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 九月 ◎nuo

看板poem作者 (五車書史落地貧)時間7年前 (2016/07/13 17:58), 編輯推噓7(7052)
留言59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九月〉 ◎Nuo 我還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嗎, 我還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嗎?   歷史學家坐在墓穴 身旁是一大群脫韁的獸骨 奔騰,字在奔騰 真實無處可躲 在這有生之年啊,只求 能認出一字 便是一字   我還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嗎, 我還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嗎?   天文學家在螢幕前 迷戀於無法究竟的星 與星,與星 不朽是今日放送一尾信魚 赴往宇宙,期盼來生 它能以光速歸來   我還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嗎, 我還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嗎?   生物學家聲稱 研究團隊三年期間不離不棄 終於證實於亞馬遜河第五支流第二樹洞 發現一系新品種的蛙 凡碰觸牠,注意了—— 眼珠、耳鼓、鼻腔、舌膜、肌膚以至意識* 皆會一點一點 消失不見   我還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嗎, 我還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嗎?   一隻一隻九月底消失蛙 一座一座靜谷底黑潭 千手千眼 洶湧盛開       *即六根,佛教用語,包括眼耳鼻舌身意。 ======   《論 Nuo〈九月〉的科學哲學風景》 ◎我家裡有貓     一、時間命題下的蓋式塔轉換     只要依循於科學的實證形象:科學知識是累積的,我們便會發現,從 事這些科學工作便是在地基上一層層架構出人類的知識。然而,若我 們檢視科學歷史的發展,科學知識的累積卻都無可避免地歷經地基的 全盤推翻,而發生了孔恩所述的在「蓋式塔(全體)轉換」下科學知 識典範之間的不可共量性,例如,從天動說到地動說,從牛頓力學到 相對論。在這之中,絕大多數的心力累積就隱含了一種徒勞,但又為 一種無可避免的徒勞,終極且非主體本意地說:累積足夠的待推翻知 識。即使有著往後的典範轉移,那也和徒勞者無關了。因此,開頭以 及在詩中重複出現的「我還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嗎?」此一詰問遂可成 為貫穿上述想法的索繩,同時作為和「徒勞」的呼應。     二、徒勞的累積作為一種必要     這首詩中的科學工作者便是如此被側寫的,即站在徒勞的累積作為一 種必要的立場。如歷史學家對於過去的認識,在他們的眼中,過去是 脫韁的獸骨,是奔騰的文字。此處詩中的關鍵在於,即便「真實無處 可躲」,但並不被人們所掌握,或說,不被詩中的「我」所掌握:能 握有一個確知便是一個確知。同時透露了「知道」「生有涯但知無涯 」,仍舊選擇探知,而「知道這件事本身」就成為詩中的眼睛和動能 ,帶領「我」和讀者在詩中推進。   接著,詩描述了「天文學家在螢幕前」的迷戀,其中,螢幕裡的事物 的無法直接接觸,以及螢幕本身的冰冷感,是對真實的刺探,同時也 隱藏著「不朽」的特質。關於不朽,「咳嗽藥刮臉刀上月房租如此等 等」這是瘂弦告訴我們歷經風浪也得轉為市井小民的不朽,關於生活 的、在人類系統內部的。本詩則和其有鮮明的對照:「不朽是今日放 送一尾信魚/赴往宇宙,期盼來生/它能以光速歸來」,是那即使以 光速之姿也無法輕易於此生橫跨的事情,是對個人的否定,但並不否 定努力的累積和希望。詩中採用了「信魚」一詞,除了表徵如魚在黑 暗中游動的探索外,也和信魚本身向北洄游(累積),直到下季(等 待)的產卵季節(新生)到來有關,以此特性去支撐詩中的描述。再 接著道出重複的「我還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嗎」,誘出了對於存在的疑 惑,對於我們從何而來的疑惑,關乎人類系統外部的問題。     三、蓋式塔轉換和世界(我們)的關係     在進到生物學家的部分,作者轉換了詩的推進,可被理解為作者虛構 了一個「蓋式塔轉換」的進行。可先注意的是,科學離我們並不遙遠 ,反而是對世界、對我們生活的一種理解方式。所以,此處的蓋式塔 轉換,同時也是對當下世界立足的地基的推翻。   再回到詩的內容,至於為何是以「生物學家」作為主體,除了和前述 信魚的榫接外,詩作本身並無法做出有力的交代。但是,這也意味著 一種世界立足轉換的「隨機性」,即你知道會發生,但不能知道如何 發生,何時發生,由誰發生。接著,詩的內容,推進到「亞馬遜河第 五支流第二樹洞」,此顯然為作者的虛構,所提的「發現一系新品種 的蛙」也並不存在。作者很明顯刻意使用具體的虛構事物,不啻是向 讀者丟出了問題:我們能否認在未來不會存在(不會發現)這樣的生 物嗎?若我們持著波柏的「否證論」的精神,便會知道我們將難以獲 得充分的辯護。就如當初的歐洲人,在接觸澳洲之前,天鵝對他們來 說就是白色的,並沒有存在黑色的天鵝。回到詩中,作者給了一個大 膽的蓋式塔轉換設定,若真有一系蛙類,在碰觸之後,眼耳鼻舌身意 皆會消失,那麼,留下的命題便是:我們是否還算存在於這個世界? 反覆提到的時間是否還為重要?作者並沒有給我們答案。而是以一奇 異且引人窺看的場景盛放地收束,「一隻一隻九月底消失蛙/一座一 座靜谷底黑潭/千手千眼/洶湧盛開」,彷彿就是歷經此次由作者虛 構的轉換以後的世界:在人類漸漸消失六根之後,生物繁盛,棲地濃 密,人類則以超乎現在想像的方式存在;此也同時可用來象徵著科學 典範轉移之後截然不同的知識版圖的投映,同時也是不同的世界樣貌 的投映。   相較於轉換後的洶湧,如果真有這個轉換,我想它也將一如過往的那 些轉換靜悄地來到。這令我想起艾略特的詩作〈The Hollow Men〉, 今摘取相應的片段作結:   「在情感與回應之間/落下了陰影/生命如此漫長/……/世界如此 終結/世界如此終結/世界如此終結/不是砰地一聲而是輕啜了一下 」 === 評論轉貼自戰鬥力只有五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poembastar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105.43.22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oem/M.1468403889.A.CA7.html

07/13 21:28, , 1F
07/13 21:28, 1F

07/13 21:32, , 2F
&&
07/13 21:32, 2F

07/13 21:33, , 3F
哇哇哇哇哇 非常感謝讀詩評詩 !!
07/13 21:33, 3F

07/13 22:14, , 4F
喜歡這首詩 不喜歡這詩評 覺得只是拿科哲術語編織一
07/13 22:14, 4F

07/13 22:17, , 5F
套詮釋後硬套 蓋式塔 典範轉換 否證論云云 幾乎都只
07/13 22:17, 5F

07/13 22:18, , 6F
是失準的類比(論者真的有理解這些概念的內涵嗎?)
07/13 22:18, 6F

07/13 22:26, , 7F
疑問為何以生物學家為主體那部分也是有趣 如果這個
07/13 22:26, 7F

07/13 22:27, , 8F
認為需要解釋的話 那為什麼前面歷史學家跟天文學家
07/13 22:27, 8F

07/13 22:29, , 9F
就不問? 後面所謂的世界立足轉換的隨機性 就是講不
07/13 22:29, 9F

07/13 22:32, , 10F
出個所以然硬要充字數...一件作品裡的要素間沒有牽
07/13 22:32, 10F

07/13 22:33, , 11F
得上線的概念關係 其實所在多有 提個"隨機性" 似乎
07/13 22:33, 11F

07/13 22:34, , 12F
只是在增添科哲詮釋所需的科學色彩
07/13 22:34, 12F

07/13 22:41, , 13F
虛構一個蓋式塔轉換也是我非常不懂的 合理假定論者
07/13 22:41, 13F

07/13 22:42, , 14F
也會把歷史學家到天文學家的承接看作蓋式塔轉換(如
07/13 22:42, 14F

07/13 22:43, , 15F
果不會的話 那差異在哪?) 那麼論者表現出來的就是將
07/13 22:43, 15F

07/13 22:44, , 16F
前三段不同學者的刻畫 分別視為不同的典範以達成典
07/13 22:44, 16F

07/13 22:45, , 17F
範轉移的類比 問題來了 典範轉移是對科學"史"演進的
07/13 22:45, 17F

07/13 22:47, , 18F
說明 因此是有時間軸推演 但這首詩我們找得到線索支
07/13 22:47, 18F

07/13 22:49, , 19F
持說三個學者刻劃除了表面文字順序有差外 在實質詩
07/13 22:49, 19F

07/13 22:49, , 20F
的內容裡也是有時間推演的關係嗎?
07/13 22:49, 20F

07/13 22:52, , 21F
我是看不太出來 所以這首詩前三段的架構對我來說很
07/13 22:52, 21F

07/13 22:53, , 22F
明顯是三種不同的學術場景並陳 同時不同地 因此不適
07/13 22:53, 22F

07/13 22:54, , 23F
用必須預設時間變化的典範轉移
07/13 22:54, 23F

07/13 22:59, , 24F
倒可以很簡單地說 是從三種角度切入同一個主題:知識
07/13 22:59, 24F

07/13 23:00, , 25F
(真理)追求得面對時間的有限
07/13 23:00, 25F

07/13 23:12, , 26F
請問樓上對詩最後一段的解讀是什麼呢?
07/13 23:12, 26F

07/13 23:41, , 27F
第一句的消失"蛙"顯然是接續上段 但兩段的時間關係
07/13 23:41, 27F

07/13 23:43, , 28F
不甚明確 似乎也沒必要細究 畢竟都無礙於還有時間嗎
07/13 23:43, 28F

07/13 23:45, , 29F
這質問 時間不明的情況下亦無看待世界的觀點變化 當
07/13 23:45, 29F

07/13 23:46, , 30F
然也跟典範轉換無關
07/13 23:46, 30F

07/13 23:48, , 31F
蛙跟黑潭跟千手千眼我看作在同個場景; 千手千眼顯然
07/13 23:48, 31F

07/13 23:50, , 32F
代指佛祖 因此末段可視為跳脫出前面人類質問的角度
07/13 23:50, 32F

07/13 23:51, , 33F
而以佛的角度做對照 佛的態度是什麼呢? 這邊有兩個
07/13 23:51, 33F

07/13 23:52, , 34F
不互斥的走向 先講我較不看重的: 佛對消失中的蛙有
07/13 23:52, 34F

07/13 23:54, , 35F
所關懷 這是個合理的連結 但就沒關乎到頭兩段
07/13 23:54, 35F

07/13 23:54, , 36F
嗷嗚~~
07/13 23:54, 36F

07/13 23:55, , 37F
另個顯然是: 觀照那些在有限時間內嘗試解決那樣有
07/13 23:55, 37F

07/13 23:56, , 38F
限時間難以解決的問題的人們 但坦白說我不懂洶湧盛
07/13 23:56, 38F

07/13 23:58, , 39F
開是什麼態度(它跟千的繁多特性相融 但也僅止於此)
07/13 23:58, 39F

07/13 23:59, , 40F
或許可視為設計的留白 引誘讀者跳出擔心時間不夠的
07/13 23:59, 40F

07/14 00:00, , 41F
角度(例如: "何苦?")
07/14 00:00, 41F

07/14 00:02, , 42F
(語畢)
07/14 00:02, 42F

07/14 00:12, , 43F
我覺得作者應該沒有想那麼多吧 不過文本論文本來就該這麼寫
07/14 00:12, 43F

07/14 00:15, , 44F
洶湧盛開不錯 消失後在別的地方盛開
07/14 00:15, 44F

07/14 06:50, , 45F
評論提的轉換明顯不是三個科學家之間
07/14 06:50, 45F

07/14 06:56, , 46F
詩裡前兩者沒有轉換的線索。三杯都推倒的水,可能沒
07/14 06:56, 46F

07/14 06:56, , 47F
推倒一杯而兩杯不動來得顯眼。
07/14 06:56, 47F

07/14 07:48, , 48F
抱歉多推。我猜我家裡有貓可能很窮只好充字數騙騙錢
07/14 07:48, 48F

07/14 08:06, , 49F
不過我覺得kai大有點誤看評論文本了,有些疑問不存在
07/14 08:06, 49F

07/17 23:56, , 50F
轉換到底是文本裡有所線索 或是論者運用文本所留的
07/17 23:56, 50F

07/17 23:58, , 51F
空白自行解讀? 前者的話我會承認我讀錯了 後者的話
07/17 23:58, 51F

07/17 23:59, , 52F
我不是反對論者任何時候都不能自由解讀 我是反對那
07/17 23:59, 52F

07/18 00:00, , 53F
些科哲概念在這裡被這樣不精準地借用
07/18 00:00, 53F

07/18 00:02, , 54F
字詞流動跟其意義的延伸是可以有趣的 但用多了 濫用
07/18 00:02, 54F

07/18 00:03, , 55F
了 獨特性可能煙消雲散
07/18 00:03, 55F

07/18 00:04, , 56F
p.s. "典範"兩個字是有意義的 典範轉換不會只是隨便
07/18 00:04, 56F

07/18 00:04, , 57F
一個觀點轉換
07/18 00:04, 57F

07/18 00:07, , 58F
這篇有些地方還是寫得很好 想得很細 但對我來說有些
07/18 00:07, 58F

07/18 00:07, , 59F
地方想多了...(語畢)
07/18 00:07, 59F
文章代碼(AID): #1NXX2nod (poe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NXX2nod (po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