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情感] 害怕爸媽越來越老(女性角色與喪禮文化)

看板onlychild作者 ( @(^^)@ )時間16年前 (2008/04/16 00:34), 編輯推噓2(204)
留言6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7 (看更多)
※ 引述《elysebypota (地瓜拔絲)》之銘言: : 可能因為自己是女生的關係,所以這種事情想得特別多!! : 真的好不希望他們變老,能一直這樣在身邊陪著我有多好... : 前陣子又聽同學說,女生不可以拿家人的骨灰!!(就是"捧斗") : 說這種話真的很不吉利,但是我真的很氣憤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統跟規定。 : 真的一定要這樣的話,誰來幫我!! 看了你這篇,讓我想到之前讀過一些政治哲學的書,與人類平等議題有關, 然後因為要寫報告,所以查了不少資料,剛好看到一篇台灣喪禮文化的文章。 雖然和"獨生子女"沒有直接關連.. 不過台灣傳統的喪禮文化,長期以來,的確還建構在以男性為主體的脈落下, 在這樣的習俗制度下,女性角色是被刻意忽視、壓抑的; 我想這個問題滿值得被討論 :) 特別是這個板上..不少人身為家中唯一的女兒,應該會有更深刻的體悟吧! 制度是需要被改革的,尤其現在少子化成為一種事實, 傳統喪禮使用的訃聞中,那種"多子多孫"的清單..未來應該會被漸漸比較少見才是。 這問題,我跟家裡的爹娘討論過耶..他們完全就是一整個豁達 ╮(╯_╰)╭ 雖然講這種話題,有點觸楣頭 ^^" 不過這種事,每個人終究會遇到哩~ 這篇文章挺值得看的,貼出來跟大家分享囉! [立報] 傳統喪葬習俗 不見女人位置 更新時間:2007-12-10 23:05:10 【記者陳怡君採訪報導】重男輕女的傳統習俗猶如隱形大怪獸,明明存在卻打不到,這隻 頑強的怪獸在喪禮文化中尤其惡霸,往往以「女人往生,夫、子為大」「女兒外姓人」「 女兒喪禮,娘家別過問」等方式,傷害女性情感,不容許女性釋放悲傷。更可悲的是,未 婚女過世則自始就像不曾存在於世上一樣,不入祖譜、不入宗祠,不立牌位。 喪禮文化 打擊女性 上週末花蓮教育大學副教授蕭昭君,在高師大發表「告別殘酷的喪禮文化」專題演講,指 出喪葬習俗不只壓迫女性,對男人、同性戀也不友善。蕭昭君認為,個人在父權的森林裡 的身影,猶如承受習俗的恐怖統治,每個人都說很難打破,卻又找不到一個帶頭的壓迫者 ,等於對著空氣打仗。然而不可忘記,喪禮也是「人為建構」的儀典,並非牢不可破,如 果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是歧視女性、排除女性的文化價值,那麼,為了建立一個有價值的社 會,女性主義一定要對未來有一個「道德性的想像」。 蕭昭君點出,很多人臨終想要回「家」安息,但是女人可回誰的家?她有一個虔誠的天主 教徒朋友,因為先生是無神論者而壓抑自己的信仰,直到臨終才終於找神父告解,與天主 和好,然而回台後,先生卻將妻子的骨灰放在佛道教的納骨塔,娘家媽媽看了很心疼,卻 沒有說話的權力。女人想回天主的家,卻只能隨丈夫擺弄。 更令人難過的是,女人自己的葬禮中,當主角的卻往往是丈夫與兒子,訃聞中講的全都是 兒子的成就,女人一生的遭遇與成就全都視而不見,她的面貌、性格、經歷都似乎都不重 要,存在的價值只能依附在為人妻為人母的角色之下。 女性結婚 娘家不是家 話鋒一轉,蕭昭君面帶哀戚的說,她有一位生意做得很大的朋友,生前忍耐外遇不斷的丈 夫,獨自在醫院承受開刀治療的痛苦,就是擔心離婚死後沒人拜。這個女人娘家媽媽對她 說過:「妳不能離,也不可以回家,因為那(原生家庭)已經是弟弟的家了。」更荒謬的 是,喪禮上不認識朋友的主祭,竟然一開口就是「她婚姻多美滿……」,讓在場知情者心 理百味交陳,皆下來便完全介紹死者的先生與弟弟,完全沒告訴大家「這個女人生意做得 很大,養了娘家、夫家一家子……」。「我很想上台搶走麥克風,告訴大家朋友的生命歷 程,但是人家怎麼會理我呢……」 丈夫死 不准妻子到場 而傳統習俗丈夫過世妻子不能到場,更剝奪女性釋放悲傷的機會。有一位鶼鰈情深、牽手 環遊世界的老夫妻,丈夫過世時,太太希望到場將一封告別信燒給老伴,兒子深深體會媽 媽喪偶的悲傷,然而,當親戚壓力四面八方而來時,他還是屈服了。最後,作母親的為了 不讓愛子為難,放棄見老伴最後一面的機會,獨自埋藏憂傷…… 禮俗文化看性別地位 根據內政部《我國婚喪儀式性別意識之檢討》論文當中指出,傳統祭奠順序再製男尊女卑 的權力位置。喪禮通常由長子主奠,奠祭的順序是子、媳、女。「女」無論長幼均排在「 子」、「媳」之後,可見「長幼有序」不敵「男女有別」,當「長幼順序」遇到性別之時 ,性別是決定性關鍵,因此幼子會排在長女之前,同時因為女性地位從屬於丈夫,所以幼 子媳婦也排在長女之前。明白彰顯傳統宗法家族重男輕女,或將女兒視為外人的證據。 喪禮與父權文化掛勾甚深,然而也並非「鐵板一塊」全無各個擊破的可能。蕭昭君表示, 有一位朋友家中有3個姊妹,母親去世時,舅舅請來一個遠房男丁來捧斗,對方根本不認 識媽媽,只因為是同姓的男人,便取代了為人女兒的位置,事後還可以領6千塊紅包。而 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的女兒,在父親喪禮上,安排外孫女捧照片、女婿捧斗、女兒撐傘, 送最親愛的父親一程。 《我國婚喪儀式性別意識之檢討》訪談數位學者參與父母喪禮的經驗。某學者便表示:「 當天的樂隊、樂曲、輓聯掛的時候也不分男女,只排長幼。」「戴孝我們也都要求要全部 一樣的,葬儀社那邊會分男女,我們是要求都要一樣,全部都戴兒子的樣式,來祭弔的人 也沒有人提出疑問,也許大家的重點本來就不在這裡。」 然而這樣的作法不是沒有遇到阻力:「訃聞子女不分男女,只排長幼,孫子女也是這樣, 母親不稱未亡人,稱愛妻,訃聞發出去後有外人(姑丈)來介入,認為我們錯了,但我們 有性別意識,但我們家有自己的想法,也不在乎他們管。」 蕭昭君強調,女性主義翻轉宗教習俗的改革觀點,必須安置在社會歷史的脈絡下,有意識 的批判過去,凝視現在,以帶著平等理想的觀點規劃未來,除了破除男尊女卑的習俗外, 也必須看見同志在婚喪儀式中的缺席,建立多元家庭的友善環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24.64

04/16 15:44, , 1F
只能說這種習俗,還是不會輕易改變吧!!
04/16 15:44, 1F

04/16 20:03, , 2F
我怎麼覺得我身邊朋友的家庭已經都沒有這樣了= =
04/16 20:03, 2F

04/16 22:10, , 3F
墓碑上有的只寫某家子孫X大房 X是兒子數量 直接省略
04/16 22:10, 3F

04/16 22:11, , 4F
女兒 我最討厭女性後面都會括號(適X)嫁給姓X的
04/16 22:11, 4F

04/17 00:06, , 5F
我爺爺奶奶的墓碑都有寫,也沒有特別加註嫁誰
04/17 00:06, 5F

04/17 00:07, , 6F
可能我們家比較沒有這樣的觀念= =
04/17 00:07, 6F
文章代碼(AID): #181DabS7 (onlychild)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81DabS7 (onlych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