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從機器人到遠端診療 科技成新加坡防疫利

看板nCoV2019作者 (伊井野梅西子)時間4年前 (2020/06/16 15:19), 編輯推噓8(8010)
留言18則, 15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完整標題:從機器人到遠端診療 科技成新加坡防疫利器 發稿單位:中央社 發稿時間:2020/06/16 15:01 撰 稿 者:譯者:侯姿瑩/核稿:蔡佳敏 原文連結: https://bit.ly/3froSf3 (中央社新加坡16日綜合外電報導)武漢肺炎衝擊全球,改變民眾生活樣態,新加坡不少單 位透過科技來防疫,機器人、遠端診療到數位治理平台等,都成了星國抗疫的重要利器。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肆虐全球,新加坡是東南亞確診人數最多的 國家,累計確診病例達4萬818起,其中絕大多數為住在外勞宿舍的移工。 「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報導,因應疫情需求,新加坡博覽中心已改造成社區 護理設施(community care facility),藉由設置機器人進行遠端問診,已減少前線醫療 人員跟確診患者接觸時間高達6倍,進而減少感染風險。 新加坡博覽中心護理設施負責單位新加坡保健集團(SingHealth)表示,他們醫療人員感染 風險相對來說較高,因為不同於醫院將病人收治於負壓病房,博覽中心並沒有這些設施,導 致醫療人員花很多時間在病患周圍,提供全天照護。 另一方面,超過200名新加坡國立健保集團綜合診所(National Healthcare Group Polycli nics)的醫師已接受遠端診療的訓練,確保患者在這場流行病期間不用到診所看病,也能獲 得必要的醫療協助。 運用科技防疫的單位還有亞歷山大醫院(Alexandra Hospital);自3月起,院方就利用機 器人來強化院內環境清潔,保護員工及病人免於暴露在冠狀病毒之中。 除醫療領域外,疫情也致使數位平台需求激增。疫情爆發前,新加坡全球網絡(Singapore Global Network)數位行銷團隊一週處理不到12件諮詢案件,疫情爆發後,團隊每天都收到 約50件。 新加坡全球網絡是星國經濟發展局的一個部門,協助海外僑胞或相關人士相互聯繫。 另外,新加坡政府單位也派出機器人到公園協助維持社交距離。這樣一來,可減少巡邏人力 並減少人際接觸,有助降低傳染病毒的風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37.12.18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CoV2019/M.1592291987.A.562.html

06/16 15:21, 4年前 , 1F
06/16 15:21, 1F

06/16 15:23, 4年前 , 2F
只能跟著喔了
06/16 15:23, 2F

06/16 15:26, 4年前 , 3F
err
06/16 15:26, 3F

06/16 15:32, 4年前 , 4F
06/16 15:32, 4F

06/16 15:33, 4年前 , 5F
噓 激增
06/16 15:33, 5F

06/16 15:34, 4年前 , 6F
移工不在這個世界裡
06/16 15:34, 6F

06/16 16:08, 4年前 , 7F
errrrr
06/16 16:08, 7F

06/16 16:11, 4年前 , 8F
只針對本國人民,移工不算
06/16 16:11, 8F

06/16 16:45, 4年前 , 9F
狗屎國家都炸了還在那邊外宣 不丟臉嗎
06/16 16:45, 9F

06/16 16:45, 4年前 , 10F
人口才多少就4萬確診 丟人
06/16 16:45, 10F

06/16 17:01, 4年前 , 11F
Errrrrrr
06/16 17:01, 11F

06/16 17:20, 4年前 , 12F
好der 你說了算
06/16 17:20, 12F

06/16 17:51, 4年前 , 13F
Errrr,可是他們病例不是還在穩定增
06/16 17:51, 13F

06/16 17:51, 4年前 , 14F
長嗎
06/16 17:51, 14F

06/16 19:07, 4年前 , 15F
用了新科技還破四萬,可見沒用
06/16 19:07, 15F

06/16 23:43, 4年前 , 16F
才幾百萬人口也能破4萬...
06/16 23:43, 16F

06/16 23:43, 4年前 , 17F
這樣搞防疫宣傳很難說服外人吧
06/16 23:43, 17F

06/17 01:41, 4年前 , 18F
大外宣,宣起來!
06/17 01:41, 18F
文章代碼(AID): #1Uw7AJLY (nCoV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