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文] 希臘大力士赫拉克利斯流浪到中國?

看板historia作者 (風花雪月)時間17年前 (2007/02/01 12:08), 編輯推噓7(700)
留言7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這篇報導 大陸來的胡平生老師也有批過哦! 去年12月2日老師在課堂上的講演 驪靬:西漢為安置羅馬戰俘而設縣?--歷史文獻與出土文獻的不同解讀 我把老師的論證節錄如下: 胡老師認為應可重新商榷的部分有若干點 1.漢書舊註漢驪靬縣蓋以西域黎軒降人建置之臆說未可厚非,而仍需另行考訂 2.所謂羅馬人城市說似難成立,且與德氏(德效騫)所訂該縣城建置於西元前79年迄西元5年間的年限顯然不合 3.德氏書所稱之魚鱗陣與重木城和中國秦漢時代的圖書都應屬羅馬文化成份之說尤可商榷。 4.類乎重木城的建築至遲普見於漢武之際的中國邊郡與內地,為障塞、砦塞、城外圍城與三重營壘一類 5.至遲自8-6thc b.c.中國王侯已知魚麗等陣。 →事實上這種說法僅屬主觀推測,話者既未嘗提就示,漢代史料也沒有可支持這說法的直接證據。 胡老師引用邢老師的反駁: 1.認為羅馬軍團從共和時期開始就有不同的名稱和番號的傳統,十五軍團的番號存在達二百餘年,但其歷史與駐防地非常清楚。其為aUGUSTUS所建,一直到215a.d.,多瑙河中游→pannonia→judaca→pannonia…。所以如果這個銘刻真是十五軍團的話,那只可能是移防格拉西亞-卡帕多西亞之後,也就是114a.d.才存在的,更重要的是西元前50或30餘年,第十五軍團根本沒成立。 2.羅馬的龜盾陣有文記與紀功柱上的圖像,是士兵將所持的盾牌密集地接在一起,不留縫隙,並以相接的盾牌舉於頭頂以擋箭,人數約三十人。而陳湯傳所記之魚鱗陣為百餘人。 3.重木城和羅馬人的尖樁也大不同。羅馬人的尖樁是將木樁削尖,插埋入土中以造成對敵人的傷害,這種結構和漢書中的重木意義相去甚遠。 4.德氏引用羅馬史資料為證時,也常迴避不利的論述與記載,帕特庫錄斯在羅馬史中的記錄中可以看到,克拉蘇所率的殘部中,在十幾年後,最少仍有部分流落在中亞,並沒有東逃入匈奴。 5.也指出凱旋式分為小凱旋與大凱旋。如果將一羅馬傳世銀杯上所刻畫的凱旋式和孝堂山石祠西壁的胡漢交戰圖比較,可以得知並沒有關係。 而胡平生老師自己則利用漢簡確證漢代驪靬城與羅馬戰俘無關 1. 史記漢書及居延、懸泉出土的漢簡中,人名身份明確非漢人,基本上是譯音,單從姓名來看,並不能判斷是否為羅馬人。 2. 出土簡牘中所見驪靬縣民姓名絕大多數明顯不是胡人或羅馬人,都很清楚是漢人特點的姓名,與德氏等人想像的羅馬人城市全不相合。 3. 徹底的否決:之前所舉之漢簡證明,早在卡爾萊戰役發生之前,早在陳湯攻克匈奴郅支城之前,驪靬苑就已存在—神爵二年(60B.C.) (金關新簡73EJH2:2) 老師最後又舉出一系列站不住腳的論據: 1. 古城遺址發現漢代墓葬,墓主為漢代的歐洲人,認為30多座皆如此。而甘肅考古所同志說在永昌從沒進行過考古挖掘,一座都沒有!!最大的疑點是描述完整的漢代墓葬中出土遺體下有一枚紅紐扣,老師印象中得晚到元明才有紐扣。 2. 北師大歷史教授楊共樂說永昌縣位於絲綢之路上,中外雜婚混血很自然,且有外國人的特徵也不見得就是馬人的後裔。 3. 當地人說古城牆原本的高度近三層樓,牆面很寬,這恰好不是漢代城墻的特徵,而是比較晚期的特點。甘肅省考古專家趙之祥進行者來寨實地考察,認為此城最早也不遠於明清,老師認為可能是明,清的可能性不大。 4. 所謂羅馬降兵頭盔上的招安二字,明顯是以楷體書寫,根本不是漢代的書體。 5. 重讀陳湯傳→說明生俘與投降的俘虜都已分給了參加戰鬥的西域各國。「賦予城郭諸國所發十五王。」師古曰:「賦,謂班與之也,所發十五王,謂所搰諸之兵共圍郅支王者也。」 ※ 引述《ahamin (荒漠貓)》之銘言: : ※ 引述《YTJEN (indigo girls)》之銘言: : : 標題: [轉文] 希臘大力士赫拉克利斯流浪到中國? : : 時間: Mon Jan 29 11:04:57 2007 : : 原文見中央研究院週報1106期,2007年1月25日,頁2-4。 : : pdf檔:http://newsletter.sinica.edu.tw/file/file/10/1025.pdf : : ◆ From: 140.109.152.202 : : 推 MilchFlasche:這篇很好玩,這就跟「羅馬軍團變馬超軍團」層次不同 01/29 11:09 : : → MilchFlasche:我有看過邢老師講這篇的簡報,很有趣,ㄎㄎㄎ 01/29 11:09 : 羅馬兵團後裔可能已經找到了 : 在甘肅的某個村落 : 裡面人的DNA半數以上有歐洲人的基因 : 他們長相與周邊村落漢族不同,棕色頭髮、綠色眼睛 : 引起了歐洲人的關注 : http://www.uua.cn/Books/periodicals/200609/3499.html : 這是一個地處甘肅河西走廊古絲綢之路故道旁的偏遠小村落,然而就在近幾年,這裡卻 : 突然「火」了起來,不僅眾多專家學者接踵而至,而且遊人也紛至沓來。隨著考古發掘 : 、學術研究的展開、深入,一個2000多年前的歷史謎團逐漸被揭開。 :   這個位於甘肅省永昌縣境內、緊傍祁連山的小村莊名叫者來寨。由於常年乾旱少雨 : ,這裡沙化現象十分嚴重,使得原本貧瘠的土地看上去更加荒涼。與其它中國西部的鄉 : 村一樣,用黏土夯築的土坯房構成了整個者來寨的自然景觀, 絲毫看不出它有什麼特別 : 之處。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絲毫不起眼的地方,近來卻成為考古專家、史學家們關注的 : 一個焦點。那麼,到底是什麼吸引了這些學者們的目光,令他們不辭勞苦對一個偏遠的 : 貧困小村寨趨之若騖呢?這還要從這個小村寨的主人們身上說起: :   苦惱的者來寨人 :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但令旁人大惑不解,連自己也說不出所以然的是:同 : 樣是生於斯長於斯,同樣是滿口地道的永昌土話,同樣在戶口本上清清楚楚標明祖籍甘肅 : 、漢族的者來寨人,卻普遍長著一副大異於「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漢族人基本容貌特徵 : 的奇特長相:多為棕色或黃色的頭髮,眼睛也多是藍色或灰色的,身材上也較周邊村寨的 : 人高大健壯……看起來更像是西方人。如果步入者來寨,置身於當地村民之中,往往會使 : 人產生一種置身於異國他鄉的感覺,就連偶爾到此的西方人見到他們,也會開玩笑說:我 : 們的老鄉怎麼跑到甘肅這個地方定居了?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者來寨人時常會遭到鄉親 : 們的嘲笑甚至是辱罵,什麼「韃子」 、「黃毛子」等等。特殊的長相給者來寨人帶來了 : 不少的苦惱, 總覺得抬不起頭來,眼裡時常流露出自卑的神情。 :   者來寨人的特異容貌同樣也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關注。他們認為:雖然者來寨村民 : 在戶口本民族一欄標明的是漢族, 但在他們奇特長相的背後,可能隱藏著一個尚不為人 : 知的秘密。於是, 廣泛的走訪和調查活動在者來寨和它的周邊地區展開了。 :   難解的「牛緣」和特殊的葬俗 :   從表面上看, 長相特殊的者來寨人與當地其他居民一樣也是靠為數不多的田地為生 : ,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隨著調查研究的深入, : 者來寨人生活中的兩個細節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好奇: :   一是者來寨人似乎對牛有著特殊的「感情」,在他們的身上有著一種難解的「牛緣」 : : :   --在祭祀祖先的時候,者來寨人要蒸一種「牛鼻子」饅頭,就是把棗插在饅頭的頂 : 部,然後將饅頭捏成一個宛如牛鼻子的形狀。 :   --喜歡玩一種和牛有關的遊戲。 :   --逢年過節的時候要宰牛,喜歡聞剛宰殺的牛的血腥味道。 :   --喜歡鬥牛,這一風俗祖祖輩輩沿傳至今。 :   …… :   這些都體現了源於其祖先意識中的一種對牛的認識。 :   此外在喪俗上,者來寨人不論風水、不擇地點, 而是要求將死者的頭部必須朝西安 : 葬。 :   以上有別於漢族風俗之處在其周邊地區以及整個甘肅省境內都是絕無僅有的。因此 : 專家們推測:者來寨村民的風俗習慣很可能與外域文化有著某些聯繫。那麼,者來寨人的 : 先民會不會是從其他地域遷移來的呢? :   撲朔迷離的身世 :   幾乎就在專家們作出上述猜測的同時,考古人員在者來寨附近發掘出了大量西漢時 : 期的墓葬。但當時誰也沒有意識到,這一發現竟成為後來破解者來寨村民身世之謎的關 : 鍵。 :   通過對墓葬的研究發現: :   ──墓葬的主人幾乎都是男性。對此,專家們解釋這很可能和軍隊有關。 :   ──墓葬主人的骨骼長大。中國人平均身長為七個半頭骨的長度比例,而這些墓葬的 : 主人達到了8個, 看上去並不像中國人的骨骼,這與現在者來寨人健壯高大的特徵十分相 : 似。於是專家們推測,他們或許是西方外來人種在中國繁衍生息,最後葬在這裡的。 :   ──所有墓葬全部遵循頭朝西安葬死者的原則, 這與者來寨村民的葬俗習慣完全一 : 致,從而說明者來寨這些長相奇特的村民和這些墓葬的主人應該存有某種聯繫。 :   …… :   經過分析專家們認為,現在的者來寨村民很可能是這些墓主的後裔。如果這個推理 : 成立,人們就必須要能解釋清楚這一點:這些墓葬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那麼2000餘 : 年前來此定居的這些者來寨的先民到底是些什麼人呢?他們又為何會不遠千里選擇這裡 : 來定居呢?一些學者提出了這樣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者來寨位於河西走廊,是古絲綢 : 之路的必經之處。因此,者來寨人可能是當時西方商團的後裔。眾所周知,絲綢之路曾 : 是古代中國與西方國家文化交流和商品貿易的重要通道,因此,在河西走廊出現西方人 : 的後代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另一些學者在仔細研究了西漢歷史和者來寨的地理位置 : 以後發現,即使是在那時,這裡也屬經濟不發達的邊遠地帶。就是有人的活動,也大多 : 是出於軍事目的所設要塞的駐軍。商團從事的是經濟貿易活動,這一特點決定它應選擇 : 走人煙稠密、經濟發達的安全路徑,走者來寨是有悖常理的。況且,絲綢之路在西漢時 : 期才初具雛形,那時西方商團還沒有大批進入中國。因此,這部分專家學者認為:者來寨 : 這些奇特村民不可能是西方商團留下的後裔。 :   為了揭開這個謎團,專家們想到了DNA檢測。通過對這些有著奇特長相的村民進行血 : 樣採集,再對75份樣本進行DNA分析後,專家們驚奇地發現:竟然有近一半的血樣中顯現 : 出歐洲人的基因。但由於他們歷經2000多年的和當地人通婚、融合,基因組成非常雜亂 : 。這僅能說明者來寨這些相貌奇特村民與歐洲人種確實有著密切聯繫。 一時間,者來寨 : 村民的身世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了。 :   史籍中的線索 :   就在研究陷入困境之時,一個新的考古發現令專家學者們更感意外:在者來寨發現 : 了一座有較大規模的古城遺址。只不過因為一直有未間斷的人類活動,遺址被嚴重地破 : 壞,已不具備什麼考古價值了。不過,從它長方形的形制和僅存的一段約300米的城牆看 : ,可確定這是一座西漢古城。於是人們不禁要問:就在當時也屬地處偏遠的小小者來寨 : ,為何會出現一座如此規模的古城遺址呢?它究竟是座什麼城呢?這座古城又和這些相 : 貌奇特的村民會不會有著某種關聯呢?由於缺乏考古證據,專家學者們只能另闢蹊徑, : 寄希望於從史籍資料中來尋找有關這座古城的蛛絲馬跡。 :   果然,史籍中的一條記載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   公元前36年, 西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曾率兵4萬討伐致支城,並與匈奴人 : 在此展開了激戰。戰鬥中,匈奴人派出了一支長相非常奇特的軍隊,他們會使用一種被 : 稱為「夾門魚鱗陣」的奇怪陣法──就是在敵人進攻情況危急時,用盾牌把自己圍成一圈 : 進行防禦,而圈內的人則會把盾牌舉在頭上以防弓箭流矢。整個陣勢擺起來就像一個頭腳 : 縮入殼中的大烏龜。因此,這個陣法又被形象地稱為龜甲陣。 :  《漢書》中對這場戰役進行了細緻的描述,並指出: 「夾門魚鱗陣」又叫「龜甲陣」 : 。對此專家指出:這是古羅馬軍隊所特有的一種作戰方式。此外還提到,漢軍不僅在這 : 次戰役中大獲全勝,而且還俘獲了這支長相非常奇特、會使「夾門魚鱗陣」的軍隊中的 : 1000餘人,並將他們帶回了西漢。 :   至此,陷入困境的研究似乎又有了可以繼續下去的線索,彷彿在黑暗的迷途中突然 : 出現了一絲光亮。因為橫向對比一下人們就會發現:如今地中海地區的許多國家仍然保 : 持有與牛相關的一些風俗,喜歡玩鬥牛一類的遊戲。從歷史文化的發展角度看,這更近 : 乎於一種人類早期的原始崇拜。因此,它能不間斷地延續至今,古羅馬時代則是其間不 : 可或缺的一環。也就是說,歷史上的古羅馬人也應有著同樣的習俗。而這一點,西方的史 : 學文獻和考古發現足以提供大量的佐證。鑒於者來寨的村民喜歡做「牛鼻子」饅頭、喜 : 歡玩鬥牛遊戲、同樣有著對牛特殊的情感,而且那些周邊的西漢墓葬中均為男性骨骼的 : 發現,是不是可以推測:現在的者來寨村民就是當年陳湯所帶回的古羅馬俘虜的後裔呢? :   千載懸謎 :   公元前53年的古羅馬正值多事之秋,執政官克拉蘇為了與愷撒、龐貝兩個掌握兵權 : 的實力派人物爭權奪利,決定向東擴張勢力。他糾集了一支由7個軍團組成的大軍,發動 : 了對古帕提亞王國(今伊朗)的侵略戰爭。雖然在戰爭初期羅馬軍隊所向披靡、一路凱歌 : ,但最終還是被施展驕兵之計,採用誘敵深入戰略的帕提亞王國軍隊一舉圍困在一個叫「 : 卡爾萊」地方的荒漠深處。結果,只有克拉蘇的長子所率領的第一軍團6000餘人從帕提 : 亞軍隊防禦薄弱的東部防線殺出重圍,其餘兵馬幾乎被全殲。就連統帥克拉蘇也被俘獲 : 後斬首。而向東突圍而出的那6000餘人由於後路被斷,不僅再也沒能回到羅馬,而且就此 : 從歷史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誰也不知道他們的結局如何。這就是2000多年來一直未被 : 破解的「古羅馬軍團消失之謎」。 :   但是,者來寨村民的先人是在漢與匈奴交兵時匈奴大軍中那支古羅馬部隊的俘虜, : 而匈奴軍隊中的這支古羅馬部隊又和那支在伊朗高原突圍而出的古羅馬軍隊是什麼關係 : 呢?對此,專家學者們在多方面細緻的調查研究基礎上,完成了這樣一個推理:當年, : 古羅馬第一軍團雖從帕提亞王國軍隊薄弱的東部防線殺出了重圍,但由於他們回國的路 : 線被封鎖,故只能向東流竄。而當時,整個中亞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匈奴的勢力範圍,因 : 此,這股古羅馬軍團的「漏網之魚」很可能就逃入到匈奴人的地盤,無奈之下他們只得 : 屈服於強大的匈奴,並成為匈奴人的僱傭兵。而這,便為後來陳湯在與匈奴人的交戰中 : 遇到他們並將其俘獲帶回西漢提供了可能性。這樣看來,當年漢與匈奴戰陣中出現的那 : 支會使「夾門魚鱗陣」的古羅馬軍隊就是克拉蘇入侵帕提亞王國大軍中那支突圍而出的 : 殘部,而他們也正是現今者來寨村民的先人。 :   驪革干溯源 :   上述推理雖然絲絲入扣、合情合理,但要將推理變成定論,則一定要有確鑿的史證 : 為依據。其實,一些佐證就點點滴滴地藏匿於浩瀚的史料中: :   ──據《漢書》載:致支城之戰是在公元前36年,而到了公元前35年,也就是陳湯 : 將這些羅馬戰俘帶回西漢後不久,在西漢涼州府的行政區劃中,就新設置了一個驪革干縣 : 。而驪革幹這個怪僻的縣名,其實就是漢時中國對古羅馬的稱謂。對此,專家解釋說: : 漢朝當時設置這個新縣的目的, 就是為了安置陳湯帶回來的這批羅馬戰俘。 :   ──《永昌縣縣志》載:「在今涼州府永昌縣南,本以驪革干降人置縣」,這說明 : 驪革干縣的設置與古羅馬軍團的戰俘有著密切聯繫。 :   ──另有史籍載:驪革干縣設置在番禾縣南面的照面山下。經考證,文獻中所指的 : 照面山,正是如今與者來寨緊緊相臨的祁連山;而古之番禾縣,則正是今天的永昌縣。這 : 說明史書中記載的驪革干縣就設在了者來寨,如今者來寨中發現的那座古城遺址,就是 : 當時的驪革干縣城。 :   ──在頗具權威性的《大清地理記》中也提到:驪革干西漢置。 :   …… :   驪革干古城的發現令專家們興奮不已,它說明2000多年前者來寨確實駐紮過一批古 : 羅馬軍人,而現在者來寨這些相貌奇特的村民可能就是那些古羅馬軍人的後裔。時光荏 : 苒,2000多年就這樣隨風逝去了。當年,為古羅馬人專設的驪革干縣如今早已在歷史的 : 風雲變幻中不復存在,而那些遠道而來、客死他鄉的驪革干人也同樣在燦若星河的中華 : 文明中被漸漸湮沒。留下的只有他們的後人,在用祖先基因造就的獨特體征向世人講述 : 著一個歷史長河中撲朔迷離的傳奇故事。(文/劉相君) :   ──中央電視台《走近科學》欄目 : : 推 LUDWIN:造型影響倒是真的,說某群人變成中國人或中國人變什麼人就. 01/29 11:43 : : 推 MilchFlasche:對呀。文物的傳布和影響總是比血緣容易得多了。 01/29 12:09 : : 推 ohmylife:這才是真正的歷史態度啊 01/29 13:23 : : 推 ohmylife:原來是邢老,難怪這麼高檔 XD 01/29 13:2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7.12.239 ※ 編輯: cutesheng 來自: 59.117.12.239 (02/01 12:12)

02/01 13:56, , 1F
胡老師不是「大陸來的學者」吧
02/01 13:56, 1F

02/01 14:00, , 2F
有位大陸學者也叫胡平生 跟台大歷史系前系主任同名
02/01 14:00, 2F

02/01 14:09, , 3F
胡平生(中國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獻與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ꐠ
02/01 14:09, 3F

02/01 15:39, , 4F
原來有兩個胡平生啊 @_@
02/01 15:39, 4F

02/01 18:34, , 5F
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查資料時要小心,在下就出了不少包...XD
02/01 18:34, 5F

02/01 23:17, , 6F
是今年才從大陸請來台大授課的,同學。
02/01 23:17, 6F

02/02 14:08, , 7F
推推文的搞笑:p(逃)
02/02 14:08, 7F
文章代碼(AID): #15mMUqSI (historia)
文章代碼(AID): #15mMUqSI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