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觀點] 早在哥倫布以前就有人發現了世界?

看板historia作者 (No.13)時間13年前 (2011/06/01 15:24), 編輯推噓13(1306)
留言19則, 1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long201 (呆)》之銘言: : 話說早在哥倫布前就有人發現世界,這個論點一直以來都是爭論不休的論點 第一個是史觀的問題 哥倫布前就有人發現新世界(原文漏了「新」) 這點是完全可以確定的: 哥倫布上岸時 岸上有人啊! 現在考古學的證據很充分了 上一次的冰河時期 人類從今天的西伯利亞 跨過白令海峽到美洲 時間在一萬年以上 重點是我們當然不知道第一個踏上美洲土地的人 到底叫什麼名字 那麼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 當時的歐洲人 並不知道有新大陸的存在 也許可以這麼講: 在當時的歐洲人心目中的「全世界」並不包括美洲大陸 哥倫布證實了還有一大塊未知的世界(他本人很可能也不了解有多大) (要強調的是 即使他用的是不知道誰畫好了的地圖 這點還是成立的喔) 從歐洲人的觀點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點是沒錯的 問題是 站在全人類的立場 發現新大陸的當然不是哥倫布 而是那個不知名的 也許跋涉了千山萬水 在一萬年前到達新大陸的那位先生或小姐 這為我們帶來一個問題 既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歐洲人的史觀 那麼身為亞洲人的我們 怎麼會接受這一個「其實很容易看出問題」的史觀呢?? 這就帶出第二個問題 也就是歷史發展的問題 哥倫布事實上不是第二個 甚至不是第三個發現新大陸的人 先假設維京人中國人都曾經先到達過新大陸 問題是! 大航海時代並沒有隨著維京人或中國人的到達而展開啊 即使確實有人到達 甚至畫出地圖 然而這舉動 對於當時的「世界」的影響 幾乎是零 真正的問題是 哥倫布這次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一連串經濟上的 政治上的 世界級規模的變革發生在這個時候? 甚至我們可以說 不僅是歐洲 連亞洲非洲都被哥倫布後一連串的事件所深深的影響 一直到現在 好 如果維京人和中國人都到過美洲 為什麼這件事情沒有發生呢? 這就是歷史的意義感 假設你發現了核融合 記在筆記本裡 沒有告訴任何人 知識隨著你進了墳墓... 等到200年後 核融合再一次 重新被某位愛因先生/小姐發明 並且廣泛使用在全世界 為全世界的能源問題提出一個劃時代的解答 全人類受惠 這時候 有人發現了你的筆記 並且宣稱你才是第一個發明核融合的人 我會說 這樣講是沒錯 只是一點意義也沒有 你的核融合發明 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是零 貢獻是零 要說核融合之父/之母 我會投那位愛因先生/小姐一票 不會把我這票投給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5.11.181

06/01 16:53, , 1F
06/01 16:53, 1F

06/01 16:57, , 2F
推最後一段。不過英雄的出現,常常需要時勢的配合
06/01 16:57, 2F

06/01 17:08, , 3F
所以說那些古地圖的意義就很像你說的筆記本例子
06/01 17:08, 3F

06/01 17:59, , 4F
讚!
06/01 17:59, 4F

06/01 18:15, , 5F
推,重點是之後產生的影響.....看那無聊的韓國起源論...XD
06/01 18:15, 5F

06/01 19:22, , 6F
爭這個就是要搶先,嗆對方國民而已,純粹是奇檬子問題
06/01 19:22, 6F

06/01 23:58, , 7F
有沒有關於華人過去的證明
06/01 23:58, 7F

06/02 00:52, , 8F
06/02 00:52, 8F

06/02 05:30, , 9F
愛因小姐發現核融合的世界與愛殷先生發現核融合的世界
06/02 05:30, 9F

06/02 05:36, , 10F
好像不太一樣
06/02 05:36, 10F

06/02 19:01, , 11F
這說得好
06/02 19:01, 11F

06/06 22:45, , 13F
10504103
06/06 22:45, 13F

06/06 22:50, , 14F

06/06 22:54, , 15F
m=0010504106
06/06 22:54, 15F

06/07 00:16, , 16F
好文
06/07 00:16, 16F

06/07 04:11, , 17F
幹嘛什麼事都要扯上有沒有意義 單純逼近歷史的真相 不
06/07 04:11, 17F

06/07 04:18, , 18F
就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了嗎? 也可修正以往的既定認知
06/07 04:18, 18F

06/10 21:46, , 19F
受益良多
06/10 21:46, 19F
文章代碼(AID): #1DvUb228 (historia)
文章代碼(AID): #1DvUb228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