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 蘇聯的工業成果與共產主義

看板historia作者 (recta sequi)時間13年前 (2011/02/21 15:36),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stoneruler (光芒魚)》之銘言: : 蘇聯在二戰前有多個五年計畫 達成強勁的經濟成長 : 而民生經濟也表現不錯,至少比帝俄時期好很多了 : 與後來冷戰時期蘇聯只有軍事工業特別突出 : 民生工業逐漸低落 : 請問這有什麼原因嗎? 為何戰前的計畫經濟能夠成功使國家富強? : 戰後的計劃卻無法維持? 首先 你的斷代非常奇怪 一般對於蘇聯發展的說法 大多認為蘇聯的頂峰是布里茲涅夫時代 很少人會用二戰做為分水嶺的(更別提得到德國的技術與機械 還有中歐工業國家的貿易 對於蘇聯經濟的幫助 雖然幫助大小跟你對共產主義的看法有關) 而去說蘇聯只有軍事工業突出其實是一種很不精確的說法 首先在經互會的分工下 各會員國的產業本來就集中在特定產業(東歐國家在區域整合理論上腳步不比西歐慢) 其次何謂軍事工業? 蘇聯在民用航空鐵道或者像發電機等重工業的發展上還是有些成就 就算這些產業與軍事多少有關 但與西方工業國家雖然在產品水準上有落差 但在產業上 也看不出太大差別 而且蘇聯對亞俄特別是西部西伯利亞-烏拉爾地區的開發是在戰後才達到高峰的 也因此 蘇聯成為原物料與石化生產大國 這跟國防有關 但幾乎不會有人說這是軍火工業 一般來說蘇聯經濟最大的問題是做為一個計畫經濟體 它需要一個有效率的調度系統 但是由於政治上缺乏制衡造成的腐敗(最有名的還涉及布里茲涅夫本人) 這個系統 並不存在 它只需要不斷地生產 卻完全不關心產品是否有需求 是否到得了消費者手中 更嚴重的是在蘇聯的邊陲地帶 由於生產力低落 為了維持整個聯邦經濟發展程度的一致 這個系統涉及大量的資源轉移 在政治腐敗(邊陲地帶尤甚)的狀況下 這種轉移當然更慘 在蘇聯早期 NEP本身多少是市場自由化的政策 史達林時代的五年計畫雖然成果很耀眼 (不考慮犧牲下) 但由於當時蘇聯的經濟發展水準尚低 這些系統性的問題自然較小 : 這是否代表共產主義的計畫經濟並非完全不如資本主義的開放市場? : (只是大部分失敗了,並不能代表計畫經濟全部失敗) : 如北韓在90年代以前經濟產值高出南韓 : 東德經濟也強過不少比較落後的自由市場國家 1.北韓在70年代經濟就不如南韓 同時北韓古巴蒙古這三個國家的經濟在蘇聯瓦解以前 其實主要是靠蘇聯的補貼在過活 2.這樣的比較方式在邏輯上也是有問題的 東德本來就是全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捷克匈牙利波海三小國還有前南斯拉夫部分地區也是) 用它來說計畫經濟有一定好處 而不考慮它在計畫經濟下損失什麼 邏輯很奇怪 3.同樣地 蘇聯也是世界上相對發達的國家 所以這樣的比較意義有限 現在比較會探討的 恐怕是蘇聯瓦解後 為什麼有些國家慢慢達到其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而有些國家 比如烏克蘭 受創卻遠大於其他的加盟會員國 -- Meine Damen und Herren, auf Gleis 1 faehrt ein U1 nach Peitou, ueber Taipeh-Chientan, Shihpai. Bitte Vorsicht bei der Einfahrt. Naechster Halt: Chungsha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139.137

02/21 15:45, , 1F
蘇聯體制下, 地理劣勢的地方發展較為平衡.
02/21 15:45, 1F
文章代碼(AID): #1DOXNeYV (historia)
文章代碼(AID): #1DOXNeYV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