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我好像見過你?似曾相識的感覺 大腦不 …

看板specialman作者 (瑞士特快車)時間18年前 (2005/12/24 03:52), 編輯推噓2(203)
留言5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8 (看更多)
恩 我大概知道你的癥結在哪了~~ 對於噓你的文章 這邊先說一聲抱歉 0rz ※ 引述《foreluban (時尚工師)》之銘言: : ※ 引述《uqlpio (我要寫一個幹字)》之銘言: : : 我來解釋看看吧,如果說你的夢境和真實所發生的事是一樣的 : : 那麼恭喜你,你應該是有預測的能力,板上也有這種奇人。 : 沒什麼好恭喜的!相反地,就是因為聽過太多案例, : 我根本一點都不覺得擁有這種「體驗」稱得上「奇人」! : 也正因為這個現象並不稀有,如果該研究所謂的「似曾相識」已預設排除此類情況, : 那自然應該謹慎將其「研究發現」侷限在「特定案例」才是, : 而不是遽下結論直言該現象「無關ooo,而是因為xxx」! : : 據此文,推出兒童的好發率確實是低於20歲左右的人 : : 它應該是個統計學,分佈於中間的人最多,兩邊最少,也就是20歲左右的人最好發 : : 過了20歲左右,發生的次數就會隨著年紀減少 : 很好,總算有人「真正看懂」那篇中文報導所傳遞出來的訊息, 恩 這個我實在是還要說一下 XD 大部分的人看到原文應該"一下就看懂"文章所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你用"總算看懂"這個詞........ XD 我實是在不能接受 所以這也是我當初噓你的原因 (sorry again) 因為它是這麼一個明顯易懂的語句 可是你好像抓著這個統計結果在攻擊 只因為你的年齡發生率和他不一樣?? : 而不是一見到「科學研究」就毫不思索自己腦筋急轉彎忙著背書! : 那麼我也承認,「兒童好發率可能較高」的想法只是根據實證經驗所提出的大膽懷疑, : 並非我認為「一定如此」或「一定非如此」, : 除非該研究的實驗對象確實平均廣佈在各年齡層, : 否則豈不是又一個明顯「和已知經驗相悖」的疑點? 你的癥結大概就在這邊吧~~ 因為根據你個人的經驗 你的兒童時期發生率大於20歲左右 所以你對於這結論不太能接受~~ 但是你要知道! 生物體是非常複雜的! 尤其是大腦 更有小宇宙之稱! 況且每個人之間又存在差異性 所以醫學論文常用統計學來觀察生物體"大致"的方向 存在例外是非常常見的事 ~~ 所以他做出來的統計和你不一樣 是非常正常的事 (PS:還是要強調一下 我可沒說他做的統計是一定對的喔!!) 只是你用你這個例外 來攻擊他的論文 是非常站不住腳的~~ (事實上你這也不算什麼例外 它並沒說20歲發生率'一定'高於兒童時期) 就好像如果有醫學報告說 初次中風好發於55歲左右 (我隨便猜的) 而你今天看到新聞說有10來歲的小孩發生中風的新聞 (之前新聞有看到) 就攻擊這篇論文說它大有問題 或有邏輯上的毛病 其實會被當成無聊人士也不奇怪 除非它有清楚的說 "在兒童時期的發生率絕對低於20歲的發生率" 那你根據你個人的經驗攻擊這個結論就沒問題了 但你的經驗一定是要正確的喔 : 就跟前面有人提到光的波粒二象性一樣, : 明明波動說無法解釋確確實實存在的光壓現象, : 如果發現波動性的科學家睜眼說瞎話這樣下結論, : 「光是一種波,無關粒子!」豈不是自欺欺人? : 那麼會一面倒擁護這種「新結論」的人們, : 跟中(遠)古時代自認追隨「天啟」的信徒有何兩樣? : 補充一點,回到jasonkeen大提供那篇原文和中文報導的對照, : 我寧可相信兩篇文章是該團隊在「不同階段的不同實驗」所寫出來的! : 原文的實驗方法明明是一週前就讓受試者看過相同圖片, : 但中文報導的解釋卻是「毫秒前的訊息傳遞落差」所造成, : 如果兩篇文章出自同一個實驗, : 請問自認有「科學精神」的各位,這個推論邏輯合理嗎? : 一個是類似潛意識作用,一個是類似短期記憶作用,根本天差地遠! 我特地有去看原文 (好長 找了好久) 找你說的那個實驗 你說的實驗並不是Mr. Brown作的阿!! 它是在1989年由另外兩個認知心理學家 Larry L. Jacoby and Kevin Whitehouse 所作的實驗阿~~~ 而且也不是看圖片 是看文字吧 而況且文字也沒有"完全"相同阿 它上面說只有一半的字是相同的~~ 這篇原文在說整個deja vu的研究歷史 並不只有Mr. Brown喔~~ 原文說的還蠻仔細的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所以你這段攻擊的目標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實驗啦~~ 副上實驗的那段原文 In 1989, in one of the first laboratory studies that tried to induce something like deja vu, the cognitive psychologists Larry L. Jacoby and Kevin Whitehouse, of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showed their subjects a long list of words on a screen. The subjects then returned a day or a week later and were shown another long list of words, half of which had also been on the first list. They were asked to identify which words they had seen during the first round. The experimenters found that if they flashed a word at extremely quick, subliminal speeds (20 milliseconds) shortly before its "official" appearance on the screen during the second round, their subjects were very likely to incorrectly say that it had appeared on the first list. Those results lent at least indirect support to the notion that if we attend to something half-consciously and then give it our full attention, it can appear falsely familiar. "falsely familiar"大概就是指"deja vu"啦 第二段的第一句老實講不能完全懂它的意思 有神人要翻譯一下的嗎? (感謝) -- Federer的單手反拍穿越球 就如同瑞士出產的鐘錶 精準無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4.154.23 ※ 編輯: RogerFedEX 來自: 218.174.154.23 (12/24 05:23)

12/24 21:03, , 1F
原po所謂的科學質疑都是以自己的經驗來質疑,可是研究
12/24 21:03, 1F

12/24 21:04, , 2F
本來就是統計的結果,對報導應該質疑,但像這樣為了一個論
12/24 21:04, 2F

12/24 21:06, , 3F
點,強調自己才是有科學精神,好像把別人當成盲目追求
12/24 21:06, 3F

12/24 21:08, , 4F
我覺得蠻自以為是的
12/24 21:08, 4F

12/25 17:53, , 5F
其實我滿想問,什麼是認知心理學家?
12/25 17:53, 5F
文章代碼(AID): #13h5MHY- (specialma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6 之 8 篇):
文章代碼(AID): #13h5MHY- (special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