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向各位請益 淮陰侯 蕭相國中的評語

看板historia作者 (望斷天涯)時間18年前 (2006/04/23 00:06), 編輯推噓3(304)
留言7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5 (看更多)
※ 引述《user1625 (maybe i'm so jaded)》之銘言: : 在淮陰侯列傳中 史公將韓信比擬為周朝的周公 召公 姜太公等大功臣 : 而蕭相國世家中 蕭何比作閎夭 散宜生 : 周公 召公 太公 是有名的大人物 事蹟易見 : 而上課時老師曾提到蕭何雖是當時功勞第一 但史公僅將他與閎夭 散宜生 : 等二三流功臣相配...... : 後兩位的事蹟並不如此顯著 有沒有人提供一下更他們的力經歷讓我了解一下 : 史公為何以此相比嗎?? 多謝啦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閎夭、散宜生的歷史與評價, 以下是小弟檢索史記"閎夭"、"散宜生"兩個關鍵字之後的重要結果: 史記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第二  p-1478 「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游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或曰 ,呂尚處士,隱海濱。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西伯 ^^^^^^^^^^^^ 賢,又善養老,盍往焉」。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於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 ,反國。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之為文武師。」 史記卷四 本紀第四  p-0116 「崇侯虎譖西伯於殷紂曰:「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嚮之,將不利於帝。」帝紂乃囚西伯 於羑里。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01>驪戎之文馬,<02>有熊九駟,<03>他奇怪 ^^^^ 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紂大說,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04>況其多乎!」乃赦 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 史記卷七十九 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p-2421 "蔡澤少得閒,因曰:「夫商君﹑吳起﹑大夫種,其為人臣盡忠致功則可願矣,閎夭事文 ^^^^ 王,周公輔成王也,豈不亦忠聖乎﹖以君臣論之,商君﹑吳起﹑大夫種其可願孰與閎夭﹑ 周公哉﹖」"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閎夭、散宜生有兩大功績:一救文王於羑里、二招呂尚輔佐文王。而 閎夭的評價更是與周公同高,原PO"二三流功臣"的說法,實在不太能成立。 回到司馬遷對蕭何下此評論的原因,很明顯可以看出閎夭、散宜生之請到姜太公 輔佐文王一事,跟蕭何月下追韓信一事頗相類同,這也是為什麼司馬遷如此評論的原因了 (韓信既然是太公,那蕭何自然是閎夭了) 另外討論為何司馬遷把韓信比喻為周公、召公、姜太公,個人覺得應該適當的跳入劉邦 發展的歷史裡。當劉邦被遷為漢中王,部分士卒爭相逃回關東的老家,自認比不上項羽 ,不敢與之爭天下的劉邦,坐困愁城,思欲東向而不得的時候,韓信適時的出現了。 韓信為劉邦比較劉項二人的強弱,不但指明項羽"的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大大鼓勵 提高了劉邦的自信心(如荀彧說曹操"四勝"袁紹),而且韓信為劉邦分析天下大勢,點出 項羽分封不公、舉措失當(逐義帝而天下共效之、征戰多所屠滅而百姓不附)的弊病,不但 再度加強劉邦戰勝項羽的信心,一方面還為劉邦提出可行的計畫:"今大王誠能反其道: 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 不散!"、"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可以說韓信為劉邦定下了往後發展的大 戰略,而劉邦也依言而行,開創往後的漢家天下。這是蕭何、張良沒有幫劉邦做到的事情 ,而韓信做到了(韓信替劉邦設計了前半期發展的大戰略;張良替劉邦設計了後半期發展 的戰略:把關東戰事交給韓、彭、英三人),所以司馬遷才會這樣比喻韓信。 因此,後代就有人把韓信拜大將軍時提出的大戰略,比擬為諸葛亮的隆中對,再次說明 韓信對劉邦的重要性: 《明史列傳第二十三 葉兌傳》 「愚聞取天下者,必有一定之規模。韓信初見高祖,畫楚、漢成敗,孔明臥草廬,與先主 論三分形勢者是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37.45

04/23 01:24, , 1F
推。
04/23 01:24, 1F

04/23 01:39, , 2F
令外我要力推葉兌,他的"一綱三目之天下大計",跟張良的"關
04/23 01:39, 2F

04/23 01:41, , 3F
東戰事交予韓彭英"大戰略可以說是等量齊觀
04/23 01:41, 3F

04/23 01:48, , 4F
好像不止,有人說就跟隆中對差不多,但是因為明太祖已經有
04/23 01:48, 4F

04/23 01:49, , 5F
了李善長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所以還是以張良計比
04/23 01:49, 5F

04/23 01:51, , 6F
之好了
04/23 01:51, 6F

04/29 18:42, , 7F
推一個
04/29 18:42, 7F
文章代碼(AID): #14IbIKh-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4IbIKh-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