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清朝的口語真的漢滿夾雜嗎?

看板gallantry作者 (竹筍王子)時間11年前 (2012/12/01 01:56),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4 (看更多)
不知是太深入 或是問的方式沒讓人看懂? ^^" 換個較淺白的敘述好了~ 1. 戲劇中的清朝人(包括滿人,漢人,蒙古人,皇族,貴族,官臣奴婢平民等等...) 台詞大都是漢語北京官話口語 但一部分名詞替換成滿語詞 請問是否當時真正的口語? 2. 在口語大部分漢化 除了一些副詞(把,給,了)外 形容詞,動詞完全用漢語 大多數名詞也意譯(像桌子茶水花木太陽房屋衣服...) 只有少數名詞不意譯 卻特地把滿語音譯成漢字來用 也不是無法意譯的專有名詞 是為何? 3. 音譯時似乎還有選擇過用字 像 ama(父)不用"阿媽"而用"阿瑪" gege(姑娘)不用"哥哥"而用"格格" 以免和漢字原意混淆 而有些像是 eniye(母)和age(兒子/皇子) 音譯時用了"額娘","阿哥"的字 非常巧妙 很有"音譯兼意譯"的感覺 (音譯兼意譯 國文課例子: 幽默, 浪漫, 俱樂部, 烏托邦) 4. 除了直接用漢語 跟滿語音譯之外 清朝還是有創造出意譯的新詞 像是"奴才"是從滿語的aha意譯來的 是滿人對皇帝的自稱 還是滿人的"特權"XD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5%B4%E6%89%8D 除了"奴才"外 還有沒有其他的意譯新詞呢? 5.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B%A1%E8%AF%AD 剛剛在這邊看到 "漢語方言之滿語借詞" 原來"白~"表作"徒勞"的用法也是從滿語bai音譯來的 但除了"白"跟"挺"這兩個副詞之外 其他的我們都沒在用 6. 清朝也會把一些漢字詞音譯回滿文 像是 和碩親王 hoso-i cin wang, 多羅郡王 doro-i giyun wang, 固倫公主 gurun-i gung ju 其中"親王,郡王,公主"都是漢人皇室貴族用法 清朝承襲沿用後音譯成滿文 並加上一些形容詞 也音譯為漢字 變成這種很有趣的混雜名稱\ 為何不全意譯呢? 不知和碩跟多羅是什麼意思? 7. 人名的音譯,像 多爾袞Dorgon, 豪格Hooge, 鰲拜Oboi, 索額圖Songgotu... 這些 應該都是純滿語 只在滿語有含意 然後直接音譯成漢文 沒有漢字字面上的含意 但是 福臨Fulin 是取了滿名Fulin後才音譯為"福臨" 或本來就是取漢名"福臨"其意呢? 玄燁Hiowan Yei 又是滿名音譯 還是漢名呢? 在維基百科看到 連皇太極Hong Taiji的廟號諡號"太宗文皇帝" 也有滿文: taidzung genggiyen su huwangdi (前後音譯很明顯,中間不太懂) 康熙帝也有滿文: sengzu gosin huwangdi 而康熙的廟號諡號是"聖祖仁皇帝" 難道gosin是"仁"的滿語意譯嗎? 關於外民族專有名詞與漢文的互相翻譯還有很多其他心得跟問題 但就跟此篇標題比較無關了 可能以後再另開標題來討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1.41.35

12/01 07:05, , 1F
2和3是不是可以用台語夾雜日語的狀況去想像?
12/01 07:05, 1F

12/01 13:17, , 2F
幽默這個詞字面上跟humor感覺差很多吧
12/01 13:17, 2F

12/01 13:31, , 3F
我也不知為何教材都拿這個當標準例子
12/01 13:31, 3F
文章代碼(AID): #1GkFDWSe (gallant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GkFDWSe (gallantry)