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周勃世家的預言 劉邦真神人也

看板historia作者 (前程)時間13年前 (2010/12/10 04:05), 編輯推噓2(205)
留言7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7 (看更多)
※ 引述《tcod (圈)》之銘言: : ※ 引述《bxdfhbh (bxdfhbh)》之銘言: : : 畢竟漢惠帝也是呂后的兒子。 : : 如果呂后發現潛在的危險是自己呂家,那顯然會殺掉周勃。 : : 而周勃在呂氏執政時期的表現也很阿諛奉承,并未忤逆呂后。 : : 直到呂后去世才敢作怪。 : : 而且如果不是有人游說呂家兄弟放棄兵權,周勃也一點兒辦法都沒有。 : : 可見那個游說的酈寄才是功臣,周勃根本是幸運。 : : 更進一步,這種觀點認為呂家兄弟根本沒有謀反的意思, : : 如果真想篡權,就不可能放棄兵權。 : : 呂后重用呂家兄弟,只是為了保護惠帝而已。而呂家兄弟也只是想當個王就足夠了。 : : 真正謀反的,是周勃。 : : 更進一步,這種觀點認為周勃等人篡權後,之所以立漢文帝而不是劉襄、劉章,就是看中 : : 漢文帝文弱,家里沒有勢力,易於被他們擺布。 : : 當然後來他們才發現自己看錯人了。 : 這個論點看起來漏洞很多,參高價值極低。 : 周勃在呂后掌權時表現很乖,等到去世之後才敢動作, : 不正是代表周勃個性很穩重。且懂得審時度勢。 : 他知道當呂后之強,不能相為抗, : 而呂家兄弟豚犬耳,可以對付。 : 後面說周勃想造反,更是無稽之談,周勃世家在景帝時被剷除。 : 是個政治鬥爭失敗者,如果周勃與周亞夫父子在文景時有任何不臣之心 : 甚至是飛揚跋扈,結黨營私的舉動,早就會被批得體無完膚。 : 但現今的記載也不過頂多說他二人功高震主,為主所忌而已。 : 前面劉邦說安劉者勃,應該是看重周勃穩重且忠心。 : 當時天下雖定,然根基未固,且太子尚幼,難保不會有心懷不軌之人乘機起事。 : 高祖是指示呂后倘若有叛臣出現,周勃是可以依靠的部下。 : 按照周勃當時的表現,也許呂后不把周勃視為可怕的對手, : 所以採取攏絡而非對付的手段。 看了板上討論後,在下上網查了史記所說的諸呂作亂這段歷史, 覺得史書所說的諸呂作亂是周勃、陳平、灌嬰、劉章等政變成功 者對政敵呂氏一族的污衊之詞。 呂后的劉性子嗣只有兒子惠帝及有爭議的少帝等多名孫子。惠帝 因與皇后張氏未生子,故呂后於惠帝死後先後立惠帝與宮女所生 的劉恭、劉弘為少帝(有爭議,史記上說周勃等大臣認為他們都 不是惠帝親生的)。 為保護少帝,也可說為了捍衛呂氏政權,呂 后先封呂產、呂祿等呂氏子姪為侯、為王,並讓他們掌握京師長 安南軍、北軍。 呂后死後,在京師長安掌權的呂產、呂祿跟周勃、陳平、灌嬰、 劉章等劉邦舊臣、子嗣(非呂后子嗣)的權力鬥爭開始浮上檯面。 先是齊王劉襄起兵反呂,時為相國的呂產命灌嬰領兵平叛,灌嬰 卻按兵滎陽不動,並與齊王劉襄聯絡。之後就是大家知道的周勃 利用酈寄遊說呂祿交出北軍兵權,劉章便領軍入宮先殺呂產,呂 祿也隨即遇害。少了呂產、呂祿這兩個監護人後,少帝劉弘就被 先廢後殺了。至此,呂后可說絕嗣,呂氏政權亦滅絕,而呂后於 西漢中期後被移出太廟,另供奉於小祠祭祀(文帝之後的皇帝都 不是她子嗣了,所以對她不敬)。 周勃等人對非嫡系劉氏皇族來說有功,誅除了呂氏新勢力。但呂 氏有作亂嗎? 我倒不覺得,只納悶呂祿竟然會交出兵權,致使身 死族滅,死後還被安上亂臣的罪名。 簡單講,根本是一場政治權力鬥爭,舊大臣及非嫡系劉氏皇族聯 手血洗呂氏一族,事成後周勃等權臣刻意選立母家微寒的代王劉 恆為文帝,並晉爵增祿(感覺是分贓自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0.153.89 ※ 編輯: expectations 來自: 114.40.153.89 (12/10 04:10)

12/10 11:30, , 1F
一直都是政治權力鬥爭阿 不然你以為是什麼
12/10 11:30, 1F

12/10 12:30, , 2F
應該是說『是反呂勢力的政變鬥爭』而非『諸呂之亂』
12/10 12:30, 2F

12/10 13:43, , 3F
發動政變自然要有個名目 否則自己不就成了亂臣賊子
12/10 13:43, 3F

12/10 13:44, , 4F
就像韋后不見得會想當皇帝 但是李隆基要鬥爭正當權的韋氏
12/10 13:44, 4F

12/10 13:47, , 5F
一定得安個罪名
12/10 13:47, 5F

12/10 13:57, , 6F
根源還是在於呂后太狠了...人人自危吧
12/10 13:57, 6F

12/14 21:31, , 7F
稱為權力鬥爭並不為過,史書記載是否偏頗之詞仍待商榷。
12/14 21:31, 7F
文章代碼(AID): #1D0JPrlD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D0JPrlD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