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冥王星衛星卡戎或有巨大地下海洋曾溫度適

看板sky作者 (天燈)時間10年前 (2014/06/18 13:39), 10年前編輯推噓3(301)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40617/12690026.html (新浪網, 所以是大陸用語) 冥王星衛星卡戎或有巨大地下海洋曾溫度適宜 天文學家以希臘神話中冥王船夫“卡戎”的名字,來命名冥王星的衛星。而日前,美 國航空航天局(NASA)一項研究顯示,衛星“卡戎”可能存在錶面冰層且有巨大的裂縫—— 這意味著,“卡戎”或擁有一個巨大的、曾經溫度適宜的地下海洋,即是說其曾以液態水 的形式存在。這一發現激起了科學家們在此尋找地外生命的熱情,但在“新地平線”探測 器到達之前,謎底還需“冰封”海底。   冥王星是一個極其遙遠的世界。而“卡戎”本是冥王星的冥衛一,這一名字在希臘神 話中是冥王哈迪斯的船夫,職責是將死者擺渡過冥河。衛星“卡戎”距離冥王星有19640 公裡,但二者體積相差並不懸殊,且它們始終保持同一面朝向對方。在2006年,冥王星由 於體積和質量原因被悲慘“降級”後,冥王星和“卡戎”都被定義為矮行星。一直有天文 學家認為,它們應是平等的伴星關係。   據英國《每日郵報》線上版6月16日(北京時間)消息稱,NASA天文學家依據錶面冰層 的厚度,建模預測了“卡戎”錶面不同的斷裂模式、其內部結構、變形以及軌道演化。通 過對這顆冰凍衛星錶面裂縫的分析,研究人員認為“卡戎”可能藏匿了一個曾經溫暖的海 洋。鑒於液態水是已知生命形式的必要成分,這對整個冥王星系統來說都是一個希望。但 生命也需要一個可用能源,還需要大量諸如碳、氮、磷等元素,這片海洋是否有這些附加 成分從而具備了支持生命的條件,還要等已出發的“新地平線”探測器抵達後才能下結論 。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阿莉莎·羅登亦表示,在把各種預測與“新地平線”探測器的 實際觀測數據作比較後,他們將得出更好更確切的結果。   “新地平線”探測器已於2006年1月發射升空,預計將最早於2015年7月到達冥王星。 它要先去探索冥王星,隨後就將觀測衛星“卡戎”。在這兩項工作之後,“新地平線”將 繼續前往進入冥王星外的柯伊伯帶,將自己丟棄在茫茫太空之中。 ------ 補一下網路天文館的 http://tamweb.tam.gov.tw/v3/TW/content.asp?mtype=c2&idx=1260 或許從冥衛一裂隙可獲知其地底是否曾一度擁有海洋   如果冥王星最大的衛星—冥衛一(Charon)的冰質表面有裂隙,那透過這些裂縫, 或許可呈現出這顆衛星的內部是否曾經夠溫暖,暖到足以讓冥衛一地底維持液態海洋的 存在。冥王星是太陽系矮行星之一,和太陽的距離比地球遠29倍多,如此遙遠的距離, 能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稀少,所以它的表面溫度低達攝氏零下229度;如此酷寒之境,其 表面不可能存有液態水,已知的5顆冥王星衛星亦同。距離遙遠,再加上冥王星本身就很 小,以目前地球上已有的觀測設備,還無法清楚的觀測到冥王星及其衛星的細節,只能 等待2015年新視界號(New Horizon)太空船近距離飛掠冥王星和及其衛星時,才能窺見 冥王星的秘密。   根據現階段的實際觀測資料,冥衛一繞冥王星公轉的軌道穩定且幾近圓形,更好玩的 是,冥王星與冥衛一目前處在所謂的「潮汐鎖定」狀態,兩者互繞過程中,始終都以同一 面面對彼此。不過美國航太總署(NASA)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Alyssa Rhoden等人利用電腦模擬冥衛一,結果發現冥衛一表面隨著冰殼厚度、 冥衛一的內部結構以及冥衛一能變形扭曲的程度不同,會出現不同的裂隙型態。未來可將 這些模擬結果與新視界號太空船實際觀測結果予以比較,便可判斷冥衛一以前是否因為高 偏心率之故而曾有過地下海洋。太陽系中有些氣體巨行星的衛星,如木衛二(歐羅巴, Europa)和土衛二(Enceladus)等表面破裂形成許多縫隙的冰衛星,幾乎已經證實它們 都擁有地下海洋。當木衛二和土衛二繞著木星和土星公轉時,受到各自母行星和鄰近衛星 的重力拉扯,讓它們的軌道不但無法保持圓形,而且軌道偏心率還非常高,換言之,它們 的軌道非常橢圓。如此一來,這些衛星因在不同軌道位置所感受到的重力潮汐作用強度不 同,衛星表面和內部也會隨之受到不同程度的擠壓摩擦,並因此產生熱能。這種潮汐加熱 (tidal heating)作用可讓衛星內部保持溫暖,延長木衛二和土衛二地下海洋存在的時 間。同理,模擬結果顯示冥衛一的軌道偏心率曾經非常高,所以應該也會有潮汐加熱作用 ,造成內部擠壓摩擦與表面裂隙等現象。   冥衛一的質量約為冥王星的1/8,這個比例比其他衛星/母行星的質量比大很多,實際 上,它們是太陽系中「衛星/母行星」質量比最大的,有天文學家一度倡議應該將它們視 為「雙行星」。一般認為冥王星曾遭受嚴重撞擊,撞擊碎片後來形成了冥衛一和其他小衛 星,所以冥衛一原始誕生的地方和冥王星的距離必定比現在還近得多。如此一來,冥王星 和冥衛一的重力對彼此都有很強的潮汐作用,使它們的表面向彼此凸起,使它們內部產生 摩擦力;同時因為這個摩擦力的產生,使冥王星和冥衛一的潮汐作用發生位置,稍微落後 於它們的軌道位置。這個落後的狀況對冥王星而言就像個致動或煞車器一樣,可讓冥王星 的自轉變慢,而因角動量守衡之故,冥衛一反倒因此而自轉加速,並逐漸遠離冥王星。地 球和月球之間也一直都在發生同樣的現象。   Rhoden表示:冥衛一的軌道演化情形,特別是它的軌道從近圓形變成高偏率橢圓的階 段,可能因潮汐變形而得以產生足夠的熱,讓冥衛一地底的液態海洋能維持一段時間;不 過因為目前冥衛一的軌道趨近穩定的圓形,所以即使曾經有地下海洋,現在也早已凍結成 冰。利用含有海洋在內的冥衛一內部結構理論模型所得結果,這些天文學家發現只要冥衛 一公轉軌道偏心率小於0.01的話,就能在冥衛一表面產生如木衛二表面所見的那些裂隙結 構。而既然這麼容易就能產生表面裂隙,那麼當太空船飛抵冥衛一附近,並發現其表面如 果沒有任何裂隙,那麼天文學家就可以得出冥衛一公轉軌道偏心率的上限,以及其內部究 竟可達多溫暖的程度。這些研究讓天文學家們能事先準備好,當新視界號太空船抵達冥王 星系統附近時,他們應該要觀察的現象與細節是什麼,或是從觀察到的現象中可以學到什 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69.67.252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sky/M.1403069963.A.CAF.html

06/19 20:54, , 1F
終於又有新地平線號的新聞 真期待2015
06/19 20:54, 1F

06/20 17:03, , 2F
"或有"這用語好像比較接近香港?
06/20 17:03, 2F

06/22 17:31, , 3F
"錶面","公裡" 可見原文是簡體字
06/22 17:31, 3F

06/23 19:40, , 4F
或有台灣很常用啊 雖然比較偏書面用語
06/23 19:40, 4F
※ 編輯: tandem (175.181.148.118), 06/29/2014 23:57:30
文章代碼(AID): #1JeIOBol (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