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時間是永遠不會疲憊的—島嶼寫作《1918》

看板movie作者 (光吉)時間8年前 (2015/12/21 18:57), 編輯推噓5(500)
留言5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其實在看過《1918》之前,我對劉以鬯非常陌生。頂多只知道王家衛電影裡那些明麗的句 子是出自劉以鬯的筆下。「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溼潤而有光澤,鑲嵌在《2046》中 ,輪子不斷地轉啊轉的,好像文字也就真的可以讓自己不明所以的移動了那麼一點點。    不過【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中,《1918》裡的劉以鬯,卻是個敦實的人,沒有小說裡的 佻達狂放,卻也有著在《花樣年華》與《2046》裡周慕雲在這個世界裡苦痛掙扎的痕跡。    一個文人,在香港這麼一個文學荒漠裡面到底可以靠什麼生活?劉以鬯說,他只有一隻筆 ,不停地寫,不停地寫。白天要兼十個專欄,全盛時期甚至還身兼兩大報紙的副刊編輯, 晚上則是自己的時間。白天寫給他人,晚上寫給自己。但共同的特質都是寫,不斷地寫。    全以寫作構成的人生,往聚離散的人生也都是以作品作為關鍵字。劉以鬯會把自己收藏的 小小模型放在書桌前,寫一寫,乏了的時候就摸摸弄弄模型人物。自己攜帶自己設計打造 的街景,彷彿就可以自在操持自己的命運。他也集郵,收集瓷人偶,那些收藏靜止在櫥櫃 中,像是一種靜止的人生,對照自身拚盡了全力,最後活到了95歲這樣的高齡,他仍然在 寫,持續在寫作。    《酒徒》也許呈現了他的掙扎,而《對倒》以集郵的術語——印刷上罕見的上下並置的郵 票,呈現了兩個雙重對稱的景況。王家衛借用來作為《花樣年華》中的男主角與女主角的 對稱。實際上這對倒不只是形容人與人,人生與人生,家國與家國,境遇與境遇。那些對 倒的流年就像是鏡子裡的鏡子,多重折射出各式各樣的幻影。所有的幻影都是真的,也是 假的。雖然隱喻含蓄而委婉,但藏在後面的寓意卻是那麼大搖大擺無所顧忌。    整部紀錄攝影過程中,劉以鬯是以閑散輕鬆的態度面對鏡頭,有種風波浪頭已經過去,那 些浮浪與波濤都這樣淡然的度過了,只有在某幾句話中才輕微地嗅到往昔的刀光劍影。例 如為了生活的考量輾轉前往新加坡,後來再度回到香港。在幾個報紙任職,又轉移到其他 小報。導演並沒有刻意放大劉以鬯在人生的經歷中所遭遇的磨難與坎坷。那只是一個歷盡 風雨的某一個回視,被固定在某一個景框中,像是他所蒐藏的那些靜止的模型瓷像一樣。    這部紀錄片拍攝手法相當特殊。該做的功課並沒有少做,但因劉以鬯的作品與影像的結合 十分緊密,所以導演將部份劉以鬯的作品以無聲微電影的方式呈現意象畫面。搭配字卡所 訴說的那些故事,轉景運鏡相當出色,不但沒有干擾到敘事,反而增強了文字的濃度。這 是在運用字卡來補足文字藝術無法書面化的缺憾下所作的一種嘗試,而這樣的嘗試 是十分成功的。    在作品以外,劉以鬯也不只是距離高遠的作家,他也是個一個人。劉以鬯與劉太太的相識 生活,兩人彼此的默契,也都是身為一個寫作的人,非常重要的一面。有了太太陪伴,劉 以鬯能夠展現出的自在與真誠,讓整部片不是只淪為作品介紹的格局,而更深入地發掘了 作家的內心深處。那些捕捉一瞬之光的意識流書寫,成為劉以鬯作品的重要成就。而這部 紀錄片,則用另一種角度,傳達了一個寫作的人,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    在紀錄片末尾,紀錄了劉以鬯的生日壽宴。在紀錄片裡面曾經出現過的訪談者,詮釋作品 的那些演員們,一一出現,獻給劉以鬯禮物。作者,演員,劉以鬯生命中的某些人物都聚 集在這裡了。「時間是永遠不會疲憊的」,壽宴中有人送給劉以鬯一本即影即現的相本, 眾人遂微笑合影,等待成像於相片上。到了九十多歲,他仍然奕奕地想著要如何完成他的 小文〈三言兩語〉,他仍在島嶼寫作,而那些在照片中,「固體的微笑猶如冰塊一般,在 酒杯裡游泳。」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2.168.13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50695458.A.EFD.html

12/21 20:27, , 1F
12/21 20:27, 1F

12/21 23:44, , 2F
12/21 23:44, 2F

12/21 23:58, , 3F
推 他也老了啊...要不是只限幾個電影院就去了
12/21 23:58, 3F

12/23 22:30, , 4F
12/23 22:30, 4F

12/24 14:59, , 5F
12/24 14:59, 5F
文章代碼(AID): #1MTziYxz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