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我所不能了解的事--誰在折磨島國?

看板politics作者 (倒影下無聲嘆息)時間18年前 (2006/06/22 12:21),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4 (看更多)
※ 引述《gonzdevour (吞食)》之銘言: : ※ 引述《deeply (倒影下無聲嘆息)》之銘言: : : 我同意這篇回覆是中肯的, : : 可是對於這篇回覆...或者藉著這篇回覆, : : 表達一下意見。 : 雖然你說不是針對我,但還是提到了幾次「作者」, : 所以我這「作者」就來回覆幾點你的質疑。 : 我是杜正勝事件之後才常來的政治新手, : 政治大概會說得不入耳吧?也讓大家笑一笑好了。 我想表達的是對於事件的看法,不是針對個人, 所已有回應很好啊,一個人自言自語也亂無趣的, 不過如果用政治新手或者老手來看評論的質, 那閣下放心,我這個遊客或者過客肯定可以替你墊背, 我根本想不起來上一次來到這個版是什麼時候, 故,不用太謙虛。 : 您的文章很長,一氣呵成,很難一段一段回, : 恕我把您的意見整理成以下形式回文: : 一.族群問題 : 1. 族群操弄是市場機制 : 我同意族群操弄就如媒體亂象一樣是供需的結果。 : 但就像上次我說媒體問題因供需機制無法解決時, : wdwd大回我:其實愈來愈多的人選擇不看新聞。 : 我或許也該樂觀地說,其實愈來愈多的人不吃族群操弄那套。 : 住在臺灣的人是實際的。那些曾被市場烘抬的、過度曝光的選舉語言, : 或許有機會被市場捨棄。我想我們都應該這樣希望。 我也同意有越來越多人不看新聞, 可是這樣現象可不可以推導出這樣的結論, 基本上我有兩點懷疑。 不過對於這能不能算是人們對於這種供應的反制不無疑問, 因為不看新聞有著不少的可能性, 例如決意當個全聾的演說家,媒體說媒體的,政治人物說政治人物的,我相信我相信的, 只問立場,瘋狂反對另外一邊的人也不需要新聞。 另外,不看新聞,就算是摒棄族群那一套, 也有可能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 對於新聞轟炸的疲憊導致人們對於公眾事物的冷漠, 人們並不是選擇他要吃哪一套,而是他決定什麼都不選, (不管是不是因為市場機制失靈,他找不到任何一套他想要的) 單純地冷漠,對政治、對新聞冷漠。 相信可以憑一己之力改變政治現狀也許危險, 但是對於政治冷漠不一定比較不危險, 不管是藍還是綠執政,多數人的不關心只會造成放任, 很有可能是少數人決定了多數,民主機制被架空, 我誠摯地希望族群操弄會被淘汰,但是,要付出多少代價呢? : 2. 對立的力量都是對的,那什麼是錯的? : 暴力是錯的、挾媒體過度渲染是錯的、 : 以民意之名干預司法是錯的、欺騙是錯的、 : 不負責任是錯的、愚民以遂政治目的是錯的。 : 名份都是對的不代表手段就都是對的。 這種說法有一點斷章取義, 我提出的那個問號只是在表明這不是對錯的問題, 真理就像生日一樣,每個人都會有一個, 沒有人可以因為別人和你不一樣就說別人是錯的, 因此,那些種種的錯,是角度的問題也是是倒因為果, 是當你認定那是錯的,所以才會認為那是暴力、那是過渡渲染、那是干預司法, 支持這種作法的人肯定有著不一樣的說法。 走上街頭的人認為自己的宣揚特定立場, 不論在總統府前面還是在TVBS外面,而這本來就是民主制度所保障的權利, 只要他符合集會遊行法之類的規定。 在媒體上放話的人、相信的人可不會覺得是過度渲染, 他們覺得人民有知的權利, 他們認為因為傳播所以才可以公道自在人心, 更可怕的是,他們可以舉例沒有媒體尼克森怎麼會下台。 以民意干預司法,古今中外不都這樣, 白小燕命案、洛杉磯大遊行, 不僅僅政治案件是這樣,社會案件也不遑多讓, 說干預,是因為你已經認定那是錯的, 遊行構不構成干預,已經可以各說各話了, 報導構不構成干預,這只是認定程度的問題了, 這麼做到底好不好,有人要說這是讓躲在法律象牙塔的人認知社會現實的話, 誰又能說什麼呢? 雖然我一點都不同意這種看法, 會什麼有人會相信一句政治控制、司法不公, 就寧願相信政治人物而不是有著身份保障、專業訓練的法官, 很詭異,但很遺憾,這是事實。 愚民政治誰才是罪魁禍首? 不問比較基準與其他影響因素就說韓國年輕人收入是台灣兩倍的馬英九, 還是避重就輕,不談禮券哪裡來的陳水扁? 如果回歸市場機制的觀點, 這種催眠式、口號般的頭條還不是因為有人接受, 一個凡是要求推論、講究合理,不斷章取義看人相信的人民, 就不會有信口開河,缺乏推論的政治。 不過...喜歡這種作法的人應該會更直接的問,誰告訴你這是愚民? 藍與綠最大的差別頂多只是控訴不同的主角玩一樣的把戲而已。 所以,邪惡沒有號召人心的本事, 說現代政治太敏感,但是從以前到現在, 十字軍東征到回教聖戰,讓人拋頭顱灑熱血的哪一個不是正義? 唯一的差別是,各自擁護的正義長得不一樣而已。 (不負責任是錯的,這沒有爭議,可是什麼是不負責任呢? 大哉問,留到下面討論吧) : 3. 族群對立事實上根深柢固於大眾,不僅僅是少數人。 : 我同意。我自己就沒辦法當中間選民。 : 我也無法否認我之所以傾向泛綠,有家庭屬於本省族群的影響。 : 然而,我們這代的族群對立已經比上一代的族群對立要弱化得多, : 所以我們也可以合理地期待下一代。 :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對立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我同意, 所以我並不覺得這個問題有多嚴重, 比起美國的南北戰爭、比起世界各地層出不窮的種族屠殺, 台灣有機會用時間來解決,已經非常幸運了。 : 二.爆出弊案還支持扁是奇怪的 : 1. 要求扁政府為底下的所作所為負責 : 有些人指扁死不認錯,但扁上任以來道歉了十三次, : 次數之多還被外國作家消遣。當然只有道歉是不夠的, : 不過該交付司法的,扁沒有動用國家權力干預, : 該受社會公評的,扁也沒有把2100抄台。 : 2. 尤其弊案來自君側,道歉不能了事 : 這就要來比爛一下。泛藍鷹派為了罷免而舉例的國家, : 尤其是韓國,沒有因為這種程度的弊案而下台的元首。 : 即使是親生兒女涉案,也絕大多數都是道歉了事。 : 扁應該負責任,但不能因為討厭就不管比例原則。 不負責任是錯的,不會有任何問題。 可是什麼事情是不負責任? 更精準一點來說,怎麼作才算是負了責任? 這就是一個大問題。 所以我覺得就問題核心來看不在於內線交易對不對、假設真的有收禮券對不對, 因為就算再怎麼深綠,也沒有多少人瘋狂到告訴你這些假設成真也無所謂, 真正的癥結在於要怎麼樣才算是已經負了責任了? 藍色的覺得總統要下台,綠色的覺得總統要道歉司法偵辦就可以, 罷免倒閣不是無中生有的制度, 綠色的主張也不是毫無根據甚至兼顧安定的。 這件事情不推論而單純援引外國的處理模式並不妥當, 畢竟沒有人規定別人怎麼做我們就非得怎麼做, 而且沒有理由的援引,很容易導致各說各話, 比方說,為什麼不是循著總統下台,下一任總統特赦的模式去走? 為什麼不是學泰國全面改選,選輸的滾這種模式來走? 舉一個更不應該的極端例子,為什麼不循著政變來走? 別人怎麼樣所以我們怎麼樣,這種說法不足以服眾, 沒有理由就沒有提供一個可以討論的基礎, 無論這個例子是傾向總統要不要下台。 : 3. 罷免是政治問題而不只是是非問題,政治問題政治解決 : 想不要政治解決也不行了。 唉~好無奈的語氣啊! 可能是因為政治亂象連連, 導致不少人都寧可指鹿為馬,明明是政治問題硬要說不是, 但事實上,扭曲他的性質並不會讓事情變得更有道理, 政治問題政治解決,這不是天經地義嗎? 沒有認清本質就下手,很容易治絲益棻,越弄越糟糕而已。 : 然而國家有法,不適用就修法, : 不能為了方便政治目的要求越法行事。 我不太看打打鬧鬧的事件, 所以我不太清楚這裡的越法行事想要指稱什麼, 不過台灣的政治新聞已經多到一種討論起來沒完沒了的地步, 但是,不可否認的,在立法院撐腰的狀態之下, 很多事情只能說是不好,而不能說是越法, 除非立法院懶惰、愚昧、白癡到懶得自己動手修法, 否則法律的大腦中樞就在立法院,要什麼法有什麼法, 除了極少數的法律之外,溯不溯及既往還不是他們說了算, 如果大腦錯亂,這不是身為手腳、身為執行者的司法人員可以挽救的。 所以,基本上這一個段落, 對於能不能越法行事,我同意。 : 三.經濟問題 : 1. 疾風知勁草,扁無能故無法突破經濟困境 : 這我無法回答,包括現在經濟到底好不好。 : 我認為行外人用觀感、用新聞來衡量政府經濟作為, : 很容易被選擇性的數據操弄。 : 扁到底經濟拚得如何,我不知道, : 如果經濟學人有十種合理解釋,我們只好十種都照單全收。 很奇妙的結論,不過我同意, 經濟學家自己擺不平的事情沒有道理我們可以越俎代庖地討論出個什麼結論來, 只是,在如果在「經濟是不好的」前提之下, 我討厭有人以大環境、全球經濟、前朝政府云云,就覺得政府可以置身事外, 不管這個政府是什麼顏色、什麼國籍。 很基本的邏輯, 我們需要能源規劃的時候,代表我們在能源上有問題,(通常問題還不小) 我們需要經濟政策的時候,代表我們對於經濟不會沒有挑戰或者疑慮, 我們換掉前任政府的時候,就代表我們對他不滿意要換個人解決問題, 絕對不是看到坐擁國家高權的人說,那都是別人的問題, 只要是人民的問題就是政府的問題,絕對沒有別人的問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4.75.98

06/22 14:25, , 1F
推。我接受您的看法。
06/22 14:25, 1F

06/22 21:02, , 2F
推這串討論, 大概是最近政版上看過最理性的
06/22 21:02, 2F

06/22 23:42, , 3F
推 真是越長的文越該看...
06/22 23:42, 3F

06/26 04:37, , 4F
好文要推
06/26 04:37, 4F
文章代碼(AID): #14cXh917 (politic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4cXh917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