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普雷] 美國女孩

看板movie作者 (小羊)時間2年前 (2021/12/22 05:39), 2年前編輯推噓8(807)
留言15則, 8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jobshencbsil (很傻很天真)》之銘言: : 看這部片是因為被廣告台詞所宣稱的03年背景而吸引去看 : 僅管演員的演技都相當到位,情緒可以被表演漩染而帶出 : 但最大的敗筆在於劇情、光線及美術 : 劇情的部分就是超莫名其妙的家人一見面就開始互撕 : 完全沒有任何的撲墊或陳述 : 只是一句話不合就開始口角 很多家庭片都這樣,先給你看這家一觸即發的眉角,再用全片慢慢架構這家背後的世界觀。譬如《分居風暴》和《咎愛》的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就常這樣搞。當然拿他跟初出道的阮導比較可能有點殘忍,但這樣的做法並非沒人做。 : 僅管看了編劇的背景後可以了解他可能只是在講他自己的故事 : 但這關我屁事,我是觀眾我需要的是劇情代入而非直接就瞭解你家早就破碎 你倒是指明了關鍵:劇情代入。代入的方式有先鋪陳背景再給現象、也有先給現象再引人慢慢看背景。本片做法就是後者,這部片「到底一家為何移民美國」是要透過一次次接下來的經歷現象來慢慢供人推敲的,並不要直接舖完背景讓人了然於胸後再看故事。 只是「關我屁事」,嗯,其實也不關我的事,但這些人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城市裡、想著同樣的成家立業與買房、想著同樣的孩子教育、想著到底在哪生活才理想又能永續... 也許遲早會和我們相關的。 : 另外場景中有很多戲根本就毫無意義 : 像是到頂樓看鳥?然後呢?然後呢? : 就沒有然後了,到底是交代這些要幹麻 樓頂看鳥是一種童年,這種童年回家沒爸媽、被關在門外,小孩一人流落街頭是很忐忑不安的;外有怪叔叔、拿好玩東西滿足你童心解你的忐忑,這在更古早年代可能是種社區的「守望相助」、但在工商發達年代卻令人擔憂是不是「誘拐小孩」。而一個理想的家庭會不會任孩子搞到這一步?當然不會,但他們這家已完全無法撐持理想而左支右絀。 : 此外,光線跟美術也很奇怪 : 光線莫名其妙把場景都打得很黑,也因此讓整個搭景顯得陳舊 : 可是現在3-40年老公寓在03年時根本就算新屋 : 你把景做得這麼舊,光打得那麼暗是在幹麻? 如果是選現在的 3-40 年老公寓,那要拍攝的有沒有可能就是當年的某種屋齡老公寓?雖然片中有說「房子十幾年了」但我們也不知他們當年住進時是新屋舊屋,畢竟那上面還貼著「囍」應是新婚時住進、而他們結婚沒多久就生了女兒開始兩地生活、這「囍」字居然也都還留著... 我猜這房子本來就不是他們生涯規劃的歸宿而只是過渡、心中真正的應許之地本來還是美國那間房(後來又幻滅了才回來)。 至於場景都打得很黑,搭景很陳舊,「其妙」也許就在它所表達的:這房子只是過渡、年久失修有壁癌也沒在整、照明也沒更新搞不好燈泡也沒常在換、連媽媽都不可置信地問爸爸「這些年你一個人都這樣過」?(這爸不簡單,很多分隔兩地的爸都養了小三 XD 有金屋的不一定藏嬌,但有藏嬌的多半有金屋) : 此外,這不知道要放劇情還美術講的大概就是對於整個03年背景的搭建 : 劇情上對於描述03年時台灣遇到產業轉型的困境是很無力的 : 一個家庭在看3-4千萬的房子(這價格在今天大概要破億了), : 然後讓女兒念私校 : 卻又在靠北房子漏水沒辦法修 : 這真的有認真想過是在講什麼嗎? 就理想與現實囉。他們的理想當然是要給女兒最好的,甚至媽媽一心「去美國」的原因是什麼雖然電影沒明說、但推敲其心恐怕也是為了給孩子美式教育而非台式升學主義教育。 但爸爸和媽媽「認知有差距」,爸爸不懂媽媽為什麼那麼愛美國,他在台灣找的學校也是「新店最好的學校」,應該是間私中吧升學管打得很嚴苛(有的公立國中也沒好到哪去),和媽媽心中的理想當然不一樣。但這是現實,沒辦法,要在台灣找開放教育連今日都沒幾間還要砸大錢,何況是當年。 在看三四千萬的房子,就是試圖複製妻子期待給女兒在此延續的「美國式生活品質」,他們在美國已有那種品質的一間房、但他都說這賣掉也沒什麼幫助,我們雖不知那間美房的價格如何、但比起他們在台看到的「一間三四千萬」同品質房還差很多。這種房子買不起那為什麼要看?因為有了女兒在旁且妻子有提出,那就算明知買不起也要做過功課努力過。 而「靠北漏水沒辦法修」,我猜你指的是媽媽與女兒一回家看見壁癌「下雪了」這段吧?這並不是沒辦法修,而是爸爸一人沒妻女在旁就過著不注重生活品質能住就好的生活。(再次敬佩爸爸,很多分隔兩地的爸爸都養了小三) 至於台灣產業轉型的困境,我想光憑本片對爸爸事業的那一丁點描繪,應該根本就不是本片要描述的吧?連他的產業類別是什麼我們都不知。如果要加給此片這個大任務那就言重了。 : 另外為了去說服大家那時候是03年而努力去用03年流行5566 : 也實在是畫蛇添足 : 孫協志禿頭又怎樣?21年的我們知道他就算禿頭還當過lamigirl的團長 爽得很 : 這種太過用力的描述,其實根本就不是劇情片所需要的 的確不是「需要」,但就小花絮吧?我只依稀聽過孫協志的名字連他長怎樣都不知,就像看外國片聽外國少女說某個外國偶像一樣。(記得03年我也被5566許孟哲採訪過,但他訪完對他同伴垮下了臉「他不認得我」,我同學則笑我「連5566都不認識」) 反而,禿頭這段更像在表達:台灣女孩思婷平日看似活潑外向,但其實多年養成的身段是較保守拘謹不敢惹事的,有什麼頑皮心思套句男生話語就「打打嘴砲」罷了;反之美國女孩芳儀無拘無束地,知道一個惡作劇梗就現學現賣才沒在忌諱。 : 總而言之,演員的表現非常好,但劇情部分就稀稀疏疏 : 至於為什麼能劇情能入圍,我也懶得去想了 : 另外這樣的心得文,應該又有一些文藝派的人來嗆說到底是在寫什麼了吧 : 你們那種千篇一律寫了沒人看得電影心得格式 : 就流著自己爽吧 我猜我就是那種文藝派吧,既然你點了名那就來對號入座報到一下,也配合演出加句「到底在寫什麼」吧 ^^ 不過我覺得你寫出的質疑也是很值得討論的,可能是有一種對電影「缺乏背景鋪陳」的不適應吧?不過很多獨立電影(我通常只看西片,國片就不知)也都這樣做,就一個小男子或小女子走動城市過了鬱悶的一天或一週,而他遇到的種種光怪陸離與他翻的一次次白眼,對觀眾來說都是蛛絲馬跡,慢慢到片末才逐漸為觀眾建構起他人生背景,甚或有時這背景到最後仍留了一大片白。 這種莫名奇妙的獨立電影,我推薦這週仍在院線的《我從來不是幽默的女生》,還有它廣告裡推薦的《噢!柏林男孩》《妮可睡不著》與《紐約哈哈哈》等「魯蛇系黑白電影」。當然拿這些片來和《美國女孩》相比是很奇怪,不過以「缺乏背景鋪陳」而慢慢「從現象建立背景」這角度來說是有其相似,只是這種片輕鬆詼諧甚至促狹惡搞,我們就算莫名其妙往往也比較容易看得很歡樂。如果要一樣愁雲慘霧的,那就推薦《漢娜的失序人生》這種老太太電影好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9.40.8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40122756.A.203.html ※ 編輯: mysmalllamb (118.169.40.83 臺灣), 12/22/2021 06:04:32

12/22 06:03, 2年前 , 1F
12/22 06:03, 1F

12/22 08:08, 2年前 , 2F
12/22 08:08, 2F

12/22 10:22, 2年前 , 3F
12/22 10:22, 3F

12/22 11:38, 2年前 , 4F
推,寫得很好
12/22 11:38, 4F

12/22 12:25, 2年前 , 5F
其實我覺得會去美國
12/22 12:25, 5F

12/22 12:25, 2年前 , 6F
只是父母把自己沒實現的願望強加在子女身上
12/22 12:25, 6F

12/22 12:25, 2年前 , 7F
台灣常常能見到這種現象,像是要孩子考律師醫生
12/22 12:25, 7F

12/22 12:27, 2年前 , 8F
原文根本廢文
12/22 12:27, 8F

12/22 14:12, 2年前 , 9F
樓上 原po只是說她的心得...也沒到廢文吧~這麼氣
12/22 14:12, 9F
也許「關我屁事」與「流著自己爽」比較沒那麼氣 (?)

12/22 17:01, 2年前 , 10F
我親戚在那年代蠻多都是送妻子小孩去美國的
12/22 17:01, 10F

12/22 17:02, 2年前 , 11F
這種其實沒有辦法外遇 當時美國生活花費高台灣很多
12/22 17:02, 11F

12/22 17:02, 2年前 , 12F
在台灣賺的錢都給小孩上私校用了 自然沒錢外遇
12/22 17:02, 12F
哎呀我認識的三位家族友人就有 XD 只是我們也沒多問他們財務。有沒有可能,要花錢的養不起、但基於感情或寂寞的就... ? ※ 編輯: mysmalllamb (118.169.40.83 臺灣), 12/22/2021 17:20:44

12/22 18:02, 2年前 , 13F
時代也有關係 2000年前若是沒跑大陸 留在台灣賺的
12/22 18:02, 13F

12/22 18:03, 2年前 , 14F
比較沒那麼多心思跟誘惑 因為終將是要去美國退休的
12/22 18:03, 14F

12/22 18:10, 2年前 , 15F
另外會留在台灣賺錢的 很多就是沒有辦法又不會英文
12/22 18:10, 15F
文章代碼(AID): #1Xmac483 (movi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2 篇):
文章代碼(AID): #1Xmac483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