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如何拉長唸書時間

看板study作者 (<<狗修>>)時間15年前 (2008/10/03 01:03),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4 (看更多)
※ 引述《clouddeep (fix point)》之銘言: 念書時間長短問題 是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 因為大家常說念書時間長 不一定考得好 念書時間短 不一定就不好 大家都知道這跟吸收效率有關 一整天一本書,走馬看花念個一百小時都沒用= = 所以最好的就是:”讀書效率高 念書時間又夠長” 就像原PO說的:”早上”中午”晚上”各三小時 而總共九小時若能維持著高度效率 就是目前小弟所追求的目標 而困難的程度可想而知 打個比方說 如果"早上"跟"下午"都可以幸運的維持總共六小時的高效率閱讀 那晚上通常我會選擇休息狂歡之類 總有一些奇怪的理由糾纏 而無法達到目標 不知道板上有沒有跟我一樣的狀況 而這時一定會有人說這六小時其實就夠了之類的話 但是人嘛~就是犯賤  看到身邊朋友,怎麼能念那麼久 就會想試試看自己的能耐 我分析了自己能夠維持高效率通常是在 (1)精神狀況好的時候 (2)念的科目是自己在行的科目 (3)與同儕之間的競爭 (4)題目作得很順 而癥結點往往在於”如何撐過瓶頸階段” 也就是上面說的反面 (1)精神狀況極差的時候 (2)念的科目是自己很不在行的科目 (3)與同儕之間的競爭 而抗壓性不足 (4)題目作得很不順 想不出來 或是多做多錯 這個時候就需要像之前激勵人心箴言:"你這廢物" 也許會奏效^^ 而原PO說的:多動手,抄抄寫寫,別讓腦袋停止思索,也是一個好方法 不知道板上有跟我類似的狀況??或是有更多想法?? 畢竟如果真的能夠達到”讀書效率高 讀書時間又夠長” 實在是一大樂事 勉勵板上一起努力的各位~ : 之前看了很多人討論看書時間,真讓我汗顏啊.... : 雖然大學時代曾經可以不吃飯一口氣看10幾個小時,但那輝煌的時代也被自己敗壞掉了, : 現在跟很多人一樣,可能都沒辦法能夠看很長的時間,在此提供大家一些方法。 : 首先,坐不久的問題。 : 這可能是你本身脊椎或骨盆有歪斜,導致你坐久之後背會不舒服, : 如果有這問題的話可以去看中醫調回來,末學之前有一段時間就是如此, : 但要找可靠的中醫。 : 再來是專心的問題, : 其實我認為一般狀況下,通常一口氣能專心的時間通常都很短, : 一開始可能只有不到30分鐘,因此我建議最好把讀書時間切開, : 比如說你只能專心30分鐘,那你就再多看個30分鐘到一小時, : 但是因為在這多出的時間裡面你的效率會遞減,你可以當這是鍛鍊你的腦袋。 : 我目前自己在復健自己的讀書時間, : 從平均大約一口氣專心一小時到目前一口氣大約是兩小時, : 我是把時間分成早上中午晚上各三小時,不過我目前晚上還在打混...慚愧, : 一次三小時,也就是你一天可以練習拉長時間三次, : 基本上一個月可以增加一個小時。 : 再來就是用腦袋了,很多人讀書,就跟前面有人講的一樣, : 很多人只是在「看」,其實是要用腦袋去想的,腦袋有活動,才會清醒, : 像有些人看書的時候看不懂就停下來,但這樣的話腦袋刺激變少就會昏昏欲睡, : 反而要維持一定的速度看書你的吸收力才能保持住。 : 拉長讀書時間,就是讓全部的東西都要配合你, : 因此上面講了一些方法讓自己練習真正的專心,讓你真正的在讀書, : 李仲軒老先生說:走路的時間要比練拳多。 : 讀書也是一樣的,眼睛盯著課本上文字的時間不該比你動腦筋去想還要來的多。 : 不懂的東西可以多寫,手抄抄抄,慢慢就會了解到一些東西, : 就像練拳一樣,你只是模仿著,但不斷重複模仿自己又反覆思量,就會懂得更多的東西, : 不懂就抄就寫,重複一段時間後慢慢就會領悟,正所謂滴水穿石。 : 讀書讀久了,專注力會降低,會胡思亂想, : 我認為這是你的腦雖然在動,但你的腦電流卻亂跑,觸發其他部位的記憶就會胡思亂想, : 因此在這個時候休息,中斷掉,然後再繼續讀書,會比你一口氣拼命讀要來的好。 : 當然,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要訣,各位可以參考看看: : 當你感到很痛苦的時候,你可以放掉這個意識, : 以一種爛命一條送你沒差的心態去面對情緒,痛苦可能會漸漸淡掉, : 當然這可能是腦內啡分泌的結果..... : 以上有關腦部運作的問題有些是我的猜想,有些是書上看來的, : 有任何心得的話可以交換一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0.43.33 ※ 編輯: omnibus 來自: 122.120.43.33 (10/03 01:23) ※ 編輯: omnibus 來自: 122.120.43.33 (10/03 01:23)

10/03 13:14, , 1F
我和你的狀況很類似耶,目前正處於瓶頸期:(
10/03 13:14, 1F
文章代碼(AID): #18vFxuT7 (study)
文章代碼(AID): #18vFxuT7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