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 文革發生的經過

看板historia作者 (帝釋)時間13年前 (2011/02/28 00:29), 編輯推噓7(700)
留言7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4 (看更多)
當年大學修歷史時,有一個期末報告是做文化大革命的。 自己並不是歷史系的學生,寫作上總是沒掌握住歷史寫作的邏輯,讀得書也不夠多,因 此這篇報告內容頗貧乏,也不一定正確。 但還是PO出來,讓不熟悉這段歷史的人參考一下。 這篇報告歷史方面的參考書籍有: 唐少傑(2003)。一葉知秋 清華大學1968年「百日大武鬥」。 王紹光(1993)。理性與瘋狂 文化大革命的群眾。 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費正清主編(1992)。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1966-1982。 趙無眠(1996)。文革大年表 淵源.革命.餘波 Culture revolution chronicle。 **** 一、前言 多數的歷史書籍,往往都是透過分析毛澤東及其同事的政治鬥爭來觀察整個文化大革命。 然而,實際影響到整個中國的主角─群眾─卻在這些歷史書籍中消失了。因此,想要瞭解 當時小老百姓的行為,勢必要藉助其它的媒體。其中,電影做為一個大眾傳播媒介,自然 是個極佳的工具。因為電影可視為一個單純的文本來解讀,而其在內容、呈現方式上的多 樣性,也可以從多方面角度來切入主題。 選擇這部電影,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其中有著關於文革的情景。然而,關於文革的電影並 不少,為何挑中這一部?因為導演。張藝謀是電影史上所稱的,中國第五代導演。而第五 代導演在時間點上,最重要的特色,便是他們都經歷過了文革;而且他們在文革期間,都 是十七、八歲的青少年,也就是文革特色之一─紅衛兵─的年紀,也是之後毛澤東指示上 山下鄉的主要對象。他們不僅僅是文革群眾之一,他們更是文革的主要參與者、發動者。 如此重大的歷史事件,對於他們的精神思想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這種導演,對於電影中的文革情景,會做什麼樣的安排、會用什麼樣的觀點,是我非常關 心的一點。 本文首先介紹文化大革命時的背景以及發展,之後再以影片《活著》的時間順序為經,文 化大革命的事件做緯,分析《活著》與文化大革命之間的互動。 二、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16日,中共政治局擴大會議,發表了著名的《五‧一六通知》,正式爲之後延 續十年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揭開了序幕。 文化大革命運動最激烈的頭三年,是毛澤東及其相關的政治人物與群眾之間的互動、角力 。黨中央發布了最新指示、宣傳最新戰略,而群眾則爲了響應、為了證實自己的政治清白 、為了爭取自己的利益,利用、配合這些指示戰略來進行活動。而黨中央爲了因應、壓制 、策動群眾,則發出新一波的宣告,群眾隨之改變運動方向,如此循環不已。 在1968年底,毛澤東發布了「上山下鄉」的最高指示,將地方上的學生青年驅散至廣大的 農村,從而消弭了學生運動的進行,也爲廣大的群眾運動畫下了休止符。 於此之後,直到1976年10月,毛澤東去世、四人幫遭逮捕為止,其間文化大革命雖仍在進 行,但已以政治鬥爭為主,群眾在之前反覆無常的運動中,已經喪失的對黨中央指示的熱 情。 儘管文化大革命始於1966年,但引爆文革的導火線,從1965年11月即開始鋪設。毛澤東利 用姚文元,發表了對《海瑞罷官》這齣歷史劇的批判,藉此來打擊剛於「廬山會議」中大 放厥詞的彭德懷。 然而這並不僅僅只是基於毛澤東對於彭德懷的個人厭惡,其後還隱含了毛澤東自50年代以 來,與周圍人士的政治緊張、對黨組織文化的不滿。毛澤東雖(據說)自願於1958年逐漸退 出日常領導事務,但之後的工作互動,卻讓毛澤東有著即將被奪權的恐懼; 而黨中央對 於毛澤東所提出的種種政策,在毛看來,反應是相當冷淡的,這也使得他確信自己必須重 新樹立權威。而毛澤東自己對於黨組織文化的觀察,更是讓他感受到有越來越多人傾向了 右派,組織文化已經受到了侵蝕,逐漸腐敗。爲了維護黨組織的純潔,來一場大清洗,似 乎是勢在必行了。 而對於群眾而言,一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只是又一場反右運動罷了。學生是第一個響應毛 澤東號召的團體,他們發動了對學校內部,不論老師或學生,的右派份子的進攻。這種進 攻並不只是因為毛澤東的號召,而有更深的社會結構緊張於其中。 於中共建國以來,社會大眾被分成了兩種組成份子,出身好的以及出身壞的。貧下中農等 紅五類、幹部子女、於中共革命有貢獻的人及其親人……等等,都可被大略歸類為出身好 的群眾。而另外一類,則囊括了地主富農等的黑五類、走資派、有親人為黑五類甚至是爲 國民黨工作的……等等,階級成分不好的群眾。然而,這只是政治上的分法。在文化經濟 層面上,出身好的往往比不上出身壞的,尤其在學校裡,出身壞的由於家庭背景的薰陶, 更長受到師長的讚揚,在各式的求學考試中,表現的也更佳。於是這種政治與經濟上的矛 盾,使得衝突不斷。 一開始響應毛澤東的群眾,往往都是出身好的,因為出身壞的不敢、也自知沒有資格來進 行政治運動。然而,隨著毛澤東的不斷鼓勵,出身壞的也逐漸形成了革命團體,他們認為 自己被貼上了錯誤的標籤,而出身好的則成了新一批特權階級,自己則是新無產階級。而 由北京學生發起的串連活動,更使得出身壞的群眾得以前往不知自己階級成分的外地進行 革命或是對當權者的批判。這些出身壞的群眾團體,數量上較出身好的少,行為卻更加積 極,尤其在黨中央的一連串支持策略(如:周恩來接見了北京第三司令部紅衛兵─由出身 壞的學生所組成、取消錯誤的類別劃分)下, 他們激烈而暴力的批判當權者,不只是爲了 報復文化大革命剛開始對待他們的待遇,更是希冀能從這次運動中取得新的權力,重新進 行利益分配。 儘管毛澤東的崇高理想,是清洗黨組織中的腐化份子,提升黨組織的品質,讓全國的地方 政府更加清廉,帶領中國走向更美好的境界;然而,群眾卻完全不在乎毛澤東的偉大理想 ,他們因為自己的實際處境及社會結構,而爲自身利益做奮鬥。出身壞的集結成少數的激 進造反派,出身好的、既得利益者則組成了對抗造反派的保守派。而造反派之間又有著不 同的權利取向,而產生更多的派別。 這就是爲何文化大革命被視為是失敗的革命的原因之一:毛澤東及其同僚無法控制群眾運 動。毛澤東原只是想要挑動群眾來清洗黨組織,打垮自己的反對派,但群眾暴動卻越演越 烈,甚至有走上無政府主義的傾向。 在文化大革命中,群眾並非無知的盲從毛主席的指示,而是清醒的爲了自身的權益而進行 奮鬥。到了文化大革命頭三年的中後期,這種清醒已經深陷於一團混水中不可自拔,各種 團體─不論是造反派對保守派、造反派對造反派、群眾對掌權者、掌權者與掌權者…─都 無法抽身,除非拼個你死我活才能結束這場混戰。 三、《活著》 《活著》是張藝謀所執導的電影,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內容敘述男主角福貴與妻子家 珍是如何走過中國的四○、五○、六○年代,以及在那之後的發展;影片形式就簡單分成 這四大段,轉折之時運用最老實的手法:暗入淡出。影片內容也如同形式一般,樸實簡單 ,老老實實按照時間順序,慢慢的交代著劇情,看著兩個小老百姓是如何在種種的歷史事 件中,活著。 《活著》關於文化大革命的部份,是由一箱皮影開始的。 鎮長來到福貴家中,告知福貴:「該把你那箱皮影給燒了」,因為破四舊的運動正如火如 荼的在進行著。由這短短的幾句話、幾個畫面,就交代了時代背景。時值紅衛兵出現不久 ,鎮長在街道上拐進福貴家前,就有幾個紅衛兵從鏡頭前晃悠過;鎮長手上拿著破四舊的 宣傳單,說等著福貴家燒完,還得去下一家燒。 破四舊的口號在1966年8月份,由北京的紅衛兵所喊出,而這股風潮很快的席捲了全國。 他們口號的根基,來自於「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的第 一條:「資產階級雖然已被推翻,但是,他們企圖用剝削階級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 ,舊習慣,來腐蝕群眾,征服人心,力求達到他們復辟的目的。」 在影片中,破四舊並未被特別著墨,僅僅只是個六○年代這個片段的序幕。而福貴愣愣盯 著燒著的皮影的舉動,似乎也只是因為他個人對於皮影的情感,因為那箱皮影,陪著他走 過了國共內戰、大躍進時代。導演似乎透過這個片段,揭露了升斗小民對於破四舊的無關 痛癢。 然而在整個文化大革命中,最為後人知曉的後遺症之一,正是破四舊所毀壞的各式文化古 物。可對於當時的平民百姓們,誰認識這古物的價值?誰在乎他們是否代表了文化精神? 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在燒皮影之時,鎮長話鋒一轉,談到了關於福貴、家珍夫妻倆的女兒,鳳霞的婚事。男方 萬二喜同志是個工人,「他爺爺、他爸爸和他自己,三代都是工人,響噹噹的工人階級。 」之後,萬二喜同志未告知福貴家珍,就自願的跑來他們家,重新粉刷院落牆壁,畫上了 大大的毛澤東畫像。在結婚當日,眾人歡歡喜喜高唱:「天大地大不如毛主席的恩情大、 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結婚典禮要結束時,萬二喜拉著鳳霞的手,對牆上的毛主席 畫像深深一鞠躬:「毛主席你老人家,我把徐鳳霞同志接走了。」 這一大段影片,是整部戲中,毛主席出現的最頻繁的一段。然而,出現的卻又不是真實的 毛主席,而是經過宣傳的、形塑過後的毛主席。這段影片,不僅呈現了毛主席在升斗小民 之中的神化,也可說是暗示了毛主席在整個文化大革命過程中的重要性。 文化大革命似乎可以分為兩個層級,一個是上層中央官僚的政治鬥爭、一個是平民百姓的 政治鬥爭。群眾的政治鬥爭往往超脫了中央的期望,因此會讓人有著這兩個層級是脫鉤的 錯覺。然而,實際上,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鬥爭中,各種團體的權威來源,不是來自民 眾或是自身,而是來自於更高的上級。各層次團體的合法性,來自上級的認可,在面對同 層次、或下級層次的的挑戰時,只要能擁有上級的支持,就立於不敗之地。 對地方來說 ,其權威來源是黨中央;而對於中央官員來說,其權威來源則是毛澤東。因此,若說是毛 澤東決定了群眾運動的方向,也無可厚非。由於各種團體之間的相互鬥爭,都需要更高上 級的支持表態,這使得上級的權威性高度膨脹,最明顯的代表,自然就是高度神格化的毛 主席了。甚至就連最底層的群眾運動,其造反的權利,也是來自於毛主席的認可;雖然毛 主席鼓勵群眾造反,但這不代表造反是群眾的天賦人權,一旦毛主席不同意,也就隨即被 剝奪了造反權。 婚禮部分的最後一段,是福貴的老朋友,春生,送來了禮物。因為春生之前無意間撞死了 夫妻倆的小兒子,所以家珍不見春生的面、也不要春生的禮物:「你把他的禮給退回去。 」鏡頭一轉,是錯愕的福貴,抱著做為禮物的毛主席相片:「啊?這是毛主席啊。」 迎來的毛主席,是退不回去的。 接著,鳳霞跟丈夫萬二喜回來探視夫妻倆,原來鳳霞懷孕了。在眾人興高采烈吃飯喝酒的 時候,萬二喜低聲告訴福貴:「春生被揪出來了,他是走資派。」夫妻倆愣住了,趕緊回 應:「一直有界線、一直有界線,多少年了也沒理過他。」晚上,春生摸黑來到福貴家。 福貴原不願意出門,最後還是出來跟春生談談。「福貴,我不想活了。」原來春生被批鬥 ,他妻子也在昨天自殺了。一直不願意見春生的家珍開了門,招呼春生進來坐。春生說要 趕回拘留所在,不坐了。看著春生在深夜中踽踽獨行的背影,家珍喊了:「春生,你記著 ,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呢,你得好好活著!」 這段影片,清楚可見普通百姓對於身邊的人物批鬥的態度。福貴在聽到消息的反應、春生 剛找上門來時的推託,都可以看出平民百姓在長年政治運動中磨練出的機智狡獪,小心翼 翼的不欲與麻煩沾上邊。但是,在春生了無生氣的請求中,福貴終究還是出門了。春生畢 竟還是他一起走過國共內戰的老朋友。影片中,這些小老百姓與所謂的批鬥大會似乎沒有 什麼接觸,那似乎是另一個世界的事。他們只要安分守己的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就不會扯 上什麼亂子。 文化大革命期間,儘管出現了造反派、保守派的對立,而多數人爲了證明自己的政治正確 、或是爲了爭取權益,而參與了各種派別,但也有許多人是屬於「逍遙派」的。逍遙派的 組成份子,一是明顯是壞出身的人,不論造反派或保守派都不會接納他們;二是因為個人 因素、或是認為自己不會在這次運動中得到或失去利益而對政治冷感的人。 福貴所代表 的小老百姓,雖然不見得對政治完全冷感,但也是傳統中「天高皇帝遠」的「非政治人」 。 因此,文化大革命最主要的發生場所,是在城市當中。城市居民相較於農村居民而言,對 政治有更高的敏感度,也有更高的政治壓力,其居民異質性也更高,更容易為了利益而進 行運動、鬥爭。而串連的活動地點,也是以城市為主,壞出身的群眾在串連中模糊了其出 身,取得了合法造反的權利。在農村中,由於同質性高,在利益上的衝突便較少,況且農 村的水平流動較停滯,壞出身的人找不到翻身的機會。 緊接著下一段,是鳳霞準備生了,夫妻倆給作為媒人的鎮長捎了幾個紅雞蛋。這時才知道 ,原來鎮長成了「鎮上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還得去學習班交代問題。鎮長安慰他 們不用太擔心,「反正我是沿著毛主席革命路線走的。」 這是第二個與夫妻倆有密切關係的被批判的人。1967年底,為了重建各級的地方組織,舉 辦了毛澤東思想學習班。 學習班主要的意義是在調解地方上的權力分配。由於造反派內 部的不和、保守派沉默的反抗,使得中央一直努力推廣的大聯合無法定案,因此利用軍隊 ,強制執行學習班。在電影中,從未清楚的點出鎮長的階級屬性,但也這隱含了「文化大 革命中,成分是隨時變動的」一層意義。 而鎮長的回應:「反正我是沿著毛主席革命路線走的。」也是當時各式團體,不論造反或 保守或其他,所秉持的信念。如同前述,下級團體的權力來自上級的認可,所以當時不同 團體的鬥爭如此嚴重,也正是因為他們堅信自己才是走在毛主席道路上的一方。這種信仰 使得各方都不認為自己理屈、自己缺少上級的支持,也因此使得鬥爭越演越烈,因為沒有 人居於弱勢。 鎮長最後的結局如何,電影並未呈現。但從福貴家珍最後對鎮長喊的話:「鎮長,你把心 放寬,多保重!」「回頭鳳霞出院了,一塊來看您!」配合之前家珍對春生喊的:「你還 欠我們家一條命呢,你得好好活著!」可以看出小老百姓之間的人情味,一種儘管在亂世 之中,仍然留著的溫柔敦厚。 鏡頭來到了醫院。醫院裡都是些年輕孩子在做事,家珍不放心,問了才知道,原來醫院已 經被護士學校的革命小將奪了權, 醫生教授都成了反動學術權威,關進了牛棚。鳳霞生 了,卻發生血崩,醫院裡亂成一團,醫院的人嚷嚷著:「我們是學生,我們沒處理過,我 們不會呀!」 奪權的開始,是發生在1967年1月的事,這也稱之為「一月革命」。中央文革小組到上海 奪了當地報社及政府組織的權,而中央則於1月8日,聽從毛澤東的指示,公開號召奪權, 於是各地都開始掀起了奪權浪潮。 然而,可笑的是,造反派雖然能成功的奪權,卻不能 成功的建立新的權力當局。一方面由於造反派內部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多數對於 建立權力機構有經驗的幹部屬於保守派;另外,能夠鎮壓群眾、防止奪權之後再被奪權的 軍隊也並未與奪權者結合。群眾、幹部、軍隊,這三者未能有效的結合,使得奪權只是造 成了權力真空的狀態;而且由於缺少了有效的權力機構,社會便容易處於一種瀕臨解體的 狀態。 而對於不在意政治的普通老百姓而言,除非碰到了事,不然奪權這種行為不會影響到他們 的日常生活。然而,在影片中,他們就是碰到了事。福貴和家珍並沒有表現出對於這種事 情的憤怒或厭惡,他們只是在之後的段落,嘮嘮叨叨的抱怨著:「那時候我要給王大夫少 買幾個饅頭就沒事了。」王大夫是被關進牛棚裡的婦產科教授,被萬二喜使計弄到了醫院 。他餓了三天,福貴好心買了七個饅頭給他,卻不料他七個都吃完,噎着了,在鳳霞血崩 的時候幫不上忙。福貴和家珍只是逆來順受的承擔著運動帶給他們的影響,講起往事不哭 不笑,默默的表現出「一切都是命啊」的淡然。 **** 後面的結語部分是針對電影而寫的,在此就不放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1.148.81

02/28 01:08, , 1F
02/28 01:08, 1F

02/28 09:07, , 2F
寫得很好哇!
02/28 09:07, 2F

02/28 21:10, , 3F
推 蠢的可怕的發生
02/28 21:10, 3F

02/28 21:52, , 4F
活著真的是部好片
02/28 21:52, 4F

03/01 00:55, , 5F
活著真的是部好小說和好片
03/01 00:55, 5F

03/01 15:06, , 6F
寫得很有感覺 推!
03/01 15:06, 6F

03/01 19:17, , 7F
推一個
03/01 19:17, 7F
文章代碼(AID): #1DQdlfBb (historia)
文章代碼(AID): #1DQdlfBb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