, , 12F
素食。
10/22 22:22, 12F

10/22 22:22, , 13F
↑我看過不少持戒派常犯這種錯誤↑
10/22 22:22, 13F

10/22 22:23, , 14F
原因也是礙於漢地對於素食與修行的根深蒂固的觀念
10/22 22:23, 14F

10/22 22:23, , 15F
披薩粉說的對....可是約定成俗也很無奈
10/22 22:23, 15F

10/22 22:25, , 16F
中道僧團一旦接受肉食供養,恐怕免不了譏嫌
10/22 22:25, 16F

10/22 22:26, , 17F
不知道靜樂禪林接不接受葷食
10/22 22:26, 17F

10/22 22:26, , 18F
我想多少也會有被譏嫌的壓力
10/22 22:26, 18F

10/22 22:27, , 19F
我本身不吃素
10/22 22:27, 19F

10/22 22:27, , 20F
我也不會輕視接受葷食供養的比丘
10/22 22:27, 20F

10/22 22:29, , 21F
相反的,我認為只有在營養俱足的條件下才會有證量
10/22 22:29, 21F

10/22 22:29, , 22F
但是我這種意見在漢地面對千百年的素食戒,只會是螳臂擋車
10/22 22:29, 22F

10/22 22:34, , 23F
我如果有一天看見有比丘在午時接受信士供養魚肉,我會覺得
10/22 22:34, 23F

10/22 22:35, , 24F
這很正常
10/22 22:35, 24F

10/22 22:35, , 25F
但是台灣有幾個人會跟我一樣???
10/22 22:35, 25F

10/22 22:39, , 26F
我覺得瑪欣德尊者說得很對,南傳不需要去改變甚麼
10/22 22:39, 26F

10/22 22:48, , 27F
但很顯然台灣的南傳道場面臨了兩難
10/22 22:48, 27F

10/22 22:58, , 28F
我個人建議至少吃蛋奶素
10/22 22:58, 28F

10/22 23:33, , 29F
這個尊者腦袋很清楚
10/22 23:33, 29F

10/22 23:37, , 30F
推 Bhante蟵ahinda
10/22 23:37, 30F

10/22 23:37, , 31F
Bhante Mahinda
10/22 23:37, 31F

10/25 15:28, , 32F
Sadhu
10/25 15:28, 32F

10/25 15:53, , 33F
這哪有什麼好兩難的。南傳法師也有很多人選擇吃素。比如馬哈
10/25 15:53, 33F

10/25 15:54, , 34F
希 帕奧 都是吃素的,信眾知道了以後 當然不會白目去供養肉
10/25 15:54, 34F

10/25 23:32, , 35F
但如果信眾一時"真的忘了"帶素食 另外拿原本自用的
10/25 23:32, 35F

10/25 23:33, , 36F
肉食給禪師(就完全如同古代)--禪師面前是信徒佈施的
10/25 23:33, 36F

10/25 23:34, , 37F
淨肉 此時禪師心裡要執著說"不吃不吃不吃"嗎?這才是
10/25 23:34, 37F

10/25 23:35, , 38F
深刻意義的所在--若依阿姜查說法 就算平常吃素 遇到
10/25 23:35, 38F

10/25 23:35, , 39F
此種淨肉場合 那也是因緣 既然不犯戒 那就受用吧--
10/25 23:35, 39F

10/25 23:35, , 40F
不必搞到像北傳楞伽經指摘說吃淨肉也是魔子魔孫
10/25 23:35, 40F

10/26 00:46, , 41F
比丘收到的佈施依律可以在僧團中分享。萬一素食比丘某天只收
10/26 00:46, 41F

10/26 00:46, , 42F
到肉,那麼分享給僧團就好,大不了餓一餐罷了。
10/26 00:46, 42F

10/26 12:05, , 43F
某篇經 大略是 某群比丘遇到饑荒 面臨選擇:
10/26 12:05, 43F

10/26 12:06, , 44F
一是選擇堅持戒 而餓死 二是選擇破戒吃肉以獲得繼續修行
10/26 12:06, 44F

10/26 12:07, , 45F
該經讚嘆餓死者 但 那是因為佛在世 比丘跟佛有當面約定
10/26 12:07, 45F

10/26 12:08, , 46F
若其他後世 不曾當面見佛 而相約守戒呢?
10/26 12:08, 46F

10/26 12:11, , 47F
myweb.ncku.edu.tw/~lsn46/Taisho/T01/T0001_017.htm
10/26 12:11, 47F

10/26 12:13, , 48F
我只大略記得"但人為爾、但觀人爾、但人想生人想滅"等語
10/26 12:13, 48F
文章代碼(AID): #1O2t8s28 (Buddha)
文章代碼(AID): #1O2t8s28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