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 都 道 府 縣?

看板historia作者 (竹取駙馬)時間8年前 (2016/02/13 22:08), 8年前編輯推噓6(600)
留言6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4 (看更多)
※ 引述《eyebling (閃亮亮)》之銘言: : 日本是最保留唐朝以來 : 中國器物 制度的國家 : 像是政治體 都道府縣 日本都有 唐朝沒有"都" 唐朝是 道—州(府/郡)—縣 道只有監察性質 區域最大 一個道涵蓋數個州(曾一度改成府/郡,又改回州) 一個州下轄數個縣 日本當初模仿唐朝的只有"道"而已 原本的行政區分是 國—郡—里 只是在"國"之上 將全日本劃分為畿內和七個道 共八個大型地域分區 非行政區 明治初年 在蝦夷地設開拓使 並改名為"北海道" 日本原有的"道,國"取消 中央直轄"府,藩,縣" 然後大部分的府改成縣(只保留東京,京都,大阪) 藩又全部改為縣 實行府縣制 為最初的1使3府302縣 又隨即合併為1使3府72縣 之後繼續進行縣的合併 同時推行市町村制,郡制 北海道部分撤銷開拓使時原本設3縣1局 但由於人口分布不均又改為北海道廳 最後定為1廳3府43縣 長時間未再變動 昭和時代二戰末期 庫頁島增設樺太廳 東京府改行東京都制 成為1都2廳2府43縣 戰後樺太廳廢止,沖繩縣由美國接管,北海道廳行府縣制,改為北海道 成為1都1道2府42縣 1947年新憲法正式規定"都道府縣"為平行同級的行政區劃 1972年沖繩返還 復置沖繩縣 成為1都1道2府43縣至今 日本的 都/道/府/縣—(支廳/振興局)—郡/市/特別區—町/村/區 每一個都有各自的歷史演變背景 跟唐朝的 道—州(府/郡)—縣 其實沒什麼關係 : 但是 像是韓國 跟越南 甚至台灣 : 台灣現在都是 都跟縣 中國本身也只有縣 台灣沒有"都" 中華民國的制度是 省/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 省/直轄市/自治區—地級市/自治州—縣/縣級市/市轄區—鄉/鎮/街道 日本的都道府縣 相當於ROC跟PRC的省 而不是縣 不能跟中國的縣相提並論 : 韓國幾乎都是道? 說真的是日本太制式化 韓國的道也不是學唐朝的 唐朝時新羅統一半島後 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州 新羅末年分裂為後三國 高麗重新統一 將全國重新劃分為畿內和12個牧 後來12牧改成十個道 再改成五道二界 朝鮮王朝時 將全國再次重新劃分為八道 至今仍使用於傳統地域分區 朝鮮末期改為23府 隔年改大韓帝國又恢復八道 並將其中五道分為南北兩道 變成13道 南韓現在的制度是 道/特別市/廣域市/特別自治市/特別自治道—郡/市/區—面/邑/洞 北韓現在的制度是 道/直轄市/特別市—郡/市/區域/區/地區—邑/洞/里 : 還是? : 不然北海道變成北海縣有差嗎? 慶尚南北道變成 南北縣有差嗎? : 大阪府 京都府 變成大阪特別市? 京都特別市也OK吧? 都道府縣是同級 日本有"政令指定都市" 層級仍在都道府縣之下 例如大阪市,橫濱市,札幌市...等 大阪府,京都府不可能降級成市 但大阪府正在考慮參考東京實行都制 改成大阪都 北海道的成立背景有別於其他都府縣 現在層級與都府縣相同 但道和市郡之間還有14支廳 現在改成14個振興局和總合振興局 目前也沒有特地改成縣的必要 朝鮮歷史上未設過縣 州/道相當於中國現在的省 郡/府相當於中國現在的縣 把縣當成一級行政區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特有的制度 兩韓的區劃也有自己的歷史演變背景 不可能也沒有任何必要特地把道改成縣 順帶一提 日據時期的朝鮮總督府 行政區仍維持朝鮮的 道—郡/府—面/邑/洞 台灣總督府則沒有沿用清領時期的 省—府/直隸州—縣/廳 而且多次變遷 開始是縣制: 縣/廳—支廳 然後是廳制: 廳—支廳 最後是州制: 州/廳—市/郡/支廳—街/庄/蕃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3.144.8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455372491.A.2AB.html

02/14 10:46, , 1F
02/14 10:46, 1F

02/14 11:00, , 2F
春秋時楚國的縣大概是唯一和日本的縣差不多的單位?
02/14 11:00, 2F

02/14 11:01, , 3F
好詳細~推
02/14 11:01, 3F

02/14 13:10, , 4F
厲害厲害,釐清了韓國的問題
02/14 13:10, 4F
中國自秦到唐都是郡管轄縣,日本現代制度卻是縣管轄郡,此縣非彼縣啊 ※ 編輯: PrinceBamboo (111.243.150.133), 02/14/2016 14:34:39

02/15 09:06, , 5F
大推
02/15 09:06, 5F

02/15 10:13, , 6F
02/15 10:13, 6F
文章代碼(AID): #1MlpZBAh (historia)
文章代碼(AID): #1MlpZBAh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