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傾聽年輕世代心靈(中國時報)

看板pts作者 (pcjosh^^)時間18年前 (2006/07/19 14:35), 編輯推噓5(503)
留言8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中國時報 A19/時論廣場 2006/07/16 傾聽年輕世代心靈 【簡妙如(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   從上週開始,我和一些朋友開始每晚守在電視機前,等著看公視八點檔的《危險心靈 》。改編自侯文詠的原著小說、易智言導演,播出一週多以來,已經引起網友的熱烈討論 。   這部由國三生角度出發的戲劇,省思台灣歷經教改卻仍舊沈苛的教育制度,細緻刻劃 青春期的困惑與憤怒。立體而不簡單二元對立的人物,句句扣人心弦的對白,清新的演員 卻恰如其分的演技,尤其在美學上精心設計的畫面處理,刻意用DV寫實拍攝卻擁有高度美 感,完全挑動情緒的配樂,可以說是公視近期從《45度C天空下》、《米可Go !》到《危 險心靈》,這一連串雅俗共賞好戲中的代表作。   在擠爆的網友留言中,最讓人觸目驚心的,是這齣戲對每個人「危險心靈」撩撥。無 止盡考試、補習、檢討、體罰,被丟在地上的考卷、在師長權威前的怯懦、失去尊嚴…被 期待、被壓迫、被誤解、被放棄,被迫承擔的家庭問題、被放大扭曲的青春期叛逆…原來 是絕大多數台灣學生在學生時代共有的創傷經驗。   有高中生說:「雖然我才剛脫離學測,但每看一集,我就忍不住地一直流淚…」。也 有已經當媽媽的五年級生說:「看危險心靈時,我就頭暈目眩起來,有種失憶症病人被喚 醒記憶的感覺…」。更有網友直言:「現在入學改成多元了,待遇卻還是單元的,高中可 以排成一條線,大學可以排成一條線,現在連教授都要被SCI、SSCI、 TSSCI 的發表點數 排成一條線」,直批這個歷經教改、思維卻仍嚴重單線、貧瘠的台灣教育體制。   大家都體會到這齣戲裡所要呈現的壓迫本質、人物張力與社會批判。不同的網友,也 都從主角小傑、詹老師、家長、小傑的同學…看到台灣社會、教育體制以及自我的真實縮 影。   對照起日前戲劇版的一則新聞:因為「新題材少、觀眾口味難捉摸」,為了降低風險 ,有幾部電視經典老戲〈還君明珠〉、〈又見一簾幽夢〉又要被瓊瑤、楊佩佩等製作公司 砸重金重新開拍。我既為這些製作單位在商業壓力下無法掌握觀眾、無法有開創性感到遺 憾(當然,這些劇似乎也很明顯地是著眼於更廣的大陸市場而非台灣市場)。同時,我也 慶幸我們還有公視,以及未來可以期待、要求、與實驗的公共廣電集團。   這些老片重拍的團隊,是否能從《危險心靈》在小眾口碑中的廣受迴響獲得體認?在 多頻道的時代,「大製作」與「經典名劇」,不見得是吸引分眾觀眾的關鍵。而面對愈具 影響力的年輕世代,他們的轉台與移情日劇、韓劇,也不是一個脫離社會現實,以靠大明 星、大場景、大成本所撐起來的八點檔可以挽回的。   我無意要商業電視台,負起既要陶冶心靈、改變社會又要娛樂大家的重責大任。但是 傾聽不同世代的「危險心靈」,吸納開創的構想,創作與時俱進、讓觀眾有共鳴、在美學 形式有新意的作品,從這些角度,公視已搶先挽救了台灣電視的枯竭創意,也贏得了年輕 觀眾的尊敬。 ---------------- 最近找一些危險心靈的新聞 發現新聞還真少 明明看的人還蠻多的 卻比一般低收視的偶像劇獲得的媒體版面還少 有人可以告訴我為什麼嗎 囧 -- BLOG JOSH http://www.wretch.cc/blog/pcjosh http://blogjosh-private.blogspot.com/ http://blog.pixnet.net/pcjosh 無名速度有點慢,不知道那個空間比較好,都用用看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5.212.196

07/19 15:03, , 1F
因為公視收視再好都不賣廣告...所以無利可圖...XD
07/19 15:03, 1F

07/19 20:56, , 2F
收視率都是被廣告商掌控者。
07/19 20:56, 2F

07/19 23:50, , 3F
而且ac尼爾森似乎還沒把數位電視收視戶納入計算
07/19 23:50, 3F

07/20 10:09, , 4F
這真是傳播系教授寫的?學者也開始學記者抄bbs文章?
07/20 10:09, 4F

07/20 10:09, , 5F
而且很多引文根本就是出自本板! orz...
07/20 10:09, 5F

07/21 00:02, , 6F
這還算合理的引用吧
07/21 00:02, 6F

07/21 14:33, , 7F
又不是重要引述,需要字句必錄?是節錄網友感想或寫自己感想?
07/21 14:33, 7F

07/21 14:36, , 8F
一個學者(還是傳播系)用bbs風格的寫作投書真不敢恭維!
07/21 14:36, 8F
文章代碼(AID): #14lTB4Jm (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