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到底誰越界了?

看板Brethren作者 (我也真是的)時間16年前 (2007/11/17 12:04),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9 (看更多)
今天早上洗澡的時候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到底要怎麼看待成為基督徒後的自己 過一個基督徒該有的生活 當然,對於一些基本的要求,好比讀經,禱告,聚會,奉獻,服事等等 我都沒有意見,因為這些都是聖經明白要求的 雖然我們常會對這些要求的具體實現方式有一些爭議 但大體上我們很少會反對這些是一個基督徒該做的事 但我最近比較迷惑的則是一些較為抽象,聖經沒有明講的東西 而教會走的方向總讓我覺得很困惑 好比說,大戒命,你要盡心盡心盡意盡力愛主祢的神 但問題在於實際上這條戒命具體的實踐方式是如何,眾說紛紜 最近的在我生活中就出現一個引爆點,讓我又開始覺得不爽起來 起因是教會的牧師娘在講道中提到,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神的 理應以奉獻給神為首要之務 其實對於我們教會一直積極搾取會友工作之餘的時間這點 我一直覺得相當反感。現在又提出所有論,更是令人不快 是,我同意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神所賜與的 但既然是賜與,那意味著現在是屬於我的,沒錯吧? 那為何就因為來源是神,我就必須完全獻上給他呢,這不是非常奇怪嗎? 有人可能看到這裡就想跳出來罵我不知感恩,這也是我們教會現在的作法 對於有這種心態的人,我想反問你一句 你父母生你,養你,讓你接受教育,讓你得以在社會中生存,你感激嗎? 大部分的人都會說感激,那我請問你第二個問題 既然父母造就了你,將你所需的一切都給了你,那難道你現在有因此 把你靠自己努力所賺得的一切,都百分之百給了你的父母,而無一絲保留嗎? 那如果你認為你不需要做到這個地步,你的父母也不是希望你這樣做才養育你 但卻有一群人跳出來罵你,說你沒有完全回饋,是一種不孝 根本是一種褻瀆父母的想法,請問你認為他的指責有沒有道理? 我想我們都同意他的論點基礎是對的,父母真的很愛我們 父母養育我們也不是只餵了得到回報,對於父母的愛我們也的確該感激並且回饋 這些都對。但很明顯他那「現有所得一切,理應全數給父母」的結論是錯誤的 錯在哪?錯在他過於高舉父母的功德,卻極盡踐踏孩子自身的努力 錯在他讓父母的愛開始在孩子身上產生陰影與壓力 他強迫孩子必須無止盡的付出,已回報父母的愛 我請問各位,這難道就是真正該存在的愛的形式嗎? 話題轉回到基督徒跟上帝身上 上帝賜給了我們諸多恩典與賞賜,也賜給了我們寶貴的自由意志 但難道他賜下這麼多,為的不是希望他所愛的孩子可以活得更好更快樂 而只是期望他的孩子像盡義務似的回頭獻上這一切禮物,藉此獲得滿足感嗎? 前一陣子我父親工作上發生了一點問題,為此我寫信給我的牧師 希望教會不要一直給身為組長的父親太多工作 讓他能在生活以及信仰上獲取一個平衡點 結果他回信告訴我,說我這個平衡點理論根本是不值得一提的東西 身為基督徒,理應全數獻給神,不該有所謂的自我 說什麼想保留自己的生活空間實在是一件相當可笑的事 後來這件事在我們教會的高層傳開了,信件被影印傳閱 狂熱的母親覺得很丟臉,父親也被牧師叫去約談,小組長也請我去吃飯 直到今日他們仍是想叫我跟牧師道歉,但我死都不肯 我可以為了信中少了對長輩的不禮貌表示歉意,但我才不為我的想法道歉 不知道大家覺得怎麼樣? 你認為成了一個基督徒,就該是完全投入教會事工,不斷上課接受造就 還是該誠心感謝,照自己的能力履行基督徒的五項義務 有時候我會想起那個投兩個小錢的婦人 有時候也真的很對她跟耶穌的評論頗有微詞 當神對人連養生的生活費全數獻上一事感到喜悅時 不知道害慘了多少基督徒,必須得受到教會那"合理"的批評與壓榨 -- 願我在說每一句話、做每一件事之前,都先問問自己 是否都是出自於愛,是否都有愛在其中。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 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 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1.232.189 ※ 編輯: steelfinger 來自: 219.81.232.189 (11/17 16:18) ※ 編輯: steelfinger 來自: 219.81.232.189 (11/17 16:20)

11/17 23:09, , 1F
我認為依據不同的恩賜,主都有不同、且美好的計劃
11/17 23:09, 1F

11/17 23:10, , 2F
並不是只有教會的事工可以榮耀主啊
11/17 23:10, 2F

11/17 23:11, , 3F
禱告並用心去傾聽,請主引導我們走上祂所喜悅的道路
11/17 23:11, 3F
文章代碼(AID): #17FcW_50 (Brethre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7FcW_50 (Breth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