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從評測文已知底板性能選擇長顆底板的方法

看板tabletennis作者 (一哥)時間4年前 (2020/02/17 15:53), 4年前編輯推噓6(6018)
留言24則, 7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這應該是長顆系列文最後一篇 這篇文發完可能就會暫時不寫 非常感謝版友們一路上的幫助 推文或心得文也好都讓我的觀念時時刻刻更新 因此才能統整出最近的文章 我並不是什麼專家 功力也不是很高 只是因為自己學習桌球歷程也是跌跌撞撞 然後網路上資源也並不是每篇都容易入門 因此才想發心起個頭 希望能促進顆粒球友的交流與分享 以下正文開始 長顆粒的底板跟膠皮的搭配是門學問 要找到趁手的兵器不是很容易 網路上有不少底板評測文都是以雙平面為主出發 但實際配上顆粒 往往不盡人意 主要是因為一面平面+顆粒的配置 會使球拍的重心、共振點發生改變 尤其是搭配無海綿長顆 板子的震動衰減時間會延長 加上與另一面平面有海綿的膠皮相互影響 手感更是與配置雙平面不同 因此選擇上也變得比較複雜 至於板子跟長顆粒的搭配影響的因素有哪些? 1.底板硬度:硬板跟軟板展現出的特性完全不同 相較於軟的板子 硬的板子較容易借力,手感反饋比較直接 但硬度不單單是主要指標,還要考慮底板型變程度以及彈性 注意底板整體硬度跟底板形變程度、彈性要分開考量 並沒有絕對正相關 2.底板形變:板子的形變程度跟長顆的變化有關 形變大的底板 長顆"主動發力"時由於吃球時間長 對球作用力較大 因此變化大 也較容易製造旋轉 若來球強 底板形變大會增加不穩定性 反而不容易吃住球,因此如果採用主動發力技術時(如攻、削)若選擇形變大的底板 雖然比較有威力 但是穩定度就不是強項 市面上的削球版的設計理念不是越軟越好 而是具備一定剛性的 另一方面 如果使用長顆的手法都是被動擋球為主 那形變大的底板洩力能力較佳 但相反的"被動擋球"反旋轉通常就沒有形變小的底板好 形變小的底板在被動處理球方面借力上會有優勢。 優秀的顆粒底板 應該要整體形變小,較容易持球,而形變大的底板則通常適合弧圈。 注意:再次提醒底板形變大小跟硬度、彈性、支撐力非絕對相關,千萬要注意! 3.底板彈性:彈性大的板子出球快 在被動擋球或借力手法上比較不容易受到對方旋轉影響 但控制相對來說較差 而且顆粒反旋轉特性也會比較不明顯 而彈性小的底板 停球時間久 對於反旋轉跟持球都很重要的長顆無疑是重要的指標 適合顆粒的板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吸球"的手感及能力 這點通常彈性不大的底板比較具備 而這點就跟板子的木料與厚度相關了 (木料方面個人沒有太多研究 可能要麻煩有經驗的大大補充了) 4.底板支撐力:支撐力越大的底板 不僅對弧圈技巧有幫助 對於強力的來球也較能游刃有餘 不會因為支撐不住而球亂飛或無法完全洩力造成失誤 總結 從以上分析 可以發現一個好的顆粒底板 必須具備硬、不過彈、形變小、吸球、支撐力大 這幾個要點,與一般弧圈球取向的底板(軟彈大形變)差異很大 而偏偏這幾個點又是幾乎相互衝突的 因此才說很少有完美的底板 自己適合的手感要自己才最清楚 本文的用意只是要分享給各位如何自己篩選底板的方法 如何取捨就看你的技戰術如何了 範例: 1.喜歡主動發力以弧圈得分為主或是削球主戰,選擇削球板或適當硬度的弧圈板 2.近台攻擊型打法,選擇硬、形變小的板(彈性依照自身攻擊力取捨) 3.顆粒入門,則選擇各項指標平均的板子即可 至於市面上哪隻底板好打? 個人只能說每人手感不同 別人好打未必自己也好打 但可以依循本文的方法 參考版友們或其他專家的心得 去過濾篩選 最後還有一種底板比較沒有提到 就是所謂的"異質結構"底板 這類底板的正手面跟反手面結構不同 主要是想塑造出軟硬不同的差異 針對長顆跟平面不同的擊球速度設計 這類底板通常設計上遷就顆粒面 手感會比較特別 適應與否因人而異 因此沒有特別深入討論 以上 希望對各位球友有幫助 下台一鞠躬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6.87.6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bletennis/M.1581925982.A.BC2.html ※ 編輯: neoone0321 (140.116.87.63 臺灣), 02/17/2020 15:55:26

02/17 16:56, 4年前 , 1F
頭推
02/17 16:56, 1F

02/17 17:55, 4年前 , 2F
02/17 17:55, 2F

02/17 18:19, 4年前 , 3F
02/17 18:19, 3F

02/17 21:04, 4年前 , 4F
你有整理有推;剛性跟支撐力 彈性跟形變 好像都有相似,
02/17 21:04, 4F

02/17 21:04, 4年前 , 5F
大大如何看
02/17 21:04, 5F

02/17 21:18, 4年前 , 6F
剛性(stiffness) 個人理解為受到外力時底板抵抗變形
02/17 21:18, 6F

02/17 21:20, 4年前 , 7F
的能力 因此我個人歸類在"支撐力"的範疇
02/17 21:20, 7F

02/17 21:21, 4年前 , 8F
剛性大 或硬 不一定就彈性大 相反的軟也不一定彈性小
02/17 21:21, 8F

02/17 21:22, 4年前 , 9F
要看材料本質而定
02/17 21:22, 9F

02/17 21:25, 4年前 , 10F
講錯 個人覺得用支撐力來比更洽當(已修正)
02/17 21:25, 10F

02/17 21:26, 4年前 , 11F
一個比較簡略的比喻為 把板子想成彈簧 F=kx 剛性 支
02/17 21:26, 11F

02/17 21:27, 4年前 , 12F
稱力 就是k x 是形變量 (以上公式只是完全彈性變形
02/17 21:27, 12F

02/17 21:28, 4年前 , 13F
的假設) 實際上不是這樣 只是粗略的舉例而已 因為底
02/17 21:28, 13F

02/17 21:29, 4年前 , 14F
版非完全彈性變形 (更精確還要考慮膠皮/木材的交互
02/17 21:29, 14F

02/17 21:29, 4年前 , 15F
作用)
02/17 21:29, 15F
※ 編輯: neoone0321 (1.173.76.243 臺灣), 02/17/2020 21:30:54

02/17 21:37, 4年前 , 16F
至於物理學上 彈性跟剛性容易搞混 再用個比喻 當一顆
02/17 21:37, 16F

02/17 21:38, 4年前 , 17F
球落到底板上 (1)球反彈高度=>彈性 (2)板子本身變形量
02/17 21:38, 17F

02/17 21:39, 4年前 , 18F
=>形變 板子抵抗變形的能力(k) =>支撐力/剛性
02/17 21:39, 18F

02/17 21:41, 4年前 , 19F
以上僅是個人的認知 若定義有不同 個人尊重其他大大
02/17 21:41, 19F

02/17 21:41, 4年前 , 20F
的意見
02/17 21:41, 20F

02/17 21:52, 4年前 , 21F
剛才比喻彈性 =>球反彈高度表達不好 應為底板回彈回
02/17 21:52, 21F

02/17 21:52, 4年前 , 22F
原狀 =>受力傳達給球 比較對
02/17 21:52, 22F

02/18 07:08, 4年前 , 23F
推分享
02/18 07:08, 23F

02/18 11:42, 4年前 , 24F
推 我自己對於支撐跟彈性的理解也差不多..
02/18 11:42, 24F
文章代碼(AID): #1UIaPUl2 (tabletennis)
文章代碼(AID): #1UIaPUl2 (tabletenn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