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女農討山誌-作者阿寶

看板specialman作者 (どんどん橋落ちた)時間18年前 (2006/02/26 00:00),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個人推薦的地方在於,體驗人生的故事和書本我看了不少,但是作者體驗的 方式也太艱苦了些,有些在我轉來的文章上沒寫,包括作者環遊登山登到為了方 便,把自己理了個大光頭,導致路人都把她當成個男生,以及體能超越極限到連 月事都不來…   到了務農期,先是在感情深厚的外國戀人與討山的農耕中,選擇了後者,接 著又渡過了房間裡只有床和鋤頭的一段日子,連孟東籬先生都自嘆不如。   書上還有一段是作者自己描寫討山生活前的經歷,在書中算是後記吧,可惜 網頁上找不到了。   文章出處,即作者網站: http://www.love-mountain.com/ Α、書籍內容簡介:   探討人與自然間關係的書不少,但記錄下個人理念實踐過程的著作尤為可貴: 19世紀中葉,亨利‧ 梭羅在《湖濱散記》中詳細記下他的材料支出和農田總收 入;20世紀,美國中產階級聶爾寧夫婦經歷60餘年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後,完成 影響新時代思潮的《農莊生活手記》;21世紀初,台灣「討山」女農阿寶寫下實 現自己小小理念的《女農討山誌》,果真,「靠天吃飯,誠大不易,靠天錘鍊, 卻真實不虛。」   「討山」女農阿寶曾步行、騎驢等遊走西藏、尼泊爾、印度共一年半,也曾 在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單車環遊寫生七個月。她有機會定居北歐,但卻選擇上 梨山實踐自己的理想。   阿寶租下果園,搭帳篷住了一年,過著沒有電的生活,白天辛勤農作,夜晚 點油燈照明,閱讀農業專書,想在實做中學習這個領域的專業,用善待土地的方 法耕作。   她先保留原有果樹,在空缺處或樹下植苗,由於苗木成熟長大需要數年時間, 這期間她可以持續照顧果樹,收穫果實,待樹苗漸長就逐步縮減果樹,最後放棄 經營和採收。水果的收益用以支付地租、購買設備及必要時僱工的工資,節餘的 部分則積攢下來,希望最後能將土地買下,或租下更多的果園納入合理化經營。   她說:「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關懷、我的學習、成長、思惟、領悟… …成為討山生涯的主景,我也終於在自己的生活和對環境(包括自然與人文)的 憂心之間找到平衡,不再讓憤怒、憂急和沮喪挫折我的心靈。我不知道傳述這個 過程,是否對別人有幫助,唯願認真的靈魂相互交流。」 Β、孟東籬先生作序   寶蓮,是一個常常讓我驚嘆卻不可企及的人。   朋友間,叫她阿寶。她到梨山「討山」之後,就稱她為梨山「阿寶」,以別 於其他也叫阿寶的人。   第一次聽說阿寶,是在陽明山平等里紀淑玲家。聽說她曾一個人騎單車住帳 篷在歐洲漫遊好幾個月,以賣自己沿途寫生的畫作維生;聽說她曾冬天在北極圈 內的小木屋裡獨居好幾個星期;聽說她曾獨自一人,從四川到拉薩再到尼泊爾、 再到印度,不搭飛機,卻搭長途公車,又捨公車,步行,買驢,騎驢,失驢,又 買二手單車,騎車,推車,夜間睡人廊下,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到拉薩,再從 拉薩以此方式翻山越嶺到尼泊爾,轉往印度……於今,住在橫貫公路支線外的竹 村工寮。   這些事情,聽聽,好像不似真的,好像只看到了一個霧中心的身影,只是驚 嘆:怎麼會有這樣的人!   及至淑玲拿出阿寶在旅途中寄來的寫生畫,又驚嘆她怎麼畫得這麼好。雖是 寫生,卻有一種扣人心弦的東西在,那東西不止是出自被寫生的景物,而是出自 寫生的那個人,出自她的心,出自她的眼,出自她的手。   我開始對這個人很好奇。   大約五年前,我跟幾位朋友從橫貫公路的迴頭彎步行約四個小時,到竹村。 一方面是好玩,一方面也是想去看看阿寶其人和她的生活狀況。那時她還沒有到 梨山「討山」,而是借住在竹村榮民水泥工寮中(如她書上所說,那時每個月用 不到五百元,有時接連好多天只吃地瓜和地瓜葉與野菜)。她附近方圓幾里之內, 只有一位年近九十的老榮民畢伯伯。畢伯伯說,阿寶不在,大概到梨山打工去了。 我們從窗外向內窺看她的房子,房子除了一張硬板床、一個小桌子和兩三把鋤頭 之外,可以說什麼都沒有,比「寒窯」還寒吧。看到了她在門外種的菜和她在附 近一棵高大的樹上用樹枝搭的台子。台子大概曾是阿寶「棲息」的地方吧,但那 時已經爛了。   又隔了一段時間,才在淑玲家第一次見到阿寶。她身高中等,皮膚黑黑的, 應該是細緻的,但沒什麼「油水」。不大說話,抿著嘴的時間多。像果仁一樣, 包在不甚引人注目的殼中。   後來,她清唱了一段崑曲(?),聲音清麗醇靜,讓人為之動容。我問那是 什麼,她說是「山鬼」。   又隔了一段時間之後,聽說她在梨山租了一片果園,想用漸進的方式,把梨 山還給大自然……   對這種「愚公」還「山」的心願和方式,我其實沒有設身處地去了解過,只 是讚佩這阿寶又在做一件絕大部分人不會做也做不到的事。讚佩她就是那種身體 力行的人,而不是徒托空言的人。   然後是有時看到她騎「野狼」機車到平等里來──從梨山騎到宜蘭,再從宜 蘭騎到台北!而她是一個不粗不壯的女子!後來,看到她開一輛舊舊的「瑞獅」 貨車,車上有甜美多汁的梨。   我跟一個朋友曾到她梨山的果園紮營過一夜。那時她的竹屋剛剛搭好骨架。 我們不但沒有幫忙做工,她還休了一天假,陪我們到木蘭溪上方看野生的肖楠幼 苗──就是她想移植到她的果園,想把果園還給它們的樹種之一。   我一直不知道她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她的理想,我聽了雖然點頭稱 是,但也總如耳邊風,過了即忘。   她,雖然如她母親所說,是「敢死第一勇」,那走在我前面,讓我不可企及 的身影,卻總如在霧中。   她來平等里時,有兩三次說話讓我驚動。   我喜歡她的畫,也知道她畫了不少。問她畫稿放在哪裡。她說,有很多都丟 了,另一些放在一個潮濕的破屋子裡。我說,那不是會壞掉嗎?她說,壞掉就算 了。   又有一次,談到男女之情(你總覺得她這個人「不」浪漫,沒有濃情蜜意, 有點「太上無情」),她說,如果你所喜歡的人去喜歡另一個人或被另一個人喜 歡,那不是很好嗎?因為,你喜歡一個人,就是希望他幸福、快樂。如果他喜歡 別人或被別人喜歡,他因此得到幸福快樂,那不正是你所祈求的嗎?   又有一次,我跟她走在平等國小後門的台階上,提到她因勞動和寒冷而僵硬 了的手,我說我之所以不肯去做粗工,原因之一是還想學鋼琴。她則說,她已越 過了精緻藝術……我聽了,汗顏良久。   大概是那天,我發現她的頭髮好黑好長好濃,只是她雖弄扁舟,卻不披髮。 她總是紮成一條長長的辮子。   農曆年前幾天的一個傍晚,我在淑玲家又見到她。她從梨山開貨車下來,準 備在士林跟媽媽和姊姊過年。晚飯後她拿出這本書的清樣,說要做「功課」── 校稿。書中的插畫大多是她自己畫的(只少數幾幅出自馬丁),畫得那麼好(此 時我還未看她的文稿),又是讓我驚嘆。我一方面是讚嘆,一方面是疼惜的去握 她的手。黑黑的,有點瘦,但相當柔軟,沒有粗糙生繭的感覺。她說是因為最近 沒有做工。大概是多半時間都在寫書吧!她寫起書來一定也是六親不認的,聽說 她寫書的這一年,既不見朋友也不見情人。   她的指甲沒剪,不大整齊,裡面還藏了些泥垢。她略略縮回一些,說,是從 梨山匆匆下來,來不及剪。   這雙手,真是「物盡其用」的手。刺繡,騎單車,攀山越嶺,用割草機割草, 開搬運車,騎重型機車,吹直笛,搭房子,種菜,剪枝,套袋……現在,是寫書!   過年前後,我都在看她的校稿,我覺得發現了寶藏,她真是一個多麼有心的 人啊!   (她是一個「爬山沒有心臟」卻從小就非常有心的人)。   她真是如她自己所說,是一個「才華洋溢」的人!她從小就傑出,從小就有 別於常人,從小就心思細密而專注,做起事來都捨命以赴,對事物的思考深入而 踏實,但她的心又是多麼柔軟,多麼敏銳,多麼容易受傷!而她自癒的能力又是 多麼強!   這本書,不但記述了她討山的緣起與經歷,還回顧了她成長過程的梗要,使 我原先所看到的霧中身影漸漸明晰起來。我看到一個優秀心靈的成長過程與自我 錘煉,我看到這樣一個人在靜靜看著世界,在走進這個世界,做她願意為世界做 的事而成敗無悔。   這個世界有幸有這樣的人,我為有這樣的人而感謝。   我沒有看過阿寶中學時代為日本和服做的刺繡。我相信一定繡得很好。我看 過她的畫,她的畫有很好的品質。我看過她竹屋的基本架構,我喜歡。我聽過她 唱歌,聲音醇靜。   現在,我看到她寫的書──是一本散文傑作。她那因勞動而僵硬的手,可能 無法拉小提琴,卻無礙於她投入另一項「精緻藝術」──寫作。   敏銳的感受,精準的捕捉,化為簡潔、優美而雋永的文字!我們有幸增加了 這麼一本山林田園文學,不論就反省的深度還是就人跟自然的呼應,都不亞於梭 羅的《湖濱散記》。   這麼豐富而美好(也令人痛心)的內涵,不需我多說,就待讀者去細細品嚐 吧!   能為這本書寫序,是我的榮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9.192.233

02/26 00:31, , 1F
我有看過...他的生活真的很愜意
02/26 00:31, 1F

03/10 02:39, , 2F
借轉
03/10 02:39, 2F
db: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3/10 02:39
文章代碼(AID): #1407yGT0 (specialman)
文章代碼(AID): #1407yGT0 (special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