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如何發展學術經歷

看板AfterPhD作者 (juichung)時間15年前 (2009/07/25 11:17), 編輯推噓5(502)
留言7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9 (看更多)
※ 引述《wentchen (wentchen)》之銘言: : 不知道PO這個來討論會不會有問題? 如有困擾 請見諒 會盡速刪除 : 最近上網查個東西 意外發現個老師的網站 : http://researcher.nsc.gov.tw/samuelson/ch/ : 有些東西超出我的想像與認知 所以想請教各位先進一下 : 其中 在於這位老師的學術經歷上 有超乎一般新進老師的情況 : 他擔任了一家期刊的總編輯 一家副編輯 七家的編輯委員 : 這九家應該都是國際期刊(其中兩家為SCI) : 其它的經歷更是族繁不及備載.... : 所以針對這個case想要聽聽各位前輩的想法 : 另外 對於增加個人學術經歷又該怎麼努力呢? : 感謝大家~ 履歷上這樣洋洋灑灑經歷, 確實讓人佩服。 但話說回來, 期刊審稿人、編輯委員、編輯或主編這些基本上都是學術服務, 而未必真的算做學術成就或學術表現, 因此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做。 臺灣因為大家都不曉得這些學術服務的「門路」 (其實說穿了,主要就是得別人「認識」你的人或是你的文章), 所以似乎特別推崇有門路的人。 不過少數頂尖(特別是學會發行的)期刊的主編的確是很有「權力」的位置, 因為所有該領域的人都想在上面發表, 且成敗往往決定了很多年輕人一生(或是至少未來五到十年)的事業發展, 所以另當別論。 至於期刊「唉」不「唉」這個老梗, 我想特別是國內還沒「唉」到的期刊一定要加油「唉」進去, 因為不管大家怎麼罵這個「唉唉叫」的商業系統, 這是目前的趨勢(不過小弟很看好「google scholar」將在未來十年左右取而代之), 但坦白講,「唉」了的期刊有一大堆很不怎麼樣的, 因此不必逢「唉」就當它一回事。 (BTW,我不曉得這位教授服務的期刊到底是好是壞,我只是談通則問題。) 至於要怎麼豐富學術履歷, (特別美國頂尖大學裡)很多老師認為就是拼期刊論文, 理工科還會伴隨著爭取研究經費, 其他教學和服務說穿了都是虛名, 只要不要被人家在外面傳說:「每次找你審稿(或參加委員會),你都婉拒」, 或是教學評鑑都拿全系最後一名就好。 國外經驗未必適用, 僅供大家參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09.144.115

07/25 11:37, , 1F
感謝j大賜教~ 關於google scholar的想法還蠻值得探討的
07/25 11:37, 1F

07/25 13:47, , 2F
唉?
07/25 13:47, 2F

07/25 14:18, , 3F
唉=I
07/25 14:18, 3F

07/25 16:27, , 4F
想到這 我們家的JCIIE 也是想進I 搞很久XD
07/25 16:27, 4F

07/25 16:28, , 5F
何時才唉得上去勒
07/25 16:28, 5F

07/29 20:11, , 6F
JCIIE is abstracted/indexed in EI complendex, INSPEC
07/29 20:11, 6F

07/29 20:11, , 7F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TSSCI.
07/29 20:11, 7F
文章代碼(AID): #1AQdbDSR (AfterPhD)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AQdbDSR (After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