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朋友變保險業務員

看板humanity作者時間17年前 (2007/09/05 22:2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6 (看更多)
[這 篇 內 容 有 點 長 喔..下頭有好文] 我覺得原po不是擋人財路 而是給別人多點想法 (若真要說擋~那也要看對方是怎樣賺錢的) 讓他們不是單聽業務同學的話.. 說不定還幫了朋友 畢竟這是事關保戶權益的事情多知道未嘗不可 那種怕別人說~怕別人問的那種人 我只能說她不能成為真正的好保險業務 自己大學好友也有從事保險業 但兩人是南轅北轍 一人很願意跟你解釋~給你很多資訊讓你更了解想要的資訊(就算你不買她也不會怎樣) 會從你現在的身分是學生或上班族 選擇適合你的保險 要買保險了~她還會再確認你是否熟悉你要投保的內容 也許她在a家~但她會主觀評論她家的保險~也懂別家的~ 一人則是披頭就要你幫她作業績 解釋則避重就輕 吃個飯 談天到一半就開始提到保險 叫你買 叫你問你家人有沒有要買 跟你說儲蓄險不好~買基金才好=.= 買了一次下次又會再找你作業績 無數次輪迴(←別的朋友經驗) 若你有疑問要問她 就會說..「認識這樣久不會害你的啦」 管你現在是不是沒有工作的人~也要你幫她衝業績 你跟她講沒錢還會盧你投保=.= 我只是詢問一下保險的事情 但是兩人給我的感覺 前者才是我想要的 說白了自己只是問問不買 前者無所謂..讓你自己選擇 後者是三天兩頭問你要不要買了 雖然後者起初爬的很快 賺的很多 但現在似乎出現了停滯期:P 大家也不大想理會後者~可說是鬼見愁 後者是知道你生病住院、車禍 會主動告知你可以因保險而享有哪些權益 我因為投保後她不變熱忱的態度~ 還推薦朋友可以詢問她保險相關事務 有跟朋友買過保險 但是人情保單我還沒保過 是朋友、 要投保 要分開來比較好 很多事情都黏在一起 會讓自己的眼睛看的不夠深遠 事關自己的權益 可不要因為親情.友情而被蒙住 以下分享一篇不錯的文章給大家 尤其是4-7點 大家要深思一下 ====================================================================== 保險業務員不會告訴你的10句話 常常被保險五花八門的話術弄得團團轉嗎?業務員推銷產品時難免避重就輕,快來看看這 幾句他們不會當著你面說出來的話。 文/黃采薇 1.職業、身體狀況,一定要明確告知 「誠實是最好的原則」,在投保時尤其如此。我們常聽到保險公司可能不收「帶病投保」 ,或是建築工人意外險保費遠比祕書來得高等,這些都是保險公司精算過訂出的收費標準 ,如果投保時隱瞞,或轉換工作時沒有更改繳費標準,到時保險公司有權利只依照比例理 賠。 例如從航空公司地勤人員轉任空姐,意外險的職業等級就從1轉到6,如果仍只繳第1級保 費,發生意外時,保險公司可能只會理賠部份保險金。同樣道理,健康狀況也應誠實告知 ,假設業務員以「數年內不病發,保險公司就不會發現」為由,鼓勵隱瞞病情,不只該嚴 正拒絕,你還該重新考慮是否該換個業務員。 2.外商公司一定好過本土? 其實,幾家傳統給人「外商」印象的保險公司,早已被轉售或獨立為外商「子公司」。 子公司和分公司差別在哪裡?分公司和國外母公司財務相連,如果在台灣經營績效不佳, 連帶影響母公司獲利;子公司除了資金挹注外,大抵上和母公司是兩個獨立經營的個體, 若發生問題,母公司不須負擔連帶責任。 歷經本土、外商保險公司,明台產險傷害暨醫療保險部經理李柏松深知兩廂業務員的說辭 ,「外商公司當然會告訴你財務和國外母公司相連,比較保險,本土企業則會強調根留台 灣,」但他認為,只要財務穩健,經營績效優良,不該因本國、外商而有所偏重,選購保 險時,業務員本身誠信可靠、能充分告知保單權益義務更重要。 3.民國91年以前買的保險,別輕易解約 業務員告訴你,之前買的保單報酬率不夠高,要你解約改買公司獲利更高的新投資型商品 ,該不該聽? 其實,保險是長期契約,一般來說中途解約都不會划算。擁有十多年保險資歷、《聰明買 保險》的作者劉鳳和認為,民國91年之前購買的保險,更不該輕易解約。如果業務員用盡 各種理由,說服你放棄過去商品,可以合理懷疑:公司政策和佣金利誘,會不會是他這樣 做的理由? 其中關鍵在銀行預定利率的變化。民國91年以前,銀行預定利率較高,保費相對較便宜, 之後利率一路下跌,保險公司基於成本考量,也跟著調漲保費,業務員要客戶解約儲蓄險 ,改買投資風險由客戶自負的投資型保單,為了就是不願意負擔利率調整後的利差。 通常解約後改買其他險種,保費會較貴。劉鳳和提醒,有些業務員會玩弄文字遊戲,告訴 你保費並沒有增加,那就要注意保障內容是否縮水。有時涉及不同險種比較,你未必在行 ,可找另一家公司的業務員詳加解說,絕對有助於判斷。 4.小心投資型保單吃掉你的保障 「月繳數千元,幾百檔投資標的任你選!投資型商品每月保費還能調整,手頭緊時可以少 繳一些」 「我們免費提供1年N次投資標的轉換免手續費,到銀行買基金,每次轉換都要 錢!」 這些都是保險公司招攬保戶時常用話術。但仔細分析,這些保險公司提供的「方便」並不 等於「必要」,以轉換投資標的來說,理財專家會鼓勵你將持有每檔基金的時間拉長,畢 竟滾石不生苔,長期投資才能享有複利效果。 其次,如果你的保單才月繳5,000元,業務員卻把數百檔基金清單攤在面前,告訴你可以 「隨意連結」,除了投資金額太少,沒有分散標的的必要外,你還可以反問業務員,這麼 多檔基金,他到底花多少時間研究?業務員真的了解每檔基金的風險屬性嗎?為了確保徹 底了解每檔投資標的屬性,安泰人壽資深副總經理林順才就建議投資人,投資型保單連結 基金,最好別超過3檔。 最嚴重的情況是,如果繳費習慣太隨性,加上投資失利,帳戶額 度不足,還可能侵蝕到壽險的保障,箇中細節,一定要小心。 5.投資型保單絕無「獲利保證」 投資型保單的概念是「投資」+「保險」,部份保費連結基金,虧損或賺錢都由保戶負擔 ,所以絕對沒有「保證獲利」這回事。許多業務員為了增加保戶購買意願,會拿出投 資績效表,告訴你這些基金是公司特別為客戶「精選」的,年獲利20%,甚至30%、40% 以上。 但這些高報酬的基金通常伴隨高風險,業務員秀出來的只是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成果。 如果你知道在投資市場中要分散風險,也該把同樣標準用在保單標的選擇上。理性考慮自 身需求、評估能承擔的風險,別被績效表上漂亮的數字迷惑了。 6.人情保單,買不得! 你為什麼買這張保單? 「我的表姊剛好在壽險公司工作」「我的業務員是大學最好的朋 友,我相信他!」 一點不誇張,被問到投保理由,「為了人情」,這最常見的答案,常令理財專家們搖頭嘆 氣。 「『反正他是我朋友、親人,不會騙我』,這種人情重於專業的錯誤觀念,常常是糾紛原 由,」新光人壽海外事業部襄理林英儒分析,保戶常因自己不懂保單、被誤導而不自知, 甚至連條款、要保書都沒看清楚,章就豪氣干雲地蓋下去了。 買保險一定要做功課,專有名詞不懂就要問到清楚,因為交情放水,或是覺得不買趕不上 流行,都是要不得的錯誤觀念。根據統計,新進保險業務員定著率(1年後還留在原職位上,沒有調職或離職)只有5成左右,社會新鮮人更低,光存著「幫朋友忙」的心態 ,很可能繳數萬元保費後,幾個月朋友就離職,你卻被綁上20年的約,吃不了、兜著走。 7.先談保障,再投資 很高比例的保險外勤工作是沒有底薪的,每月成交保單件數和保額決定了業務員能領到多 少錢。劉鳳和強調,「佣金」考量下,有些業務員會鎖定保額較大的投資型商品主力推銷 ,一張數百萬意外險,保額可能才數千元,但大額的投資型保單,很可能上看百萬元之譜 。這種利誘之下,難保業務員真能幫你考量到切身需求。 多項調查顯示,國人保障普遍不足,年輕上班族對於「該買多少保險」仍沒有概念。劉鳳 和建議,投保應僅遵「雙十理論」:年繳保費不超過收入的十分之一,但盡可能將保障拉 到年收入的10倍。 當然,保障額度視個人情況有所不同,每個階段都該重新檢視自己的壽險、意外險的保障 是否足夠。大抵上1個人在30、40歲,肩負房貸、育兒、敬老責任時,壽險和意外險保障 應該最高,隨著年齡漸長,償清貸款、孩子也經濟獨立,所需要的保障也逐次下降。意外 時留給家人保障,才是投保的初衷。因此,在規畫保險時,應以壽險、意外險為基本,別 連基本保障都沒有,就急於投資。下次遇到業務員再向你強力推銷投資型保單,反而可以 請他檢查,你目前擁有的基本保障是否足夠。 也有人注意到產險公司意外險保費普遍比壽險公司來低,對此,中國人壽協理洪祝瑞說明 ,一般壽險公司業務員對於「投資理財」的經驗還是比較完整,可以幫客戶做更完善的財 務規劃,這是壽險公司比較吃香的地方。 8.別忽略投資型保單的前置費用 搭上近幾年全球股市長紅的順風車,許多業務員推銷保單時,不再以「保險」為訴求 ,而會改問客戶:「對投資理財有沒有興趣?」但是,買投資型商品,真的能賺錢嗎? 大部份保險公司在繳費第一年後,收取6~8成的目標保費作為「前置費用」,紐約人壽壽 險顧問王子翰解釋,這些前置費用主要用於保險公司管銷、人事、壽險保額成本等等,通 常要到第5~7年之後,前置費用才收取完畢,有些保險公司會規定總保額中「目標保費」 的下限,如果保額不高,可能繳費第一年7、8成保費都作為「前置費用」而非投資。 林英儒表示,第一線的業務員未必每個都能詳細解說保單的收費結構,有些消費者一心想 投資,卻發現自己繳的保費大多充作保險公司「費用」,一氣之下一狀告上金管會。因此 ,近來市場上出現「後收型」投資型保單,標榜繳費第一年不需收取龐大的前置費用,讓 消費者可以加速投資,但這種保單通常會收取較高的解約費用。 投資型保單的好處,在於可以用較低的保費,將壽險保障拉到極高,適合年輕族群購買。 但如果你已有足夠壽險保障,純粹想投資,其實可以考慮直接把錢投入市場,若真要買投 資型商品,也務必弄清楚收費結構再下手。 9.醫療理賠陷阱多,各項權益要先問清楚 醫療險種類繁多,理賠陷阱也多,有些人事到臨頭才發現保單成廢紙,問題出在哪? 關鍵一:醫療理賠需有「治療行為」。許多業務員會告訴客戶「住幾天、賠幾天」, 但每家公司對於「治療行為」認定不一,最好在投保前就問清楚。常見的例子包括,住進 安寧病房,算不算「治療」?保險公司認定中,有沒有理賠?許多慢性病患長期在家休養 ,所產生的看護費,保險公司都另有算法,並不代表買了足夠日額的醫療險,就可以高枕 無憂。 關鍵二:不是「動刀」就理賠。醫療險中的「門診手術理賠金」是否只要「動刀」就理賠 ?這常常有爭議,許多空有手術之名,例如整型美容手術、蜂窩性組織炎切開等「手術」 常不在給付之列。這些都是業務員在推銷產品時,會試圖避重就輕的。 10.3大指標,檢視防癌險及不及格 劉鳳和指出,評估防癌險是否符合需求,有3項重要指標: 初次罹癌保險金:發現罹患癌症時,保險公司必須給付的理賠金,這是最緊急最直接的救 命錢,但相關條款也暗藏玄機。有些保險公司會附加幾條理賠但書,例如「原位癌」(係 指上皮細胞癌最早期,或定義為第0期的癌症)只理賠10%或15%,這樣重大的差別,全 都寫在厚厚一疊保單裡,通常不會列在解說商品時使用的理賠清單上,如果業務員沒有善 盡告知義務,不幸罹癌時,100%與10%的理賠差別,只能自己概括承受。 癌症住院醫療保險金:這是因癌症入院治療期間,保險公司所給付的理賠金。現行公立醫 院單人病房,每天費用約在4、5千左右,所投保的癌症險額度,應該要能給付這些費用。 也有許多人認為,便宜的健保病房即可達到醫療效果,但以目前大醫院情況來看,健保病 房常常客滿,外頭還可能有其他病患排隊。以防萬一,擁有一定醫療保險額度還是最聰明 的理財做法。 癌症身故保險金:指的是一旦不幸因癌症逝世,留給家人的理賠金。不過,劉鳳和表示, 一般癌症險每個單位大約只理賠10萬元左右,即使購買到6個單位癌症險,仍只能拿到60 萬元理賠金。身負家計的投保人,可藉由提高壽險保障來彌補保額的不足。 此外,有些公司癌症險是可單獨購買的,不需要掛在儲蓄險或終身醫療險之下,保費相對 便宜,可以多加比較。 -- ※ 編輯: f8922090 來自: 218.172.161.122 (09/05 22:38)
文章代碼(AID): #16thj5KI (humanity)
文章代碼(AID): #16thj5KI (huma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