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政治感觀-台北市市長選舉有感

看板politics作者 (笑而不答心自閑)時間17年前 (2006/11/12 21:19), 編輯推噓2(205)
留言7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在這個世界裡,主體四處散落,未加組織,只有付出想像的代價才 能加以掌握,而如何選此一假似主體的選擇(政治的、倫理的)又無任何 奠基性價值:選擇什麼並不重要,誇張或暴力均無妨,我們只要宣告出來 ,這只是一種傾向:站在世界的碎片之間,我唯一的權利就是我可以偏好 。」           ~羅蘭‧巴特《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鏡像自述》   選民多數時候往往先有了好惡再有立場,然後再有理由;也就是說會 有感性的直覺作為前導,再來才是分析與判斷。   對意識形態的傾向與偏好,例如統獨,應該並非是大多數人是在完全 沒有偏見的狀況下(或因受歷史時空背景影響等),去分析所謂的利弊或 應該如何或不如何。基本上,如果有選項的話,應該是支持統?或支持獨 ?或者是其他?然後為什麼?當然或許經由歷史(事件)不斷的發生與累 積,以及當下的政治局勢等,可能改變我們在政治上的看法,進而影響到 我們認同的黨派或支持的候選人。但是其實,若將各黨派的基本盤加總( 擴大來看泛藍泛綠若只推一組候選人狀況下亦可),大概已經超過了選舉 中有效票的半數(亦即扣除廢票、所謂的中間選民、肚X票......等;較 不關心政治、因不克前往投票或對政治失望、未有認為可投之候選人,致 未去投票者......等未計此內)。   就政黨、政治人物而言,應也可作如是觀,究竟你支持這個黨或這個 候選人的第一因是什麼(就我們能力範圍所可意識、思考到的而論)。其 實即使有:譬如有人會說:當初就是因為如何如何我才支持這個黨或這個 候選人的。這樣看來似乎是先有了理由,但是在我們剛開始支持這個政黨 或候選人時,我們對於其他的政黨或其歷史都已有相當的暸解嗎?做過理 性的剖析與審思嗎?多數時候應該都只是看到了某一部分、或在某個歷史 條件下而支持,而當後來這樣的好惡或傾向已根深柢固,大致也就不太會 改變了。   換言之,就政黨和政治人物於選舉間而言,選民通常是感性大於理性 的,就如同人們生活中的其他許多時候一樣,是用情緒、感覺,以及自以 為理性、客觀的態度來做判斷以及決定的。因為除非我們對某件事本身沒 有先入為主的好惡,或者是不受到長期以來所接收訊息的影響,否則,我 們幾乎難以一種真正的公平、理性、客觀的角度來看事物。另一方面,經 驗法則必然在人們選擇的過程中佔有一席之地,在此同時,或許我們的選 擇會起微妙的變化。   另一方面,我們一樣關注,為何媒體會有被一分為二的派別、政黨的 支持者會有極度死忠的鐵票選民,這些都是人的情緒或意識傾向在作祟。 所謂真正的中間選民呢?其實佔投(有效)票人口的比例並非多數,一般 而言,選民或多或少有政黨傾向(政治人物喜好傾向),只是具黨派色彩 的深淺(或者是對某位政治人物喜好度的高低)而已,而這整體的選民意 識模式又何嘗不可視為個人的對照。   簡而言之,立場多數時候是好惡問題。是非呢?多數時候也不過是在 人們好惡的過程中的點綴而已,當然,當事件不斷累積,或者到了大是大 非、與人們的價值觀有大幅違背時,會有變化,但在某些條件下,也未必 會影響如預期之深(物極必反與邊際成本)。而一般情況下,多數的政治 人物都有可見的瑕疵,就如同人們都有缺點一樣,我們又怎麼選擇呢,可 能又回到了好惡,或者是個人的價值判斷吧。   這次的選舉,如同以前我們所遭遇的選舉一樣,大體而言,一言以蔽 之,『各投所好』而已。每個候選人都有其優缺,畢竟人非聖賢,故支持 者在其中分別扮演的角色亦即同時數自家之珍與敝帚自珍而已。 『有人認為』: 郝龍斌作環保署長限塑政策成功、國民黨黨內初選提名具黨正當性..等; 但也有人質疑其跑去民進黨作官、只靠國民黨、馬英九的光環......等。 謝長廷公職經歷豐富,具行政經驗、為民進黨提名本土政權參選人..等; 但也有人質疑其涉高捷弊案、不因扁涉國務機要費案與之切割......等。 宋楚瑜任省長政績頗佳,行政經驗亦豐、選舉數度受國民黨欺壓....等; 但也有人質疑其扁宋會、選舉多次失利,該讓手年輕人,頤養天年..等。 李敖格局、思想層次高,亦對建設非無涉獵研究、較無政黨包袱....等; 但也有人質疑他只靠一張嘴、一些行為令人無法認同..............等。 ................................................................   也不說什麼著毋庸議的每個人都礙於自見,但我們是否應該好好再次 深思:這次我為什麼投誰?不與他涉。亦即針對候選人本身,進而擴大到 政黨、政壇、甚至歷史等,做一對自己的盡可能全面性的檢視與詮解。 另一方面,則還有諸般論述: 『將此次投票作為對國民黨或民進黨的不信任投票』的拉高選戰層次手法; 『因為不能讓泛綠(或某黨)贏,所以要投誰;  因為不能讓泛藍(或某黨)贏,所以要投誰』  為顧全大局下的所謂棄保、反棄保概念問題; 『人民不該再被政黨綁架、應選有能力的人』的打破選民政黨結構策略; 『「權力使人腐化,期待權力使人麻木不仁」』; 『「英雄人物終將令人生厭」』的政治現實......等。 ................................................................   這些論述基本上沒有所謂對錯,端視站在什麼角度就用什麼論述。   當然應該選賢與能,當然政治也有其現實,只是我們應更深刻地去思 考一些問題,或許我們仍然不會改變我們的決定。但我們經過真正的深思 後,將會對公民於選舉中之意義與價值,及所應具備的素養,同時對自己 對政治的看法有另一番的體認。   畢竟我們都是人,沒有人是能持著全然完美、絕對超然的態度來看待 及處理所有的問題的。在政治的討論中我們更常看到的是,即使自認以是 非作為立論基礎,但在引述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個人的好惡也必然在其中 發酵,因此,我們常常看到政論節目、評論者被批評以及不同黨派支持者 的相互激辯等,這也成為了不可避免的現象,重點是,我們應盡量不陷於 情緒的批判中,應冷靜地審思:政治的意義在哪裡、政黨、政治人物,甚 至於我們--作為社會公民的價值與意義在哪裡。   現在也常常有人提到『法律責任、政治責任、道德責任』的政治人物 的責任層次,最後則往往談到了政治人物的品格--政治人格,這個其實 就是人性問題,一個政治人物的性格所影響的關鍵,但相同地,人們的好 惡與情緒對於此也未必有直接與絕對的正(負)相關。   其實現今政治的亂象,我們以一個人在生活中作為縮影來看,在某個 層面上而言也是可以清楚地認知的:喜好與厭惡、堅持與改變、贊同與爭 論......等。   這一段時間以來,台灣的政治可以說是發生許多震驚社會、影響政壇 的事件,其中劇情的發展,甚至到了令人瞠目結舌、匪夷所思的地步。   我們看到許多的政府官員、民意代表,以及電視媒體的評論者等,每 天聲嘶力竭地為其個人的想法、為其個人或其所屬團體的利益發聲以及辯 護,但真正引人深思的是,政治仍舊難以不摻入人性,當然,畢竟組成政 治的一個主要元素是『人』。   所謂的制度面其實並不是最根本的核心問題,但是人性卻又不可算為 政治的變數之中(它是影響人類行為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這才是關 鍵,而在這樣退而求其次的前提下,政黨以及政治人物仍應有所作為,以 高道德作為自我約束的標準,並且真正以國家發展與人民福祉作為努力的 目標。   政治不應該是盲從,或許我們可以有好惡、有盡量理性、客觀的批判 ,但就如同我們身為一個人以及看待其他人一樣,必須先了解自己及所喜 好的是什麼、要的是什麼,接下來則想,應該做什麼、該如何做,我們才 較能在這紛擾的時代中,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立場,作為一個負有社會責 任的知識份子,不應流於鄉愿,同時,當然也不應沒有是非。   無論任何的政黨,別再為過去錯誤的自己辯護了,因為那將會讓一個 黨失去理想、失去自己。政黨應該帶領人們邁向國家繼續發展的坦途,而 非不斷地操弄人民,讓社會處於對立與矛盾之中。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我用蘇東坡的詩作小結,這 是他寫給他弟弟子由的詩,以昔日的艱難坎坷與其共勉。在台灣這塊土地 上的人民,也都是同胞、都是手足,我們想讓台灣走向哪裡,我們就該如 何努力,而政黨呢?請別忘了你們對人民的承諾以及創黨的理想,最大的 困難往往是在蛻變前發生的。當然台灣也處在這個既是危機也是轉機的時 代,只是我們仍然抱持著希望,自詡為經世濟民的政治人物們,衷心期盼 你們能以為人民福祉請命的意志,在歷史波濤洶湧的時刻,放下過去的包 袱與一黨、一己之私,讓台灣今後,其生氣依然蓬勃、其社會核心價值依 然屹立,無論是政黨或是人民,切勿讓一時的困頓或挫折,而忘了我們的 理想與初衷。   個人的私念是會淹沒於歷史的浪潮中的,歷史也必將記載,當世紀之 風輕掀台灣史冊的時候,它將會讓一個聲音在空中迴盪:從來不只想著自 己價值的人,才有格局開創超越個人價值的事物。                      二○○六年十一月十二日   (文章部分內容已載於 PresidentLi版,文章內容增加整理後如上) 後記:引用李敖九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於北京大學演講:「就是你們任何 人覺得○○講演好的人,我就要警告你們了,今天你們可能很失望 了,為什麼呢?我無法花一個小時把你的觀念轉過來,就是說你已 經上了○○的當以後,我很難把你轉過來。」    這或許就是台灣人民置身於目前政局下的一種寫照:處於對立與失    望之中。就是當我們已經上了政治的當後,我們很難轉過來。    只是,我也在尋找其中的價值,    因此也應自嘲吧:癡人覺已夢中醒,豈知仍是夢囈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85.253 ※ 編輯: wada 來自: 218.166.85.253 (11/12 22:43)

11/13 00:08, , 1F
整篇也轉過去PresidentLi吧 推
11/13 00:08, 1F

11/13 00:55, , 2F
推,不管大家要選誰.我都希望只看能力,而
11/13 00:55, 2F

11/13 00:56, , 3F
不是看顏色或政黨,正確的民主素養應該是
11/13 00:56, 3F

11/13 00:57, , 4F
選人不選黨,更不是在選顏色,在某些人刻
11/13 00:57, 4F

11/13 00:57, , 5F
意煽動的口號下,依然能堅持自己的想法,
11/13 00:57, 5F

11/13 00:58, , 6F
而不被影響,那才是真民主,也是選舉的真
11/13 00:58, 6F

11/13 00:58, , 7F
11/13 00:58, 7F
文章代碼(AID): #15LnzYal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