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深空攝影入門選購指標(五萬篇)

看板sky作者 (Daniel Guo)時間7年前 (2017/03/08 12:25), 7年前編輯推噓2(2014)
留言16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舉個例子口徑為什麼不一定最重要的因素: 以一般天文攝影愛好者 (不是研究者) 來說, 無法每個晚上都在遠離光害的地方拍攝. 考慮到天氣, 月相, 和工作, 一個月可能只有一兩個晚上可以拍攝. 此時如果要長焦拍很多張馬賽克接起來, 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或操作錯誤干擾. 如拍 M31, 望遠鏡1: 65mm f/6.5, 焦長 420mm (TS 65mm) 望遠鏡2: 356mm f/7, 焦長 2737mm (C14 EdgeHD + 0.7x) 相機: Canon 70D 兩者焦比都是 f/7 上下, 只看 Dawes' limit C14 (= 0.3 arcsec) 應該完勝輾壓 65mm (= 1.8 arcsec), 但使用上是這樣嗎? 圖示: https://goo.gl/K6Liqc 從圖示中可看到, 如要拍到 M31 的全貌, C14 要拍 40 張以上才能接成完整的 M31. 就算有軟體輔助, 在一兩個晚上內要拍完全貌仍是相當困難, 拍一拍可能還有 人造衛星或流星劃過畫面必須重拍. 假設使用者花更多的時間, 拍好馬賽克每一角, 接成了 M31 全景. 此時只看 Dawes' limit 長寬方向解析度應該 C14 應該都有 TS 65mm 的 6 倍, 但真是如此嗎? 普通的天文攝影地點 (不考慮夏威夷火山頂之類) 的視寧度大約是 1 ~ 3 arcsec FWHM 如拍攝時視寧度是 2 arcsec, 如果沒有挑視寧度好的畫幅處理, C14 接起來長寬解析度 可能只有 65mm 不到兩倍. (所以天文臺的選址很重要) 實例: NASA Astronomy Picture of the Day, 2014 July 30 https://apod.nasa.gov/apod/ap140730.html 用 80mm 拍的 (https://www.astrobin.com/104950/B/) 以實際使用來說, 小口徑廣角和大口徑長焦各有擅長之處. 對沒有固定天文臺的人來說, 小口徑廣角可以在短時間內輕鬆拍攝大型目標 (M31, M45, NGC7000, etc.) 而大口徑長焦可以在大氣的限制之下, 拍攝小型目標的高解析影像. 最好的範例就是大口徑行星攝影, 藉由短時間內曝光上千張的方式, 減少大氣擾動的影響, 充分發揮大口徑的高光學解析度優勢. 另一個方式是使用 adaptive optics, 但就在一般 業餘愛好者的能力所及之外了. (對有固定天文臺的人來說, 這個人花了 90 小時的時間, 用 4115mm 焦距拍了一幅 巨型的 M31: http://www.robgendlerastropics.com/M31NMmosaic.html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4.240.196.16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ky/M.1488947141.A.469.html ※ 編輯: danielguo (54.240.196.169), 03/08/2017 12:48:54

03/08 16:34, , 1F
你說的沒錯,你想打破的迷思說明口徑不是最重要,我則
03/08 16:34, 1F

03/08 16:34, , 2F
提供口徑其實也重要的看法,照你舉的例子來說拿TOA150
03/08 16:34, 2F

03/08 16:34, , 3F
D=150mm F7.3是不是就恰好可以發揮他的解析力了?拿
03/08 16:34, 3F

03/08 16:34, , 4F
來馬賽克M31也不用這麼多張
03/08 16:34, 4F

03/08 16:49, , 5F
拍天文攝影本來就沒有絕對,所以在跟別人提及經驗的
03/08 16:49, 5F

03/08 16:49, , 6F
時候可以多說明,例如說要比口徑,在8cm 10cm有差,
03/08 16:49, 6F

03/08 16:49, , 7F
但是或許到30cm就沒有這麼大的差別了。
03/08 16:49, 7F

03/08 17:03, , 8F
焦長or口徑的確是會有一個最佳上限,假設2 arcsec視寧度
03/08 17:03, 8F

03/08 17:07, , 9F
70D 4.1 micron pixel, 取樣頻率是視寧度的三倍
03/08 17:07, 9F

03/08 17:09, , 10F
這時候1260mm左右焦長,f/7系統的話180mm口徑是極限
03/08 17:09, 10F

03/08 17:11, , 11F
這時候口徑更大解析度也不會提升,只是oversampling
03/08 17:11, 11F

03/08 17:13, , 12F
假設同是f/7系統,口徑達到180mm之前增加口徑有助解析度
03/08 17:13, 12F

03/08 17:16, , 13F
解析度增加的同時單張視野變窄,要怎麼取捨就看物體了
03/08 17:16, 13F

03/08 17:21, , 14F
(例如拿TOA150+70D拍Barnard's Loop要拍>80小塊來疊)
03/08 17:21, 14F

03/08 17:26, , 15F
(但拍例如一度上下大小的天體,TOA-150就遠勝廣角小鏡)
03/08 17:26, 15F

03/08 18:18, , 16F
當然如果改個光學架構,Hyperstar f/2,大口徑也可以很廣
03/08 18:18, 16F
文章代碼(AID): #1OluV5Hf (sky)
文章代碼(AID): #1OluV5Hf (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