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華容道簡介

看板puzzle作者 (outlook)時間14年前 (2010/01/30 16:01), 編輯推噓13(14130)
留言45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http://v3.espacenet.com/publicationDetails/biblio?CC=GB&NR=411515&KC=&FT=E 現在華容道與1932年John Harold Fleming在英國申請的專利一模一樣。 http://v3.espacenet.com/publicationDetails/mosaics?CC=GB&NR=411515A&KC=A&FT =D&date=19340607&DB=&locale= 橫刀立馬的解法。 《新語絲》月刊在2007年12期,由楊超撰文講華容道歷史的由來。如果他說的正確, 那麼華容道是舶來品。在40、50年代初期,上海就有薄紙印製的華容道出售。 轉載原文如下 http://www.xys.org/xys/magazine/GB/2007/xys0712.txt ◆          “華容道”玩具不是中國人發明的    ‧楊超‧   華容道是眾多滑塊類遊戲 (Sliding Block Puzzle) 中最為流行的一種。目 前國內普遍認為華容道是中國發明的。如中國科技館的中國古典數學玩具展把華 容道列在其中。請看下面連接: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7146/690896.html   http://www.cstm.org.cn/conten_pages/temporary_con/museum_con.html   還有下面這個小學四年級教案:   http://www.ywxihua.com/article.asp?id=982   這為一個大謬誤,華容道遊戲實源于歐美,傳入中國後,和中國的三國歷史 傳說結合,成了華容道遊戲而廣為流行(此說法吳鶴齡在他的書《七巧板、九連 環和華容道:中國古典智力遊戲三絕》中已經提出,並質疑“華容道中國發明 說”,但其書名卻仍稱華容道為中國古典遊戲三絕,則其澄清事實的效果恐怕遠 不如書名帶來的誤導影響大)。本文結合有限的文獻資料,簡述西方滑塊遊戲的 歷史,華容道遊戲在中國的發展簡史及“華容道中國發明說”的由來。事實上, 筆者認為“中國發明說”的歷史只有二十年左右,但是影響卻極廣,如上面提到 的教學設計就是結合華容道遊戲進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教育,不太 妥當。故華容道玩具“中國發明說”這一謬論亟待糾正。   最早介紹華容道的中文文獻,是姜長英先生(1904-2006)於1949年出版的 《科學消遣》。作者後來改寫後以《科學思維鍛煉與消遣》為書名1997年重新出 版。這兩本書我都沒有看到,據吳鶴齡在《七巧板、九連環和華容道:中國古典 智力遊戲三絕》一書中引述:   “據姜長英老先生在《科學思維鍛煉與消遣》一書的第9節‘華容道的歷史’ 中說,‘《三國演義》小說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但是華容道玩具的歷史,並沒 有這麼古老。從前人的筆記中沒有發現玩具華容道的記載。’姜先生‘估計它的 歷史只不過有幾十年’。姜先生自己1943年夏第一次見到這個玩具的。上個世紀 40年代初,新四軍的文化教員曾經整理,研究了蘇北地區的民間玩具華容道,向 部隊戰士和群眾做推廣工作。據說最早見到華容道玩具的是西工大的林德寬教授, 他1938年在陝西省城固縣的鄉下見到過小孩玩紙片做的華容道。”   而西文對此類遊戲的記載,則要早得多。歐美早在19世紀末就有各種滑塊遊 戲出現。最先流行開的是“移動十五”(fifteen puzzle) 玩具。L. E. Hordern 在《Sliding Piece Puzzles》一書中說:   “…the ‘15’ Puzzle was invented in America towards the end of 1878 by an unknown person. The resulting puzzle craze started in early 1879 and spread to Europe in the same year.”(“移動十五”難題於1878 年底在美國由無名氏發明出來。接下來的“十五難題”熱在1879年初開始,同年 熱潮席捲歐洲。)   1879年,學術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Methematics》還發表了對“移 動十五”的數學研究的短文(Americ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Vol. 2, No. 4. (Dec., 1879), pp. 397-404.),證明了:在所有初始位置中,恰好有一半 能夠移動到目標位置。在此,我不關心其中的數學證明,而是來看看雜誌編輯在 短文後的一段話:   The "15" puzzle for the last few weeks has been prominently before the American public, and may safely be said to have engaged the attention of nine out of ten persons of both sexes and of all ages and conditions of the community.   移動十五遊戲流行之後,歐美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滑塊玩具。L. E. Hordern 在他的書中有一段簡要的對滑塊遊戲的歷史介紹,而書的主要部分是介紹了超過 270 種滑塊遊戲,全部都是或者在歷史上曾經生產銷售過的,或者在歐洲或美國 申請到專利的。   注意到“移動十五”的每個滑塊都是正方形的,且等大小。在向“華容道” 演變的過程中,長方形滑塊和不等大小滑塊的出現非常關鍵。根據 Hordern 記 載,首先提出長方形滑塊的是 H. Walton,他提出的滑塊遊戲於1894年在美國 獲得專利(專利號516035)。   1901年,Frank E. Moss在美國專利668386號中設計了不等大小的滑塊遊戲。   1909年,L. W. Hardy就設計了和華容道非常接近的遊戲,並於1912年獲得 美國專利(1017752)。   而J. H. Fleming於193 年在英國獲得專利(專利號411515)的滑塊遊戲, 就和我們所說的華容道一模一樣了。   此後,滑塊類遊戲在歐美還有進一步發展。有興趣的可流覽網頁   http://home.comcast.net/~stegmann/sliding.htm   此網頁對介紹了大量的滑塊遊戲(包括我們提到的的沒有提到的),有些給 出了獲得專利的年份和專利號。   除了專利申請,歐美的雜誌和書籍也刊登過滑塊類難題。如 Sam Loyd的 《Cyclopedia of 5000 Puzzles, Tricks, and Conundrums》(1914年)和 H. E. Dudeney的《Amusement in Mathematics》(1917年)。   因此,有確切的文獻證明,歐美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有滑塊類遊戲的流 行,由最初的“十五難題”演變到“華容道”的出現。而生於1904年的姜長英先 生,在提到華容道遊戲的歷史時,都沒有什麼頭緒,那麼最可能的情況,就是 “華容道”遊戲是在上世紀30年代末傳入中國並流行開來的。並且姜先生也實事 求是地說“估計它的歷史只不過有幾十年”。   接下來中文文獻中記載華容道的是許蓴舫(1906-1965)著《數學漫談》,出 版於1952年。這本書我看了,沒有談及歷史問題。書中除了介紹華容道遊戲外, 還介紹了另外兩個滑塊類遊戲。一個是“計搬家具”(類似的題目早已在上面提 到的Loyd和Dudeney的書中都出現過),另一個是“巧移方木”,類似於“十五 難題”。   下面幾條記錄引用自杜煥生和周春荔著的《漫談智力遊戲“華容道”》 (1986年):   1956年8月號的《數學通訊》雜誌上,在封面的小知識欄目中提出了“關羽 放曹”遊戲。1959年5月號和6月號的《遼寧畫報》上也刊登了這個遊戲,命名為 “趕走紙老虎”。早在40年代,這個玩具在上海就很流行,50年代初期,上海地 攤上有薄紙印製的“華容道”玩具出售。後來,上海文具店裏也出售過木制的 “華容道”玩具。60年代,上海玩具十四廠和上海長春塑膠廠曾把“華容道”制 作成塑膠玩具,沒有曹操關羽的名字,只是薄的彩色塑膠片,被命名為“船塢排 擋”。1982年9月號《我們愛科學》雜誌刊登了談祥柏同志寫的《華容道》。 1983年第7期《生活科學》雜誌刊登了余俊雄同志寫的《我國古代的智力玩具》 一文,文中介紹了“華容道”玩具,並談到早在抗戰時期,新四軍中就廣泛流傳 過這種玩具。1984年9月,在北京市少年宮,由《我們愛科學》雜誌社和首鋼帶 鋼廠粉末冶金廠聯合舉辦少年“華容道”計時比賽,完成橫刀立馬局的最少時間 是15秒。1985年1月5日,中央電視臺在少年兒童節目裏播放了《小遊戲“華容 道”》,由余俊雄同志供稿,介紹了華容道的規則和歷史。   可見,作者掌握了不少資料,可是對於華容道的由來,只是說:“是我國民 間創造的一種智力玩具”。並且在沒有事實根據的情況下,斷言“東傳朝鮮,日 本,西及歐美,成為世界範圍的一種智力玩具”。   到了1987年,余俊雄在《獨粒鑽石和華容道——迷人的智力遊戲》一書中言 之鑿鑿地敍述了華容道的歷史。現概括如下:   作者先提到了北周數學書的九宮圖:“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 九履一,五居中央”和宋代的“縱橫圖”。即我們常說的幻方。作者接著說: “大約在同時(注:即宋代),人們就在填縱橫圖的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數學遊 戲——重排九宮。”又說“大約在元朝時,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子孫率領軍隊西征, 把‘重排九宮’遊戲帶到西方,首先傳到中亞地區,接著又傳到了歐洲。大約是 在十九世紀末年,歐洲人在‘重排九宮’玩具的基礎上,把移動的木塊增加到十 五塊。”書中接著暗示“移動十五”玩具傳回中國後,演進成華容道,“在我國 民間廣為流傳,而且早就流傳到了國外。”   這裏的說法經不起推敲。首先“重排九宮”遊戲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 沒有任何文獻記載或實物證據。作者在說九宮圖和縱橫圖時,還提了一下文獻。 但為何不說“重排九宮”的文獻呢?這大概是作者舉不出來。至於元朝傳入西方, 這恐怕更是作者的憑空想像。作者在國外發明了“移動十五”的事實面前,憑空 添造了“重排九宮”這麼一個玩具,把“移動十五”硬生生地嫁接到“九宮圖” 上面去。其次,在沒有確切事實根據的基礎上,就認為“華容道”先在中國出現 而流傳到外國,實在過於輕率。從我們前面列舉的文獻來看,事實恰恰相反。   經網路搜索,余俊雄是北京玩具協會益智玩具委員會主任,熱衷於推廣中國 古典數學玩具。從2002年起,北京玩具協會和中國科技館舉辦了中國古典數學玩 具展,把華容道列入其中,使得謬誤傳播開了。   參考文獻   1. 姜長英. 科學消遣. 1949   2. 許蓴舫. 數學漫談. 第2版. 開明書店. 1952. 24-29.   3. 杜煥生, 周春荔. 漫談智力遊戲“華容道”. 宇航出版社, 1986.   4. 余俊雄, 郭正誼. 獨粒鑽石和華容道——迷人的智力遊戲. 氣象出版社, 1987.   5. 姜長英. 科學思維鍛煉與消遣. 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 1997.   6. 吳鶴齡. 七巧板、九連環和華容道:中國古典智力遊戲三絕. 北京:科 學出版社,2004.   7. S. Loyd. Cyclopedia of Puzzles. New York: The Lamb Publishing Company. 1914. 82.   8. H. E. Dudeney. Amusement in Mathematics. 1917, reprinted by Dover Publication, Inc. 1970.   9. L. E. Hordern. Sliding Piece Puzzl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121.183 ※ 編輯: outlookXP 來自: 140.114.121.183 (01/30 16:37) ※ 編輯: outlookXP 來自: 140.114.121.183 (01/30 16:41)

01/30 17:04, , 1F
哇賽!連這你也查得到!高手!:-)
01/30 17:04, 1F

01/30 17:04, , 2F
驚! 這位不是在維基上編寫棋類遊戲的Outlookxp嗎?
01/30 17:04, 2F

01/30 17:06, , 3F
哇~樓上的意思是,原po是益智界的前輩嗎?@@"
01/30 17:06, 3F

01/30 17:17, , 4F
沒有啦 只是覺得很巧而已 最近都在找一些變體棋或比較稀奇的
01/30 17:17, 4F

01/30 17:19, , 5F
棋類介紹來看 就記住原po的id了(因為都是他寫的資料XD)
01/30 17:19, 5F

01/30 17:33, , 6F
我不懂智力遊戲,只知道兩人棋類。
01/30 17:33, 6F

01/30 17:41, , 7F
哇@@ 高手在發表文章耶~ 期待中...^^
01/30 17:41, 7F
※ 編輯: outlookXP 來自: 140.114.121.183 (01/30 18:23) ※ 編輯: outlookXP 來自: 140.114.121.183 (01/30 18:26)

01/30 18:29, , 8F
不掠人之美以自耀。已貼上原文。
01/30 18:29, 8F

01/30 18:32, , 9F
就如我之前討論魯班鎖時所說的,智力玩具的歷史,還是得
01/30 18:32, 9F

01/30 18:33, , 10F
由大陸人來寫才行...看完華容道的介紹後,更覺如此~
01/30 18:33, 10F

01/30 18:35, , 11F
比較震驚的是...我還以為至少重排九宮也是中國的@@"
01/30 18:35, 11F
※ 編輯: outlookXP 來自: 140.114.121.183 (01/30 18:43)

01/30 18:45, , 12F
新語絲是很嚴謹的期刊,重視批不實新聞、偽科學。
01/30 18:45, 12F

01/30 18:45, , 13F
應該可信度高。
01/30 18:45, 13F

01/30 19:21, , 14F
我寫完那篇之後,又看了一些東西,也覺得不是中國發明...
01/30 19:21, 14F

01/30 19:22, , 15F
但實在沒料到重排九宮中國沒發明...這點很震驚....
01/30 19:22, 15F

01/30 19:23, , 16F
畢竟它是一種很單純的原型......
01/30 19:23, 16F

01/30 19:29, , 17F
只好看看中國古玩有沒有重排九宮或是文獻。但我沒見過。
01/30 19:29, 17F

01/30 19:31, , 18F
華容道也是在古玩市場中沒有蹤跡。
01/30 19:31, 18F

01/30 20:57, , 19F
滑塊類大師是帕索耶 這些他都很瞭
01/30 20:57, 19F

01/30 21:42, , 20F
有件事我一定要噓一下,這文章的作者竟然連 15-Puzzle
01/30 21:42, 20F

01/30 21:42, , 21F
是 Sam Loyd 發明的都不知道,還說是「無名氏」,這真
01/30 21:42, 21F

01/30 21:43, , 22F
的是太沒禮貌到了極點了,竟敢說大師是無名氏?
01/30 21:43, 22F

01/30 21:43, , 23F
外國是認為重排九宮是由Henry Ernest Dudeney發明的。
01/30 21:43, 23F

01/30 21:43, , 24F
而且之後美國科學人還尋求更快的解法。
01/30 21:43, 24F

01/30 21:44, , 25F
說移動十五是無名氏發明,是L. E. Hordern說的。
01/30 21:44, 25F

01/30 21:46, , 26F
有人認為移動十五是Noyes Palmer Chapman最先發明。
01/30 21:46, 26F

01/30 21:47, , 27F
只會引用別人的說法而不加以自己考據,兩人半斤八兩
01/30 21:47, 27F

01/30 21:48, , 28F
至少可以確定的是確定該專利是由 Sam Loyd 取得的
01/30 21:48, 28F

01/30 21:48, , 29F
而Sam Loyd是主要推廣者。
01/30 21:48, 29F

01/30 22:20, , 30F
板上以後可多介紹這些名人以及重要書籍。
01/30 22:20, 30F

01/30 22:21, , 31F
也希望有專家能在來維基多參予這類條目的編輯
01/30 22:21, 31F

01/30 22:21, , 32F
http://ppt.cc/QW5N 這本書的考據結果似乎同意 Loyd 並
01/30 22:21, 32F

01/30 22:22, , 33F
非最初原創者的這種說法。認真考據的人可考慮讀讀看
01/30 22:22, 33F

01/30 22:29, , 34F
謝謝樓上介紹
01/30 22:29, 34F

01/30 22:45, , 35F
Loyd 其實還挺像現在的 葛老爹.....
01/30 22:45, 35F

01/31 00:23, , 36F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他的前身吧……
01/31 00:23, 36F

01/31 10:35, , 37F
我確實也不知道15是Loyd發明的 讀了以後才知道,然後呢?
01/31 10:35, 37F

01/31 10:46, , 38F
Hordern他有弄錯的時候,但在puzzle世界他盡很多心力
01/31 10:46, 38F

01/31 10:48, , 39F
至少在Nob前面有用他的名子來用做交換名 應該是備受推崇的
01/31 10:48, 39F

01/31 11:00, , 40F
然後就不要以訛傳訛,要還原歷史的真相...
01/31 11:00, 40F

01/31 12:05, , 41F
數學史領域我也認識一個很受推崇的傢伙叫 E.T. Bell
01/31 12:05, 41F

01/31 12:06, , 42F
但是他書中寫錯的地方(很多)我一樣不會給他面子
01/31 12:06, 42F

01/31 12:06, , 43F
這完全是兩回事
01/31 12:06, 43F

01/31 20:50, , 44F
很抱歉 請寫信給霍登要求更正! 我不知道誰說的是對的
01/31 20:50, 44F

01/31 20:51, , 45F
你不是存活在那個時代就只能用現在去推敲可能的真實性
01/31 20:51, 45F
文章代碼(AID): #1BO-Tscb (puzzle)
文章代碼(AID): #1BO-Tscb (puzz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