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 當藩屬國會覺得屈辱?

看板historia作者 (望斷天涯)時間12年前 (2012/03/31 20:12), 編輯推噓2(2011)
留言13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 引述《cp109 (cp109)》之銘言: : 請問一下.... : 當西方民族國家觀念 以及主權平等 概念傳入之前 : 東亞社會 中國主導秩序 : 我想請問 當時 藩屬國 國家 : 會覺得屈辱嗎? 依不同國家和時代之分,決定屈辱與否。 像是日本只要向中國朝貢成為藩屬國,幾乎都會有屈辱感,所以除了大和王朝 (古墳時代)時期的倭五王(向東晉南朝入貢)和室町幕府前期向明朝朝貢以外, 日本都沒有向中國朝貢的紀錄,日本在唐朝時派的遣唐使,也不認為自己(日本) 是藩屬國,也許遣唐使口頭向唐朝宣稱自己是藩屬國的身分,但日本天皇故意 不讓他們攜帶任何貢表或官方文書,所以也沒有留下任何日本是唐朝藩屬國的 證明文件,而唐朝也刻意包容遠方的日本,不去計較。 所以在日本自稱天皇之後(六世紀之後),除了唐朝與明朝,日本故意不跟中國 有官方交流與接觸,就是為了避免成為中國藩屬的屈辱,而室町幕府也因為向 中國朝貢,所以被後代罵翻,認為是喪權辱國的可恥行為,這在近代明治天皇 以後罵得最凶最明顯。 小國琉球則認為成為中國的藩屬國很正常,沒有任何屈辱感,只有在1879年被 日本正式併吞滅亡後,才出現強烈的亡國屈辱感。 韓國在大多數時候向中國朝貢都不會有屈辱感,這是他們傳統事大主義的表現 之故。直到1637年被迫成為清朝的藩屬國之後,因為覺得背棄文明而仁義的明朝 (萬曆皇帝曾出兵打跑豐臣秀吉的日本兵,拯救韓國),侍奉野蠻的清朝,所以 有一百年的較強屈辱感。 中國則在大多數時候,對成為藩屬國都會有強烈的屈辱感,譬如220年代初孫權 為了防禦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曾向曹丕的魏國納貢稱藩,就引來張昭以下官員 的屈辱感反應。只有五代到南宋前期約三百年的期間,屈辱感最弱,才會有後晉 稱兒皇帝、南宋對金稱臣或稱侄皇帝。當然這三百年中也會有屈辱感的言論出現 ,但始終不是當時政治與社會的主流意見,一直到南宋後期理學成為主流,才激 發出士人的普遍氣節,因此拒絕跟強大的蒙古議和稱臣,直到1276年時南宋瀕臨 滅亡時,想跟蒙古正式納貢議和,卻已經來不及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7.32.233

03/31 20:20, , 1F
越南也是很微妙的例子。
03/31 20:20, 1F
※ 編輯: age317 來自: 114.37.32.233 (03/31 20:29)

03/31 21:12, , 2F
龜兒子叫阿爸不奇怪 大人了還要被逼叫阿爸就難受
03/31 21:12, 2F

04/01 10:55, , 3F
高麗作為元朝的駙馬國時 也是很屈辱的 請參考《霜花店》...
04/01 10:55, 3F

04/01 10:56, , 4F
歌謠中把元使當眾調戲民婦、大家卻莫可奈何的屈辱說得很明白
04/01 10:56, 4F

04/01 11:21, , 5F
後晉其實屈辱感也強烈,當時石敬塘是不得已,這件事後來
04/01 11:21, 5F

04/01 11:25, , 6F
也導致安重榮等人的叛變以及石重貴、景延廣的反遼政策
04/01 11:25, 6F
景延廣的反遼政策,就是讓皇帝石重貴對遼國稱"孫皇帝"而不稱臣,讓遼帝耶律德光 不滿而伐晉,因此可知後晉君臣對"孫皇帝"的自稱,屈辱感頗低 ※ 編輯: age317 來自: 114.37.32.233 (04/01 12:51)

04/01 14:06, , 7F
不能只是降看啦,石重貴他們主要是不爽繳保護費,所以
04/01 14:06, 7F

04/01 14:10, , 8F
後來故意不稱臣,名義上仍尊重你,實際上就是打算翻桌
04/01 14:10, 8F
簡單說應該就是後晉對繳保護費屈辱感強,當藩屬國屈辱感低,是這樣理解吧 ※ 編輯: age317 來自: 114.37.32.233 (04/01 14:33)

04/01 15:36, , 9F
是說石敬瑭自己也是胡人來著,以胡人的文化角度來看
04/01 15:36, 9F

04/01 15:37, , 10F
兒皇帝這種"屈辱"可能跟今日想像的屈辱不太一樣?
04/01 15:37, 10F

04/01 17:39, , 11F
我覺得這件事不用拆成兩面來看,因為在當時當藩屬就是要
04/01 17:39, 11F

04/01 17:41, , 12F
納貢,對遼來說後晉不過就是高級一點的節度使....
04/01 17:41, 12F

04/01 18:57, , 13F
親兵義子本來就是跟遊牧部落的廣義與狹義汗國一樣的
04/01 18:57, 13F
文章代碼(AID): #1FTlIRbE (historia)
文章代碼(AID): #1FTlIRbE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