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港片是什麼時候開始進入黑暗期的?

看板movie作者 (cookieyu)時間2年前 (2022/04/18 19:43), 編輯推噓3(303)
留言6則, 4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不論什麼行業,要把事情辦好,靠得也就資金和人才。97後比起政治審查的問題,先遇上 的應該是北上中國取得龐大資金與市場的誘惑。 先拿台港電影做例子,六七零年代,邵氏最強的時候,張徹、牟敦芾、桂治洪這些導演都 是先在台灣工作或求學,才過香港工作,畢竟那邊電影事業正夯。反過來說,當《梁山伯 與祝英台》在台灣大賣後,李翰祥也在資金支持下赴台灣創立國聯影業;香港武俠片能在 台灣取得好成績時,聯邦影業也邀請胡金銓來台灣拍出《龍門客棧》和《俠女》這種叫好 又叫座的戲。資金追逐著市場,又會引介人才流動,市場經濟的自然發展而已。但到了八 九零年代,台灣商業電影工業不振,很多台灣演藝人員反而得流向香港揾食。像是張艾嘉 、林青霞都是類似的例子。比較年輕的王祖賢,甚至是直接在香港發跡。 97後的中港關係,就只是上面港台資源移動的翻版而已。大導演如徐克拍了《七劍》、許 鞍華拍了《姨媽的後現代生活》、陳可辛拍了《投名狀》,這些2010前的作品,你還能認 出許多熟悉的中港合作記號。但後來徐克拍了《智取威虎山》、許鞍華拍了《黃金時代》 陳可辛拍了《中國合夥人》,只看幕前,香港的味道已然更少了。除了導演和演員,很多 重要的幕後技術人員,像全能的張叔平;攝影的黃岳泰、鮑德熹;動作設計的袁和平、洪 家班、成家班,也幾乎一批批北上。 當這些中國資金結合香港北上的人才,拍出掛著中國製片方、發行商的片頭、鎖定中國市 場的好片時,意味著香港也減少了產出一部好片的機會。因為這些人才和資金,本可以留 在香港拍出好的港產片。但資金皆為利來,一樣能拍出好片、大片,自然希望能投向有更 大機會的中國市場。 香港的人才並沒有消失,只是北上拍成了中國片。而在電影工業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本土 的幕前幕後人員也逐漸成長,取代了原本能灌溉香港本土人才的機會。人才持續出走、資 金不再青睞,香港影業當然難以為繼。只能期待大導、明星能因為鄉愁之故能偶爾回來拍 戲,像是《桃姐》;或是期待那些依然眷戀以香港為創作基地的團隊,例如杜琪峰和他的 銀河映像。不然就是看這些相對缺乏人才與資金的後起之秀,像《踏血尋梅》的翁子光、 《一念無明》的黃進能不能長成香港的新浪潮,或至少未來多留給香港幾部片吧。 類似的人才與資金移轉現象很多,只是這二三十年來,台港之於中國的磁吸效應實在太明 顯、影響太大了。台灣的唱片業也有點類似現象。我們的傳產、電子等製造業西進中國, 比起娛樂產業,對於留在國內的台灣人來說,恐怕更有日常的影響吧。 在談完人才與資金的磁吸效應之後,才會輪到談中國的審查問題。先不談政治的意識形態 問題,即便是合拍片,這些香港人才仍然要重新掌握中國與香港大不相同的審美口味。但 在我看來,中國審查問題或不同的電影品味,更多的是使這些香港人才、資金去中國拍出 爛片,對香港本土片的影響則相對較小。八九零的香港爛片不會比較少,在香港當年跟風 賺快錢的風氣下,超短時間、超少成本去趕片子的例子不勝枚數。只是你片子拍得夠多, 總能撿出幾片有趣的電影,盤據在香港的人才和資金,也能等到機會能投入大作。只是現 在的香港電影已經不像黃金年代有那麼多機會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25.12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50282232.A.604.html

04/18 20:11, 2年前 , 1F
港片有著當年全球唯一 其他國家難以取代的武俠動作
04/18 20:11, 1F

04/18 20:11, 2年前 , 2F
片帶領他們走到其他小國家達不到的電影市場,8-90年
04/18 20:11, 2F

04/18 20:11, 2年前 , 3F
代繁榮景象已經是後人乘涼了
04/18 20:11, 3F

04/18 22:04, 2年前 , 4F
聽起來 像上一個時代的失敗者
04/18 22:04, 4F

04/19 13:06, 2年前 , 5F
九七回歸前的香港是全亞洲最自由的地區
04/19 13:06, 5F

04/19 19:05, 2年前 , 6F
其實97前幾年就不太行了
04/19 19:05, 6F
文章代碼(AID): #1YNKxuO4 (movie)
文章代碼(AID): #1YNKxuO4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