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 二次大戰的戰敗國為何復原的這麼快?

看板historia作者 (泣いて別れた河原町)時間15年前 (2009/01/21 21:32), 編輯推噓2(206)
留言8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dashanew (dasha)》之銘言: : ※ 引述《mscmobitai (鄉民的水準很低)》之銘言: : : 日、德這兩個戰敗國,現在的國力可能只在美英之下而已, : : 而且還都是七大工業國,已開發國家。 : : 我知道德國被分成東、西德,後來統一後就變強國了。 : 那之前就很強了. : : 但日本是怎麼一回事,短短幾十年就變亞洲第一強權了? : 不只十幾年,至少三十年吧? : : 我記得無條件投降,為何當初我們沒要他們 : : 割地賠款呢?是因為老蔣忙著對付中共嗎? : 那是各國政治鬥爭的結果.本來美國怕登陸日本還要死百萬人,所以 : 想要蘇聯中國人先登陸用人命消耗日本子彈,美英用軍艦火力支援並做 : 第二波登陸.而當時也有日本分割成四國佔領的計劃. : 但核彈出來後,美國只想用核彈瓦解日本防禦措施,不用其他國家幫 : 忙,這時美國就想獨吞日本,但又不好公然說出,於是答應塞錢給英國中 : 國,要他們放棄佔領日本,然後三國聯合逼蘇聯放棄. 這個策略蘇聯也發現到了 所以 在數次向美國要求分開佔領 由蘇聯獨佔北海道不成後(美國拒絕) 便撕毀日蘇互不侵犯條約 開始搶地 包括 滿州 跟庫頁島南部 意圖造成既成事實 在庫頁島部份 八月九日 越過北魏50度國界南侵 甚至在 日本正式投降的8.15日之後 仍不停止軍事行動 8.20 還在岸轟南庫頁島的主要日本都市 如此 大違國際慣例 照理說既已發表投降聲明 同時日方也已下令停火 接下來就是雙方相談 受降 移交的具體事項及時間 日程 蘇聯是繼續打 打算直接打到北海道 於是在最前線的日軍指揮官 再發現蘇聯不但不打算停火 還打算繼續推進 只好也下令繼續作戰 但是一來 因為有日蘇不侵調約 假想敵始終是美國 工事 部署等都主要是在沿岸 二來 在遵從中央投降並令停火 再到意識到蘇聯不打算依照國際慣例 打算繼續硬幹 再度進入戰鬥狀態 一來一回 再加上蘇聯早做戰爭準備 最後在8.25 庫頁島方面的戰鬥以日軍完敗 蘇軍的全面佔領作終 不過 日軍最後的反撲 讓蘇聯花了比預期長的時間才推進 而此同時 美軍也開向北方 蘇聯最後來不及把軍力投進北海道 : 得到美國要送錢資訊的老蔣,覺得美國給的錢遠多於佔領日本的可 : 能獲利,於是在日本投降時就發表了"以德報怨"的演說,不去佔領日本了 : ,而這個演說翻譯成英文後被美國人發現好像很好用,有沒有翻譯錯誤小 : 弟是不知道啦,不過就被老美老蔣互相配合吹捧拿來用,阻止了蘇聯的要 : 求,也讓日後統治日本變得比較順利. : 但這也是老國民黨後來罵美國的原因,因為美國要給的錢他們覺得 : 沒給夠,中國放棄佔領日本而美國卻黃牛.事實呢?大家自己想...... : : 日本又是靠著什麼從短短40-50年(90年代日本應已是亞洲最強權了) : : 就又變強了?難道小日本真的和猶太人一樣有比較強的民族血統嗎? : 日本當初終究還是東亞第一工業國,而美國在韓戰越戰於亞洲又花了 : 不少錢,很多就是讓日本賺到了,所以才爬起來. -- お金も著物も いらないわ あなたひとりが 欲しいの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10.111.30 ※ 編輯: libai 來自: 218.110.111.30 (01/21 21:32)

01/22 10:14, , 1F
要不是盟軍,紅軍早就衝到大西洋沿岸了
01/22 10:14, 1F

01/22 10:17, , 2F
如果紅軍成功佔領北海道,日本會不會成為另一個德國呢
01/22 10:17, 2F

01/22 10:45, , 3F
至少現在日本右派極端不會那麼白目:p
01/22 10:45, 3F

01/23 02:11, , 4F
日本右派會想做什麼?我猜是征服世界。
01/23 02:11, 4F

01/23 03:57, , 5F
不,是世界和平...............(在他們的領導或參與之下)
01/23 03:57, 5F

01/23 11:11, , 6F
被叫做"右派"的人的核心思想 我想各國相去不遠 但是比較起來
01/23 11:11, 6F

01/23 11:16, , 7F
今天在民族意識 精神動員等層面 搞的如火如荼的 絕不是日本
01/23 11:16, 7F

02/02 18:06, , 8F
沒有盟軍 會是德軍把紅軍踢到烏拉山~!
02/02 18:06, 8F
文章代碼(AID): #19ToFXXU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9ToFXXU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