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中時] 王建民現象的文化危機

看板media-chaos作者 (旅行的意義)時間17年前 (2006/09/08 10:2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跟原來的文章沒什麼直接關係,只不過剛好想到這篇 輪廓角度更大一點文章可以順便提供大家思考一下這 件事。 其實不只是王建民現象而已,所謂"xx人的驕傲"這樣 一個標題被反覆操弄在許多事件上,驕傲的背後代表 什麼呢? 原來的文章談的是王建民現象的消費面,或 許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這篇從生產面出發的文章來想想 這些事件的本質。 ---- 2006.03.07  中國時報 棒球、李安與依附 劉昌德 中華隊在世界經典賽中敗給南韓與日本,無緣晉級,台灣棒球迷度過 一個黑色週末。過了兩天,斷背山導演李安勇奪奧斯卡獎,部分媒體 冠以「台灣人的驕傲」。棒球與電影,雖然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但同 樣承載了民族主義投射,而在短短幾天內讓國人歷經悲與喜的起落。 但無論是兵敗東京抑或奧斯卡摘獎,都不是台灣文化產業的好消息。 因為,兩項截然不同的結果,皆是全球化時代「文化勞動國際分工」 的產物,也是台灣文化工業走入「依附─低度發展」窘境的見證。 所謂文化勞動國際分工,指的是在歐美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文化工業 ,面臨國內市場飽和、成長停滯的危機時,轉而吸納發展中國家的勞工 與菁英,一方面取得較便宜的勞力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注入一些 創新因素,以維持文化產品的新鮮特性。跨國文化工業這項策略的運用 ,導致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工作者,因為歐美提供較佳的工作環境等 因素,紛紛往核心國家流動。 這樣的邏輯並不陌生,過去製造業的勞動全球化,走的就是這條路子。 但在文化工業中更為特殊的是,因為發展中國家人民對「輸出」菁英人 才的認同感,而讓歐美等國的文化產業,透過民族主義的情緒,打開了 全球市場。過去我們往往把民族主義當作對抗西方經濟與文化宰制的武 器,但如今歐美等國的文化工業卻巧妙地運用了民族主義,順利擴張版 圖。在運動領域有絕佳的例子可以說明,像MLB的王建民對台灣球迷 的意義,或者是NBA的姚明對中國籃球迷所造成的影響。而國內媒體 強調「台灣導演」李安為美國奧斯卡最佳導演「亞洲第一人」時,這對 美國電影工業在台灣市場的優勢,也有類似的意義。 但是當王建民與李安在美國發光發熱,台灣本地的棒球與電影,卻隨之步 入依附的困境。因為本土最優秀的文化人才,轉變成輸出到核心國家的「 原料」,提供給歐美的跨國企業盡情使用;而國內的文化工業,卻在跨國 企業結合本地民族主義的強勢商品輸入競爭下,逐漸喪失發展空間。對消 費者來說,既然「台灣人的驕傲」都在美國打棒球與拍電影,本地職棒與 電影還有什麼值得留戀?而因為只有金字塔頂端的少數秀異人才能夠在全 球體系中找到位置,所以無法培養廣大的「中階」工作者、形成堅實的文 化工作團隊,因此產品更無法與跨國企業競爭,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從這樣的國際權力結構觀察,或許能夠提供理解中華隊在經典賽失利的另 一個角度。因為台灣棒球在國際分工下的依附,使得本土職棒選手與最優 秀的少數旅外選手之間的落差愈來愈大,所以當這幾位秀異球員恰巧都無 法參賽時,就導致中華隊八年來國際賽最懸殊比數的落敗。 因此,檢討層面就不能只在選手的球技、創作者的才氣上打轉,而必須思 考如何在既成的國際分工下,擺脫低度發展的惡性循環。除了業者本身得 積極尋求全球體系中的可能行銷策略外,我們還是得思考國家公共介入的 可能性。例如,在電影政策上如何在直接獎勵產製之外,配合戲院配額制 度與演員養成等整體的考量,給國內電影一個與好萊塢電影真正公平競爭 的空間。而在運動政策方面,也要擺脫類似「短期奧運奪金」的短視作法 ,從培養整體運動文化、鼓勵本土產業等作法,促成產業環境改善與選手 素質提升的良性循環,來補足「中階」選手斷層的問題。 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曾經被視為第三世界擺脫依附發展的範例。只是資 本巨輪從不停歇,跨國文化工業不斷擴張、而使發展中國家陷入依附的邏 輯仍在上演。如何擺脫依附、重新尋求自主的棒球或電影文化,仍是我們 的重大課題。(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3.215.181 ※ 編輯: vehicle 來自: 140.123.215.181 (09/08 10:41)
文章代碼(AID): #150DKGsu (media-chaos)
文章代碼(AID): #150DKGsu (media-cha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