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 Geography PhD Oxford/UMN/UW-M

看板studyabroad作者 (噗嘰噗嘰)時間7年前 (2017/04/16 03:39), 編輯推噓15(1504)
留言19則, 1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從大學以來就一直有在關注PTT留學板,很喜歡看其他人的錄取文沾喜氣(?) 兼自我激勵。不過地理學好像真的有點邊緣,板上也沒有相關的錄取文,今年 有幸被一些學校錄取,分享一下我的申請經驗和心得,提供給有興趣申請相關 領域的大家參考,如果有什麼問題,也歡迎寄站內信給我 Program PhD in Human/Environment Geography Admission University of Oxford UW-Madison (Nelson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Rejection OSU / Berkeley / UIUC / UW / Clark / Yale F&ES / Penn State Waitlist UCLA Pending UBC Education Background - NTU Geography, B.S. (2007-2011) (GPA: 3.67) - NTU Building & Planning, M.S. (2011-2013) (GPA: 4.08/4.3) Test Scores TOEFL: 103 (R28 L30 S22 W23) IELTS: 7.0 (R7.5 L7.5 S6.5 W6.5) GRE: V158 Q167 AW3.0 Recommendations 1 from NTU Geography (當專任RA的老闆) 4 from NTU PB (論文指導教授&修過課或合作過的老師) 心得 這一次算是我第二次申請,上一次是前年11月退伍後匆忙準備資料送出,結 果也就全軍覆沒。不過也多虧那次教訓,今年在申請過程中嘗試了一些現在事 後想起來覺得很有幫助的作法,趁現在記憶猶新記錄下來和大家分享。 -【聯絡老師(套詞)】 關於要不要聯絡老師這一點,不同學科的習慣似乎不太一樣。關於要不要聯 絡?怎麼聯絡?這些問題有點眾說紛紜。第一次申請的時候臉皮薄,只挑了一 兩個自己覺得跟研究特別有關的老師聯絡,但是今年因為聽到一個系上老師分 享他當時的經驗是「當初給他admission的都是有聯絡的學校」,想說一不做二 不休,卯起來寄信聯絡老師。 我的套詞策略是這樣的:寫一封套詞的罐頭信,內容大概簡述自己的背景、未 來感興趣的研究方向、經驗課題、跟初步設想的研究框架,並詢問該老師願不 願意收學生(附上CV)。在申請清單上的學校,我都找出一到三個跟我的研究 方向相關的老師,把罐頭信寄給他們。 雖然當時也覺得自己有點投機,但是就結果來看覺得有點好處。首先就是,這 麼做並沒有花掉我太多的時間成本,雖然高度客製化的套詞信可能有更好的聯 絡效果,但那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最後還是可能換來休假、沒學生名額、或 根本石沈大海這種真心換絕情的結果。套詞信除了說服老師考慮自己之外,也 是一個獲知各種資訊的機會,畢竟每個學校、每個老師個年度的狀況與條件都 不同,寄套詞信不啻為一個獲得即時資訊進行篩選的好方法。 而且有點出乎我意料的是,我的罐頭套詞信的回信率還頗高。我算了一下今年 總共寄了二十幾個老師,有回信的超過一半,回覆的類型大概分成幾種,第一 種是官腔回信,內容大概就是說「你的研究方向跟本系以及本人的興趣十分符 合,相當歡迎申請」;第二種是罐頭回信,就是老師簡述了他近年的幾個研究方 向,回信回來(我跟一個學姊收到一樣的內容,證實是罐頭無誤XD);第三種 則是最有價值的誠懇回應,對於研究題目表示很有興趣,並希望能進一步談談 。所以我在送出申請資料之前,就跟幾個不同學校的老師skype討論過,他們 的意見對於我的申請策略,以及調整SOP及研究計畫劃的內容,都有非常大的 幫助(有一個老師甚至在看過研究計畫初稿後,跟我要word檔直接批註修改 意見!相當佛心,當下真是跪著收Email)。另一個附加的好處是能在申請前, 就先跟老師接觸過,觀察一下老師的個性與長相(?)。 -【同儕團體】 另一個我覺得很有幫助的,是今年有跟其他幾個也在申請的泥淖中的朋友,組 成了一個murmur的群組。畢竟,在申請的過程中實在有太多需要摸索的嘗試 ,以及一些繁冗的細節,有人可以彼此交流經驗和近況,互相打氣,或者因為 其他的人進度而被激勵,我覺得對於孤單的申請過程來說,實在是倍感溫暖。 而且不諱言,準備那些資料真的很容易感到厭煩跟崩潰,所以也多少有一種藉 由其他人的進度與雙眼,來激勵和督促自己的意味。 -【SOP/研究計畫】 曾經在一個有許多教授在場的讀書會場合,問過他們對於SOP寫作方向看法, 結果大家眾說紛紜,有些人覺得應該詳述你的研究方向與經驗課題,展現對於 研究方向的掌握,但也有老師覺得把寫得太精確也未必是好策略。另外,我也 在聯絡國外的教授時問過他們的意見,發現不同的人在看SOP的時候,期待看 到的東西不同,有些老師覺得SOP必須有精確而可行的研究課題,但有些老師 又說他期待看到的是展現「問出有趣問題的能力」,而不一定要是一個非常成熟 的研究。 而我個人是認為,無論SOP的寫作策略怎麼樣,能夠在過程中完成一份相對完 整的研究計畫,對於申請過程中的很多環節都頗有幫助,無論是在初期聯絡寄 套詞信的時候,或者後續討論乃至於正式面試。透過完成一份完整性高的的研 究計畫(包含問題、方法、理論分析框架等等)的寫作過程,會把自己想研究 的方向想的更清楚,討論或者回答起問題來也會更得心應手。當然,要能寫出 一份研究計畫很不容易,而且容易缺乏動力,我自己也是得利於申請英國的學 校,不得不寫出他們要求的Research proposal規格,但我覺得對於整體申請來 說,頗有幫助。(雖然當初只是想說,反正寫出來就當成writing sample交出去 也不虧) -【關於心態】 最後分享一下心路歷程,跟自己心態調整的經驗。去年發現自己申請失利之後 ,除了心情沮喪之外,還很容易陷入一種自我糾結的心態,一方面覺得花很多 心思準備的東西竟然一點都沒被認可,很不甘心,想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另一 方面又很容易感到猶豫,懷疑出國念PhD到底適不適合當成自己追求的目標。 這種糾結到後來會讓人變得有點徬徨,覺得自己接下來的人生,是繫在那些自 己無法掌控的錄取決定上,有種在放榜前沒辦法好好規劃未來步調的討厭感( 畢竟一切都是這麼的不確定)。有時候真的覺得很不安。 相較之下,今年的心態就比較篤定,在申請的同時就做好了決定,這一次是再 給自己一個機會,但也是最後一次。如果沒有什麼好結果的話,就要離開學校 (研究助理的工作)去找其他工作,短期內也不再以出國念PhD為目標。有了 這個決斷之後,反而一切都容易不少,錄取與否對於人生的不確定性跟徬徨的 感覺也減輕了非常多。不過我要說的並不是關於破釜沈舟,而是在申請的同時 對於不同的結果都有相應的規劃,不把對於生活方向的預期,都繫在一個難以 預期的申請結果上,應該可以減少一些焦慮吧,畢竟申請學校以年為週期,錯 過了又是一年,有時候還真的會有種看不到未來的感覺。 最後,祝大家都沒有以上煩惱,一舉中第,收offer收到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74.5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udyabroad/M.1492285193.A.9D0.html

04/16 03:59, , 1F
推推
04/16 03:59, 1F

04/16 07:29, , 2F
套詞是必需的 就是不知廉恥都寄就是了
04/16 07:29, 2F

04/16 07:30, , 3F
別人寄的可兇了 相信我
04/16 07:30, 3F

04/16 07:44, , 4F
真的!我聽有些中國朋友寄信就寄了100多封,就覺得自己臉皮
04/16 07:44, 4F

04/16 07:44, , 5F
還是太薄
04/16 07:44, 5F

04/16 07:46, , 6F
你還沒看過印度人 對了真想去 約時間有空去拜訪也好
04/16 07:46, 6F

04/16 07:46, , 7F
或是靠關係 靠 唉我真該寫篇教戰文的
04/16 07:46, 7F

04/16 07:49, , 8F
恭喜!
04/16 07:49, 8F

04/16 10:57, , 9F
推!恭喜!!
04/16 10:57, 9F

04/16 11:12, , 10F
恭喜
04/16 11:12, 10F

04/16 11:41, , 11F
推實用
04/16 11:41, 11F

04/16 11:42, , 12F
跪求m大教戰文Xd
04/16 11:42, 12F

04/16 12:12, , 13F
推推
04/16 12:12, 13F

04/16 12:47, , 14F
推推
04/16 12:47, 14F

04/16 16:49, , 15F
能上Oxford超猛 推推
04/16 16:49, 15F

04/16 21:35, , 16F
推,求教戰文!
04/16 21:35, 16F

04/16 22:42, , 17F
推Oxford
04/16 22:42, 17F

04/17 07:22, , 18F
助教給推~
04/17 07:22, 18F

04/22 01:09, , 19F
最後面好勵志!
04/22 01:09, 19F
文章代碼(AID): #1OydS9dG (studyab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