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吳尊友:若提前1年鬆綁 中國2022恐近百萬人死亡

看板nCoV2019作者 (賢介)時間1年前 (2022/12/17 19:20), 編輯推噓4(4013)
留言17則, 10人參與, 1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原文標題:吳尊友:若提前1年鬆綁 中國2022恐近百萬人死亡 發布時間:2022/12/17 15:21 記者署名:記者:邱國強/編輯:曹宇帆 原文連結: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212170111.aspx 原文內容: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今天表示,假設優化防疫新10條提前到今 年初實施,今年全年中國會新增86.6萬至103.9萬人死亡。 這是中國官方專家首度針對COVID-19的Omicron變種病毒疫情的可能死亡人數,作出公開 評估。 財經週刊今天舉行年會,吳尊友在回答「新10條」為什麼要等3年才推出的問題時,作上 述表示。 吳尊友表示,新10條措施推出的時間,是3年來每週報告死亡人數最低的時點,而且也是 疫情3年歷史上連續幾週每週報告病例死亡數低於1萬的時點。假設新10條提前到今年初實 施,全年中國會新增86.6萬至103.9萬人死亡。 他指出,根據疫情3年來的變化來看,中國COVID-19重症、危重症比例從2020年的16.47% ,下降到2021年的3.32%,到今年12月5日僅有0.18%,也就是說,重症、危重症的比例逐 年下降,病死率也是在逐漸下降。 針對今冬的疫情,吳尊友認為,可概括為「一峰三波」,從12月中旬到2023年1月中旬將 是第1波疫情,以城市為主,慢慢會上升起來。第2波是1月下旬到2月中旬,由於春節前的 人員流動造成的第二波疫情上升。 他說,第3波是2月下旬到3月中旬,春節後返崗返工。這3波疫情構成了今冬的新冠流行峰 ,持續大概3個月。估計今冬疫情感染率在10%至30%。 至於防疫放開後出現醫療資源的擠兌,吳尊友聲稱,疫情來得太快、太兇猛,短時間內出 現了大量感染者,但藥品跟進方面「總體來說還是可以的」。 他說,感染以後主要以休息為主。藥品只是輔助作用,千萬不要跟風拚命買。如果病情加 重,才需要及時就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2.103.7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CoV2019/M.1671276030.A.B04.html

12/17 19:29, 1年前 , 1F
廢話....一年前有delta
12/17 19:29, 1F

12/17 20:05, 1年前 , 2F
別人都洩題給你抄還抄不好
12/17 20:05, 2F

12/17 22:10, 1年前 , 3F
夏天冒起來封控,卻在冬天學英國躺平
12/17 22:10, 3F

12/18 00:39, 1年前 , 4F
中國人口那麼多 什麼時候開放都是百萬級的...
12/18 00:39, 4F

12/18 00:53, 1年前 , 5F
跟人口不完全有關 還要考慮打的疫苗
12/18 00:53, 5F

12/18 00:53, 1年前 , 6F
人家打mRNA 你打滅活....
12/18 00:53, 6F

12/18 00:54, 1年前 , 7F
別人開放可以出去玩 你開放火葬場塞車
12/18 00:54, 7F

12/18 02:03, 1年前 , 8F
那就繼續封啊!
12/18 02:03, 8F

12/18 11:01, 1年前 , 9F
他們現在就是在帶風向說封控都是政府為你好 解封死
12/18 11:01, 9F

12/18 11:02, 1年前 , 10F
人都是刁民出來抗議的錯
12/18 11:02, 10F

12/18 12:14, 1年前 , 11F
基本上你去查吳尊友今年四月針對上海強力支持動態清
12/18 12:14, 11F

12/18 12:14, 1年前 , 12F
零的言論對比現在 就知道他理論的支持重心是什麼
12/18 12:14, 12F

12/18 12:15, 1年前 , 13F
當時還有前朝的專家要跟他對賭根本不可能達到清零
12/18 12:15, 13F

12/18 15:22, 1年前 , 14F
香港是科興+BNT、澳門是國藥+BNT都這樣了
12/18 15:22, 14F

12/18 15:22, 1年前 , 15F
中國自己是科興+國藥 (茶
12/18 15:22, 15F

12/19 06:56, 1年前 , 16F
遲早要開放,只差在流行病毒種類、以及準備的程度
12/19 06:56, 16F

12/19 06:56, 1年前 , 17F
12/19 06:56, 17F
文章代碼(AID): #1ZdQN-i4 (nCoV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