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周朝五等爵、諡號與紀年

看板historia作者 (公爵親衛騎士)時間11年前 (2013/06/20 08:41), 編輯推噓3(3012)
留言15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loook (456)》之銘言: : 我想問一個問題, : 西周並無五等爵的制度,不過是後人所托而已, : 這不是已經是常識了嗎? : 從民國早期的學者王國維、郭沫若以來, : 一直到現在都有懷疑五等爵制的存在。 : 即使少數贊同的學者,也不認為周代封建就是剛好五個等級分明的爵位。 : 還是說一般人還不是很了解五等爵制的研究狀況? 這讓我想到了王世民〈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諸侯爵稱〉*這篇文章 王先生是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也曾參與夏商周斷代工程。 此文剛好提供了歷來學者對這五爵制的研究回顧清單。 王國維〈古諸侯稱王說〉 傅斯年〈論所謂五等爵〉 郭沫若〈周代彝銘中無五服五等之制〉、〈金文所無考 五等爵祿〉 楊樹達〈古爵名無定稱說〉 ──以上都不贊同周代有五等爵制度 不太想讀上面四篇文章的亦可參考王文,大意如下: 一、春秋時代金文資料的稱王諸侯,仍限於同周王關係不太密切的所謂蠻夷之君。   即徐、楚、吳、越四國,在當時的文獻記載,都被以子相稱。這些稱王的君長 應理解為與周王室無受封或統屬關係的他邦君主,包括那些以姬、姜為姓的蠻 領袖。 二、西周、春秋金文所見諸侯爵名,最普遍的生稱是侯。這裡既有同姓之國,又有   異姓之國,個別國家有稱公之例。通常都以生稱為「某侯」,死後稱「某公」。 EX:「班簋」記錄了這種爵稱的變化現象。 「王令毛伯更虢成公服....王令毛公以邦冢君....伐東國瘠戎......」 郭沫若指出,兩次王命稱謂中的不同,是由於毛伯替代虢成公的職務,升了級。 EX:「毛公鼎」稱毛公,與《書‧顧命》同,在其他青銅器裡卻稱毛伯。 三、公、伯兩種爵稱,西周時公為王之卿士,伯則為畿內若干小國之君。 從春秋時期金文來看,宋、秦稱公,鄭稱伯。 但有一特殊的現象,即金文所見的資料裡,諸侯國自稱自己某侯、某公、某伯 通常都是固定的,宋公欒、蔡侯申、陳侯午、吳王光、秦公*等等。金文資料 與《公羊傳》大體相符,不能說是偶然的巧合,可能反映當時有固定的爵稱。 四、子、男兩種爵稱,資料尚少,情況不明。 *《歷史研究》1983.3,頁3-17。 *有學者認為秦子器是秦靜公卒於太子任內時所作,未即位故稱秦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0.170.97

06/20 13:02, , 1F
這些文章我都看過。只覺得要說有五等爵制,有太多問題要解決
06/20 13:02, 1F

06/20 13:03, , 2F
光是傳世文獻說五等是哪五等,就有不同的說法。
06/20 13:03, 2F

06/20 13:07, , 3F
因此,認為西周無五等爵制的看法,個人認為比較穩妥一些。
06/20 13:07, 3F

06/20 13:50, , 4F
推! 那諡號稱子/稱伯的大夫 有沒有留下銅器銘文?
06/20 13:50, 4F

06/20 17:33, , 5F
伯很多,單伯昊生鐘(82)微伯鬲(516)等...隨便抓都一把
06/20 17:33, 5F

06/20 17:34, , 6F
單氏應該就是春秋常見的卿士單公家族
06/20 17:34, 6F

06/20 17:34, , 7F
扶風莊白出土微史家族,微氏為周室史官。
06/20 17:34, 7F

06/20 17:35, , 8F
某子類最著名就是黃子器,但似乎被認為是諸侯黃國
06/20 17:35, 8F

06/20 17:36, , 9F
更正:出土微史家族窖藏銅器
06/20 17:36, 9F

06/20 17:37, , 10F
五等爵也許有,但可能不像左傳公羊傳周禮寫得那樣
06/20 17:37, 10F

06/21 14:26, , 11F
所以<禮記.王制>的內容 應該是春秋戰國時 將周初的制
06/21 14:26, 11F

06/21 14:27, , 12F
度理想化後的結果 而非周初實際上的制度囉
06/21 14:27, 12F

06/21 21:43, , 13F
禮記是一本比較複雜的書,周禮則理想成分較濃厚
06/21 21:43, 13F

06/21 21:44, , 14F
從出土文物看起來似有所本,如膳夫、師氏等記載
06/21 21:44, 14F

06/21 21:44, , 15F
可是那些職官人數就看起來很不可靠的樣子
06/21 21:44, 15F
文章代碼(AID): #1Hma-knG (historia)
文章代碼(AID): #1Hma-knG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