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108 指揮中心記者會

看板nCoV2019作者 (靜夜聖林彼岸花)時間1年前 (2022/11/08 23:4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政府單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直播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G-Bp-1N0A
出席名單: 指揮中心 羅一鈞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 指揮中心 莊人祥 發言人 一、本日新增病例數 本土感染:24,935 例 境外移入:39 例 死亡個案:15 例 縣市分佈: 臺北市二千一百零七例、新北市三千七百二十二例、桃園市二千一百六十六例、臺中市三 千五百五十二例、臺南市二千五百四十一例、高雄市三千七百三十四例、基隆市二百五十 五例、新竹縣五百五十五例、新竹市四百九十三例、苗栗縣五百四十六例、彰化縣一千二 百九十二例、南投縣四百七十七例、雲林縣七百零一例、嘉義縣五百六十七例、嘉義市三 百八十例、屏東縣九百二十九例、宜蘭縣三百五十七例、花蓮縣二百三十九例、臺東縣一 百五十五例、澎湖縣五十例、金門縣九十四例、連江縣二十三例 *較上週二減少九千三百零七例(百分之二十七點二),目前還是持續下降當中 二、本土病例分析・新增死亡個案通報 https://i.imgur.com/titQ5th.jpg
https://i.imgur.com/rY1LMz5.jpg
本日新增三十三例中重症,為自五月三日以來、相隔一百八十九天的新低,分別為二十例 中症和十三例重症。死亡個案也是如此,不過從公布的資料中細分,可見部分北部、中部 個案尚未蒐集齊全,因此要待隔日齊全後才出現。是否確實已經進入一個新低點,要再觀 察未來數日的變化。 年輕死亡個案:  ・四十多歲女性:本身患有骨髓疾病等慢性病史,沒有接種過任何一劑疫苗。十月八日          因為發燒而至門診就醫,由於同時出現白血球低下的情形,所以安排          住院治療;十天後因發燒持續,經新冠PCR檢驗為陽性,故通報確          診並給予瑞德西韋等藥物,以治療肺炎、氧氣濃度偏低的狀況。雖然          經過積極救治,如插管使用呼吸器、轉入加護病房,但仍不幸因為併          發念珠菌菌血症,而在十一月五日過世。  ・四十多歲男性:本身曾接種一劑疫苗,具有肝硬化等慢性病史。於十月廿九日因為全          身虛弱、食慾差的關係,至急診就醫並檢驗確診後,同時發現到肺炎          、敗血性休克等情形,因此入院治療並使用瑞德西韋。經過積極救治          後,仍不幸在十月卅一日過世。 三、COVID-19 醫療資源統計表 https://i.imgur.com/4shRAxB.jpg
目前全國的空床率超過一半、達百分之五十二點九,而北部、東部看來較高一點,甚至北 區已經超過六成,因此在會議後決定,近期內通知台北區、北區的急救責任醫院,五百床 以上者的開設比例下限由百分之八調整為百分之六,以釋出百分之二的病床供一般急性病 人使用。 四、住宿式服務機構通報情形 https://i.imgur.com/QpXbak2.jpg
十月卅一日至十一月六日期間,工作人員的陽性率和上週持平(百分之零點七),自九月 以來都持續處在低點。至於機構住民,在十月出現連續三週的上升、由百分之一點一增至 百分之一點三、並持平兩週後,如今首度看到反轉,由百分之一點三降回百分之一點一。 這代表和高原期的脫離有關,待觀察整個下降的趨勢後,再評估篩檢頻率是否需要調整。 https://i.imgur.com/82gd9k5.jpg
整體投藥率還是百分之九十四,護理之家、老人福利機構均為九成五以上,而住宿式長照 機構、精神照護復健機構則是百分之八十三。由於比例高、速度很快,因此疫情的控制算 是比上一波維持得更好。 https://i.imgur.com/kQ8yCQ2.jpg
五、口服藥領用情形 https://i.imgur.com/4QEJ3rF.jpg
通常星期二是一週的最高點,十一月七日的總共領用量為五千一百七十六人份,因此不只 是確診數下降,需要服用藥物的人數也明顯下降,意味著本波疫情確實逐漸脫離高原期。 藥物的儲備足夠應付到年底,將視使用的需求以決定是否要再增加採購。 六、疫苗施打統計 幼兒疫苗: 昨日接種劑量:1,268 劑 疫苗覆蓋率: 第一劑:43.7% 第二劑:17.1% 總體: 昨日接種劑量:21,775 劑 *其中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接種 15,736 人次 疫苗涵蓋率: 第一劑:93.9% 第二劑:88.4% 追加劑:74.0% 第二次追加劑:16.1%        (六十五歲以上:42.4%) 問與答 代 TVBS: 雖然指揮中心說過不公布高端審查委員名單,但指揮官卻在臉書公布相關背景,請問考量 為何?由於有人質疑「在幫陳前部長的選情護航」,請問是否希望平息爭議?同時某民眾 投書批評「指揮中心日前公布的疫苗保護效益是越俎代庖、護航高端通過」,請問回應? 莊發言人: 指揮中心的慣常作法是不公布專家名單,以避免遭到不必要的霸凌和騷擾;而公布專家背 景,則是因為外界有聲音認為「審查會議根本沒有專家,都是衛福部自己開會」,所以指 揮官才會釋出專家背景。這是為了讓民眾知道,的確找了專家,且都是從國內首屈一指的 醫療單位、學術機構請來的專家評審。在合乎法規的前提下,十四名專家都一致同意高端 疫苗符合EUA的標準。 至於疾管署在製成疫苗報告時,利用真實世界的資料來產生各廠牌保護效力的證據,在世 界各國都有展開,本次也在向外界說明,審查通過時有三項資料,包括高端公司報告、某 臨床單位資料庫數據分析及疾管署大數據資料庫統計分析。過去新藥審查,除了申請公司 報告外,幕僚單位也會準備文獻、各國數據的比較資料,供專家評判,沒有越俎代庖的問 題。 公視: 莫德納 BA.5 次世代疫苗即將到貨,請問BNT BA.5 次世代疫苗的臨床數據資料是否已 經送來了?預計會採購多少的劑量? 莊發言人: 文件還沒有交來,因此要等他們提供資料後,才能展開審查過程。 代東森: 有民眾確診後因為某些原因不想通報,但還是想看病治療,如此是否會會導致就醫藥權利 受損? 羅副組長: 答案是會的。民眾如果快篩陽性,就醫時將由醫師診斷研判確診,形成共識後依照傳染病 防治法要在二十四小時內通報,否則將受罰,因此民眾不能用理由要求醫師不通報。而且 民眾若未完成確診,包括清冠一號、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開立程序無法進行,可能影響治療 權益。請務必以本身的健康為重,與醫師詳加討論後,根據醫囑使用、取得處方。 ETtoday: 從上週五開始,單日的病例和上週同日相比,下降幅度超過百分之二十,目前疫情趨勢評 估是否認為在快速下降的狀態?口罩鬆綁是否也要經過專家會議的討論?是否已經安排議 程? 莊發言人: 疫情下降的確比較快速、處在預期之內;而口罩解禁會在十一月討論,但還在收集資料, 朝戶外不強制戴口罩方向研議。 ETtoday: 意思是否表示只要蒐集資料,不需要特別另開專家會議? 莊發言人: 針對口罩過去並不需要專家會議決定,大部分都是行政指引的修正。 台視: 二度確診是否變多了?有臨床醫師說「近期發現每十個患者中,即有兩個是二度確診」, 請問國內數據是否有變化?隨著新變異株進入社區,類似狀況是否會更頻繁?口罩鬆綁的 「收集資料」,請問是指哪一類? 羅副組長: 國內重複感染個案累計迄今有 65,808 例。從上週通報人數來看,則有六千七百多人為重 複感染,以上週新確診十九點七萬例計算,重複確診的個案占比約為百分之三。醫師的觀 察可能與因為所在醫院或者區域影響,或是接觸病患症狀輕重程度不同,也許會看到比較 高比例的重複確診,而全國統計約百分之三屬於重複感染。至於口罩,經收集世界衛生組 織的建議後,可考慮戶外不戴口罩,但在室內或人潮擁擠的場所戴著口罩。 台視: 意思是說戶外可能考慮完全不用戴嗎? 羅副組長: 將評估分階段鬆綁,但第一階段的結果未定案。 寰宇: 確診投票中,彰化、桃園將把確診隔離者名單分送給投票所,此舉是否違反個資法?是否 有配套措施以防堵確診者跑出來投票? 莊發言人: 目前指揮中心及中選會都沒有規劃勾稽名單並事先提供,中選會將請前述縣市依照全國一 致作法。確診國人應遵守《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居家照護期間不得外出,違者將請地方 衛生局進行裁罰。 公視: 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如果確診了仍外出投票,最高可裁罰多少? 莊發言人: 可處新台幣二十萬至一百萬元罰鍰,視外出時間長短決定。 寰宇: 南韓疫情升溫已有一個月,從一萬例飆到六萬例,專家示警可能會達到二十萬例。請問該 國主要流行什麼病毒株、是否為同一波升溫?會否變成下一個台灣? 羅副組長: 按照該國於上星期三的數據,百分之九十三點一的個案為 BA.5,而 XBB 僅有百分之零點 五、 BQ.1 則佔百分之一點一。這波升溫的疫情仍為 BA.5 變異株,但不確定升溫後是否 會有新興變異株成為主流,初步研判是距離之前疫情已超過三個月,社區保護力下降,沒 感染過、未曾接種者確診,引起本波疫情,但還要再分析。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現代】李叔同《送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74.70.144 (馬來西亞)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CoV2019/M.1667922236.A.8C5.html
文章代碼(AID): #1ZQdayZ5 (nCoV2019)
文章代碼(AID): #1ZQdayZ5 (nCoV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