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關於韓信一些問題

看板historia作者 (拉嗚嗚)時間13年前 (2011/07/07 10:43),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6 (看更多)
※ 引述《tohot (什麼也信什麼也不信)》之銘言: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 再來 韓信是否是政治白癡 : 應該是說他過於自信 加上舊式思考 : 秦朝的郡縣制雖然沒能維持 : 然而項羽的大行分封也不見得是上策 還好, 基本上就連後來的漢朝也是傾向於「眾建諸侯而寡其力」的策略, 問題是施行的細節可以說是豬腦。 因為項羽忘記了自己是誰,任行封賞別人的部將。 更糟糕的是王諸王惡地,想要把原來的諸王趕離原本的根據地, 而要安插自己人馬到那裡去。 談白講,雖然當時的諸國都是重新建造的。 但是各自在當地都已經經營了一段的時間, 有一定的群眾基礎,而新赴任的新王並沒有多大的實力。 所以,當項羽所封的新王要前往赴任的時候, 勢必跟原先的勢力興起衝突。 其結果就是新封的諸王只有一個人戰勝了原本的舊王, 其餘的都被原本當地的勢力給火拼掉了。 陰~謀一點講,也許項羽曾考慮用這種方式弱化各地諸侯的實力, 然後再一一的將他消滅,不過,從項羽事後的作為來看,並沒有這種意圖。 (因為他把人家掛掉之後,還是搞了個親項政權) 所以,項羽的眾建諸侯並不是最終要消滅他,看來自己爽的成份居高。 這種沒有遠程戰略目標,加上還有個野心家劉邦在裡頭。 將來回蘇州賣鴨蛋也是理所當然。 : 要統一一個廣土眾民且社會越來越複雜的中國 : 中央集權仍舊是春秋戰國以降的趨勢 : 而且韓信得罪人卻不自知 : 軟性威脅得到齊王即志得意滿 : 曾有人勸韓信離開劉邦 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 韓信自認功高 劉邦不會對付他 : 當然從故事記載 韓信對胯下之辱能夠以德報怨 : 以己度人就是他的天真了 : 劉邦的為人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羨慕始皇的一人獨尊 : 大丈夫當如是 : 怎麼可以有這麼跋扈的將軍 : 事實上漢初封的王除了個九江王外 無人幸免 你講的應該是長沙王... 九江王是英布...在彭越被殺之後決定起兵反叛... 坦白說...不只是好朋友盧綰,就連有姻親之誼的趙王, 也是在其無後之後便趁機取消封國... : 燕王盧綰是劉邦的同鄉老朋友都要死了 : 韓信豈能置身事外 基本上,個人並不認為中央集權是一個趨勢, 尤其是在楚漢之際的時候。 由於受限於當時的科技,加上春秋戰國以來各國長期的地方經營, 基本上各地的人民都不認為自己屬於同一個國家, 反而偏向於認同自己當地的政權。 是所以就連最後漢朝成立了, 也還是必須要另外立個諸侯國來管理當地的政務, 即使是後來剪滅的異姓王之後,也仍然要用自己的子孫替代。 當然有人會說,統一之後,可以免除將來的戰禍之苦。 Well,從其實周王朝的分封就可以知道,即使是自己的同宗, 也還是會拿刀火拼,所以倒底是不是自己的子孫,其實影響不大。 唯一能保證的就是將來當皇帝的仍然姓劉。 人民依舊倒楣,戰爭仍然會發生。 因為科技力的不足造成的控制力不足,是沒有辦法擺脫的問題。 戰國各國的中央集權,跟整個中國的中央集權完全是兩回事, 因為領土的大小差異太大了,整個中國也是在經過了商周一千多年的時間, 才開始有辦法把國家的控制力由原本的縣的大小,擴張到類似省的規模。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洗~喔~不,應該是說進行精神教育。 就是讓人民慢慢的接受自己是同一個國家,這樣才求得了長期的穩定。 但是其實就算是到了最末尾的清朝,還是會發生管不了的情況。 對於遠在海外的台灣,最後更是直接搞放牛政策,因為管不了。 雖然最後清朝開始提昇台灣的地位至省的層級, 但是沒多久就被日本拿走了, 所以我們也不知道究竟清朝能夠對台灣進行多有效的控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9.14.198.27

07/08 18:21, , 1F
不錯
07/08 18:21, 1F
文章代碼(AID): #1E5Hqrwe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E5Hqrwe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